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各地的抗日救亡活动初步兴起,大竹县和全国各地一样,迅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
1930年秋重建的中共大竹县特支书记张为铸此时在竹中任教,他组织学生请愿、募捐,上街发动群众抵制日货。从大竹走出去的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投入到各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中共江巴县委负责人徐永弟,组织重庆又新丝厂的工人投入到九一八事变后山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罢工、抵制日货,迫使又新丝厂的日方资本家偷偷引退。从大竹走出去的学子胡景祥,积极为《大声周刊》撰稿,热情宣传抗日救亡。1929年就在上海人力车行从事工人运动的张富忠,化名张一平,带领人力车行工人参加到反日示威游行队伍中,走在队伍前头,带头高呼口号。
九一八事变后,大竹各学校举行反日爱国游行,组织学生参加抗日宣传讲演,激发爱国热情。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大竹县有志之士相继成立了救国会大竹分会、抗敌后援会大竹分会,抗敌剧团。团结和带领各界的爱国人士,积极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和组织工作。醒目的抗日标语贴满了大街小巷;抗战壁报贴上了街头显眼处。剧团主办的《大家看》壁报,以漫画形式为主,定期贴在闹市区和要道的墙上,吸引着成百上千的群众观看。大竹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迅速掀起高潮。
1938年7月,大竹县党组织重建之后,倾力领导抗日救亡活动,重点放在推动“七七歌咏队”和徐氏小学的抗日救亡活动。抗敌剧团和徐氏小学互相呼应,互相配合,大竹人民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一浪高过一浪。
在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指引下,大竹人民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震撼了川东北。川军中许多大竹籍官兵纷纷请缨杀敌,走上抗战前线。据1944年统计,大竹的抗敌军人家属达2.2万多家。大竹人民每年上缴粮食26万多石,纳粮数占全省第六位。此外,还要上缴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国民党从人民中掠夺的财富,虽然大部分落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私囊,但大竹人民在物质上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大竹为抗日战争付出的牺牲是重大的,做出的贡献也是重大的。无论是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以筑成全面抗战的坚固长城,还是动员大竹子弟在正面战场奋勇厮杀,抑或忍饥挨饿建设家园,都勇往直前。大竹是全民抗战的重要宣传基地,也是正面战场兵源、粮源重要基地。(县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