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 无障碍 | | 网站支持IPv6  

自然条件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大竹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跨东经10659′—10732′,北纬3020′—3100′,东邻重庆市梁平县、垫江县,南接邻水县,西连广安市,北靠达川区。东西宽45km,南北长75km,辖区面积2079k㎡。大竹县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四川省产粮大县。享有“中国苎麻之乡、川东绿竹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的美誉。

    2、地质地貌

    大竹县地处川东丘陵地区,境内西山(华蓥山背斜山脉)、中山(铜锣峡背斜山脉)、东山(明月峡背斜山脉)由北东、南西向平行排列,由南而北纵贯本县中部,构成“三山两槽”的平行岭谷地形。三山之间为宽阔的槽谷,西槽(俗称山前)宽约18公里;东槽(俗称山后)宽12公里左右。海拔高程:西山较高,一般在1000米左右,主峰万里坪高1196.2米。东山、中山较低,一般为900米左右。槽内丘陵起伏,一般为400米左右,少数山丘达500-600米。

    大竹县地质岩层从中生代的三迭系到新生代的第四系出露有8个地质岩层。从山顶至谷底分别出露岩层为三迭系飞仙关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须家河组、侏罗纪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和第四代河流冲积物。

    3、气候条件

    大竹县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特点是:日照适宜,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无霜期长,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因此,农业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温不稳定,回升缓慢,多寒潮;夏季气温高,降雨集中,光照充足,暑热多伏旱;秋季温暖,多连绵雨;冬季凉,多云雾,霜雪少,无霜期长。总的来说,农业气候比较优越,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干旱较频繁,尤以伏旱严重,冰雹、大风、暴雨,亦有发生。

    全县气温随海拔高程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地理位置上,总的趋势是从南到北气温有所下降,随海拔高程的增高而有所降低。据气候资料统计,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79.1mm,降水量为24.46亿立方米,径流深为589.1mm,最大年降水量1494.4mm(1983年),最小降水量为840.9mm(1966年)。降雨年内分配不均,雨季从4月上旬至10月下旬,其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5.5%,其中以7月降雨量最多,约占全年降雨量的15%,12月至次年3月是枯水季节,其降雨量约占年降雨量的9.7%。多年平均气温16.5℃,大于0℃的总积温平均为6059℃,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为5.5℃,极端最低气温为-4℃(1975年12月15日)。最热月(8月)平均气温为27.3℃,极端最高气温达40.2℃(1972年8月27日) ,多年平均日照为1313.4小时,多年平均蒸发量898.4mm,无霜日285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5%,多年平均风速1.2m/s,实测最大风速17.0m/s(1978年4月15日),风向为NE向。全县冬干、春旱、伏旱严重,具有十年八旱的规律。

    4、水文水系

    大竹县属典型的内陆河源县,境内无大江大河,仅有东柳河、铜钵河、东河、黄滩河(西河)四条小河及竹溪河、柳城溪、兴隆河、清水河、八渡乡、上白水河、下白水河七条小溪(40平方公里以上),全属长江水系,并均发源于本县。

    东柳河源出铜锣山之黄泥扃,北流出境汇入州河,全长72.5公里,县境内71公里,平均坡降2.2‰,流域面积850.3平方公里,县境内7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02亿立方米。

    铜钵河源出白坝乡么姑岩下之遇合沟,北流入达县境内汇入州河,全长53.8公里,县境内40.5公里,平均坡降1.4‰,流域面积587平方公里,县境内28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56亿立方米。

    黄滩河源出铜锣山老凉风垭附近八角庙,南流入邻水县境内汇入御临河,县境内全长46.9公里,平均坡降0.8‰,流域面积518平方公里,县境内48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05亿立方米。

    东河源出双溪乡三无寨,南流入邻水境内汇入大洪河,县境内全长58公里,平均坡降1.4‰,流域面积633平方公里,县境内53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61亿立方米。

    大竹县可利用水资源主要为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现有水利设施供水。据《四川省大竹县水文手册》,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深为500~550mm,据此计算项目区年降雨径流总量约为10.93亿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地下水资源相对贫乏,除潜层地下水外都决定于降雨,未见丰富的地下水含水层,人畜饮水较困难。往往农作物需水时缺水,枯水期人民生活用水也成问题。

    二、土壤条件

    全县土壤类型有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黄泥土等四大土类,6个亚类,12个土属,63个土种,99个变种。主要土类为水稻土和紫色土,分别占总耕地的52%和42%。水稻土由水耕而成,分布较为广泛,从山上到山下,从冲沟到平坝均有分布,但土种各异;冲积土系河流冲积而成,分布于溪河两岸;紫色土由紫色母岩风化而成,肥力较高,主要分布于两槽海拔300-500米高程的大片丘陵地区;黄泥土由砂岩和灰岩风化剥蚀而成,分布于500-600米高程砂岩地区的称冷砂黄泥土,分布于600米高程以上石灰岩地区的称矿子黄泥土。

    粮食播种主要集中在紫色土和水稻土两个土类中,该区域以低丘宽谷、中丘中谷地貌为主,水利资源条件相对较好,但利用率较低,光热资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