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 无障碍 | | 网站支持IPv6  
大竹县农林局关于县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96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函
发布时间:2018-11-05 浏览次数: 来源:县农林局 字体:[ 放大 缩小 ] [我要打印] [关闭本页]
  县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建议》(第96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围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抓肥药两减行动,促化肥农药施用减量增效。在肥料施用减量增效方面:一是推进测土配方施肥。2017年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16万亩,推广配方肥1.72万吨,平均每亩减少化肥0.34公斤(折纯)、增产18.4公斤。二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2017年全县完成冬绿肥播种面积6万亩,较上年增加5.6万亩;全县秸秆还田面积达到116.3万亩,秸秆还田用量39.91万吨,亩均秸秆还田量达343kg,每亩减少化肥用量2.5kg;三是推进水肥一体化。2017年全县在具备条件的专合组织在蔬菜和水果上共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620亩,较上年增加500亩,节肥36.4吨。在农药施用减量增效方面:一是加强“农企合作”。采取由政府向专业组织直接购买服务,与传统的化学防治技术相比,亩减少农药用量400克以上。二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建立了县级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示范区 2个,共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65.6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约46973.87公斤。三是大面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通过IPM园区示范辐射带动高明乡、周家镇、童家乡、高穴等乡镇水稻10万亩、经济作物2万亩;广泛进行了小麦药剂拌种技术和水稻带药移栽技术推广应用,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预防、减轻了病虫害的发生;水稻IPM园区重点采用杂糯间栽、“稻鸭共作”、生物多样性、性诱、灯诱、“生物导弹”等相结合的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在示范区采用胡瓜钝绥螨“以螨治螨”、色诱、食诱和灯诱等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成组装。全县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186.84万亩次,绿色防控62.97万亩次。

  (二)抓耕地质量管理,促产地安全利用。一是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2017年全县共新建高标准农田6.34万亩。建设耕地质量大田监测点5个。二是开展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示范。2017年,在全县完成秸秆腐熟还田面积1.0万亩,酸性土壤改良1000亩。三是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工作。完成相关各类试验37个,摸清了大竹县耕地土壤及稻米重金属污染现状;探索形成了以农艺调控为主、边生产边修复的非工程性技术路径技术模式,将我县农产品生产区划分为安全利用区、优先保护区,实行分区治理,开展了“第三方治理”试点。

  (三)抓综合防控示范,促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一是完善监测网络,掌握环境动态。在全县设160个定位监测网点,2个农耕地地力等级监测和103个污染监测国控点。同时,在各功能区域规划,各有侧重发展,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逐步匹配。二是采取综合施策,保护资源环境。构筑“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推广稻田生态种养、“猪—沼—果(蔬)”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预计2018年全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0万亩,种养区水稻农药使用量降低46%、化肥使用总量量降低0.4%。

  二、有关建议的答复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突出重点,抓好面源污染防控

  我们将结合委员建议,突出做好“摸清家底、推广示范、综合防治、健全体制”四大工作重点。

  1.摸清我县农业污染现状。2018年我们将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进一步掌握我县农业环境现状。逐步完善全县农业环境监控网点,确保每个乡镇都有农业环境监测网点,掌握我县农业环境污染动态变化趋势。同时,以我县近年来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工作为契机,开展加密普查,和相关科研单位及院校联合建立全县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健全耕地重金属污染监测机制和监控网络,在全县推广适宜的耕地修复治理和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措施。

  2.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清洁技术推广与示范建设。全面推进耕地质量管理工作,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加快普及科学施肥技术。加快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发展,实施旱作集雨节水项目和水肥一体化等农田节水示范,开展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负增长,减少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

  3.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照“源头控制、中段拦截和末端治理”的思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在村域范围内实现面源污染有效拦截和消纳。加强与畜禽水产污染防治科技企业的合作,开展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全部实现备案管理,加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推广,鼓励和支持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

  4.健全现行的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管理体制。一是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组织、协调作用,逐步建立由政府牵头,部门分头实施的管理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工作机制,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寓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二是针对工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要采取不同措施,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从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环节入手,确保农村环境污染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二)抓住关键,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1.转变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依托,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为手段,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发展高效农业、有机农业、农村生态旅游观光业等生态农业,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行集中综合治理。二是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排放,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积极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三是要有效防治外源性污染。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防止工业、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四是要大力推广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切实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健全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发布制度,促进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的推广。

  2.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农村环境保护属于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范畴,具有强烈的公共性、外部性、民生性特征。一方面坚持在“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的指导下,建立农村环境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受益者的资金向环境受损者的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环境公平的实现;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保障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加强对农村的环境保护投入。其次,尽快制定有关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企业和农民投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环境污染防控的积极性。要利用国际社会关注环境保护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建立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3.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继续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粮食安全。一方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通过加大监督检测力度、深入开展“清源行动”、推进宣传进村入户等手段,确保掌握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强化应急监管,通过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开展舆情监测、加强联防联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管控与应急处置工作落实到位。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农业环保工作的大力支持!

  联系人:大竹县土壤肥料站 马敏

  电 话:13649061158

  大竹县农林局

  2018年7月10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