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 无障碍 | | 网站支持IPv6  
告别“野蛮生长” 大竹香椿试水“数字化”新路
发布时间:2021-04-25 浏览次数: 来源:川观新闻 字体:[ 放大 缩小 ] [我要打印] [关闭本页]

这个春天,以100元/斤的“天价”,香椿再次冲上热搜。

但鲜少有人知道,在四川东北隅的大竹县,香椿种植面积已逾12万亩,有着“中国香椿第一县”的美誉。

不过,与火爆的话题度相比。多年来,大竹香椿产业主要依赖传统销售渠道,经营粗放,行情波动起伏不定。

去年,疫情的倒逼,让当地香椿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链接新零售平台、电商平台和生鲜巨头,当地原有的销售场景被打破,蜕变正在上演中……

拥抱新零售

香椿“上行” 从粗放到规范

分选、称重、包装……进入4月中下旬,大竹县图拉香实业有限公司工厂内,每天都有工人忙着对新采的香椿进行采后处理。大约两天后,这些红润、鲜嫩的椿芽就将摆在上海市盒马鲜生的货架上。

“过去,我们都是走批发市场。香椿采摘后,往往是稻草一捆,报纸一裹就交给收购商。但这种做法在盒马那里,根本行不通。”图拉香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大竹县香椿产业协会会长刘成文回忆起了一年前的情景。

去年谷雨后,新一季的大竹香椿陆续上市,却赶上国内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彼时,这里原有的线下销售渠道几乎全部“停摆”,不得已,刘成文只能另谋出路。

他找到了盒马的全国服务商林谷鲜,表达了想将香椿拿到盒马销售的意愿。对方给出的答复是:“要上盒马,品质必须得好。”一听到品质,刘成文很有信心,“我们这里位于’三山两槽’之间,有独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香椿叶面光滑、色泽红润、香味独特。”

然而,现实却很“打脸”。他为上海盒马门店供货的第一周,就被狠狠“虐”了一遭。

“打倒了好几次,亏了一抹多。”刘成文回忆起那一周,他们不仅经历了航班改签、冷链车空调忘开等运输环节的“意外”;还因为香椿水分过多、枝条长度不规范、缺斤少两而惨遭盒马“拒收”。最终,腐坏的椿芽只能就地处理,仅垃圾清运费就花了3000多元,一周下来损失更是高达60余万元。

经历了这番夹磨,刘成文团队里的不少人都灰了心,有人甚至提出还是别和盒马合作了,但刘成文不服气。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如果我们严格做好品控,肯定可以打开渠道的。”而后,他再次找到林谷鲜,在对方的品控标准指导和高效冷链物流的帮助下,刘成文对所售香椿进行了严格分级;采用了定制塑质包装盒配备吸水纸,并以冰袋保鲜;运输环节则全程保证冷链。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大竹香椿最终成功摆上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的盒马货架。

如今,刘成文供货盒马的大竹香椿已实现了从颜色、长度、运输温度和到货时间的全程数字化管控。由于品相好,今年大竹香椿在盒马卖的异常火爆,单日可售出1万斤。

而除了盒⻢,刘成文还用类似的方式将大竹香椿摆上了钱大妈、美团、京东等平台。目前,该公司有近三成的香椿通过网络销售。今年香椿上市后,仅盒马一家,他们的单日最高供货量就高达8吨。

聚焦产业“痛点”

数字化订单农业促进转型升级

每年三月至五月,是香椿上市的季节。因为消费端价格高企,香椿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网红菜”。然而,反观种植端,收益起伏不定却是椿农们的一个长期“心病”。

“高的时候几十元一斤,低的时候2毛钱一斤都没人收。”大竹县石河镇新建村原村支部书记彭中全种植香椿已有20余年。在他看来,影响香椿价格波动的因素,首推气候和品质。

每年春天,大竹香椿总共会卖三茬。头茬椿芽大约是上市后半月内采摘,因为量少、质优,故而价格最高;之后,随着市场供货量和品质的“一升一降”,价格出现回落;到了4月底,椿芽已然长成叶子,价格随之降至当季最低。“所以,香椿上市的时候,我们最怕就是气温突然升高,这样香椿会长得飞快,根本来不及摘,芽叶一旦变绿基本上就卖不出什么价了。”彭中全说。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

“头茬香椿还好,后面的二、三茬存在不少问题。”大竹县香椿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孙立表示,从客观看,大竹香椿的上市期虽晚于云南,但销售时间更长。目前,当地的头茬香椿已可实现优质优价,但二、三茬香椿上市后,品质先天不如头茬,还要与同期上市的山东、河南等地的头茬香椿竞争,所以行情势必回落。

从主观看,由于长期走线下卖统货,一些农户也积累了“经验”,会在二、三茬的椿芽里夹杂树枝,或简单粗暴的浸水保鲜,导致香椿品相下降,经销商压价,进而影响了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针对这一状况,一些新的尝试已经开始在大竹落地。

“通过与盒马合作,我们希望探索香椿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路径。”刘成文表示,所谓的数字化改造除了在供销环节对标盒马要求外,在生产端则采用订单农业的方式,将大竹本地的香椿基地打造为盒马的直供产地。盒马通过数字化后台对门店香椿销售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所需香椿“下订单”,收购价格相对稳定,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行情波动造成的“菜贱伤农”。

“价格稳定后,能有效激励更多的农户参与到香椿产业中,叠加供销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消费者就可以买到更加优品优质的香椿。”盒马鲜生买手鲁小蓉对记者说。

据了解,本月“盒马村”已经正式在大竹落地,彭中全所在的新建村正是其中之一。“我种了3亩香椿,都是供给盒马,今年每亩收益大概6000元,较往年平均提高了30%。”彭中全说。

展望未来

瞄准中高端市场 力争优品优价

回顾大竹人种香椿,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明末清初。而今,这里已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香椿种植、销售和加工基地。

2020年,大竹香椿鲜芽销售1.1万吨,种植户人均年收入3500元以上,10余万农户吃上了“香椿饭”。这是一个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但多年来,却是“野蛮生长”。

按照大竹的规划,到2022年,全县香椿栽植面积要突破15万亩,引进投资加工企业4个以上,覆盖全县的椿芽收购网点基本形成。香椿产业总产值将实现6至8亿元,农民户均增收达到6000元以上。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实现香椿的优品优价,带动整个产业的提质增效,所以必须锁定中高端市场。”孙立表示,这也是大竹努力推动本土企业与盒马、京东等平台合作的初衷。

刘成文也有同样的感受。“如果简单卖给传统批发商,或许我可以开出更高的单价,但这是不可持续的。”刘成文回忆说,早在2017年,他刚刚涉足香椿产业就曾遭遇收购商的集体“压价”,田间收购价一夜间从十几元一斤“垮”到了一元一斤,可苦于没有其他渠道,香椿成了“大路货”,严重影响了产业健康发展。

“与盒马、京东等平台的合作,可以让我们的香椿脱离’非标’,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跨越;同时,产地直供也能让种植户的收益相对稳定。”刘成文坦言,目前大竹乡村的数字化改造才刚刚开始。去年,大竹县制定了行业标准,对香椿的质量分级、贮藏条件、标志标识,冷链运输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严格规范。

上月,总投资350余万元的大竹县香椿交易市场正式投运,“市场提供香椿交易、存储、包装、运输、销售的一站式服务。”作为负责人,刘成文表示,将协调协会对香椿供销市场进行规范, 通过设置准入门槛、打造溯源体系等,进一步规范香椿的交易行为。“我们的目标是建立起大竹香椿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整套标准化体系。”

“香椿交易是短季节的,交易市场运作起来后,还可带动其他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孙立举例说,交易市场位于当地石河镇,这里除了盛产香椿,所产的竹笋也小有名气。下一步,他们计划携手盒马将这一类的农产品也推出去,进而助力当地农户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