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 无障碍 | | 网站支持IPv6  
中央、省级媒体点赞大竹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03-22 浏览次数: 来源:大竹观察 字体:[ 放大 缩小 ] [我要打印] [关闭本页]

我县以乡村振兴战略统揽“三农”工作

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

农业农村呈现出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

现代发展新面貌

得到中央、省级媒体点赞

3月16号,新华社、人民网、新华网、四川日报、重庆日报、四川电视台等中央、省级媒体走进大竹。通过实地走访,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给农业农村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

眼下,正是香椿上市的季节。在石河镇,来自中央、省级媒体的30多名记者走进香椿地,与椿农深入交流,了解香椿价格、产量、销售等情况。我县香椿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规模化种植7万亩,鲜芽年销售量1.1万吨,产值3亿元,实现种植户人均香椿年收入3500元以上, 10余万农户吃上了“香椿饭”。今年,我县还投资358万元在石河镇修建起全省首家香椿交易市场,满足香椿交易、保鲜和运输方面的需求。

大竹县香椿产业协会会长  刘成文:现在我们更直接与客户,C端进行接触,让品质、价格都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保障。

封面新闻记者曾业多次到石河镇采访,看到香椿价格比往年更好,比往年更稳定,他为大竹香椿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点赞。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既有龙头企业带动,又有经营模式的创新,包括他的电商销售,乡村振兴方面看到他们香椿势头是非常好的,是一个让人很欣慰的事情。

位于乌木镇的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实验室里,技术人员为媒体记者们详细讲解科学技术为水产养殖带来的好处。

这里的每只小龙虾都有自己的人工巢穴,实验室全年的温度控制在20到22摄氏度之间,光照在300勒克斯以内。科学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小龙虾繁育成功率。

四川日报记者  袁城霖 : 我们在大竹看见了科技赋予农业的力量,我们也看见了乡村的新未来。

两天的时间里,中央、省级媒体记者先后前往石河镇香椿基地、月华镇糯稻产业园、庙坝镇欢喜坪、乌木镇水产园就我县乡村振兴中新经验、新做法及成效进行了集中采访报道。我县以塑造特色农业品牌、发展乡村产业为引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探索“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休闲农业(生态康养)”三产集聚发展模式,持续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工业化、集约化、绿色化“六化”融合的经验作法受到中央、省级媒体记者好评。我县围绕白茶、香椿、糯稻、苎麻、绿竹,打造川渝特色农产品供应及加工基地取得的成绩赢得大家称赞。

重庆日报记者 陈利民:无论是他们(大竹)的乡村振兴的品质,和(产业)种类,它的这个题材都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消费质量报记者 鲜继萍:看到了大竹的农村美了,百姓富了,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