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业发展状况
2022年,大竹县辖28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235个村,乡村户数27.06万户,比上年(下同)持平,乡村人口89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数48.78万人,乡村从业人员数43万人,农业从业人员18.46万人。耕地119.85万亩。2022年,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核定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71.9万亩,粮食总产达60.8万吨,油料(含花生)总产达6.12万吨。其中大春粮食播种面积133.7万亩,总产52.84万吨,同比增长1.71%。小春粮食播种面积32.84万亩,总产8万吨,同比增长2.04%。2022年,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以绿色理念为引领,围绕“控肥增效、控水增产、控药减害、空膜减污”,在创建区全面推行节肥节水节药节膜技术,示范带动全县种植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2022年全县整治撂荒耕地1.84万亩,腾退低质低效经济林0.4万亩,为粮食扩面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县常年粮食作物播面171.9万亩(水稻55.1万亩、玉米37.55万亩、薯类44.05万亩、小麦7.28万亩、高粱1.1万亩、豆类26.87万亩),油料作物播面32.98万亩(油菜26.1万亩、花生6.88万亩)。水稻:2022年全县实现水稻栽插面积55.1万亩,稻田机耕达99.58%,水稻机收达99.58%;2022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抽水机3000余台(套)、开启电力提灌站100余座,疏浚渠道300余公里;累计提水100余万方,灌溉6万余亩;完成大豆种植19.24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0.18万亩,大豆净作2.86万亩、“大豆+其他”6.56万亩。
二、现代农业园区状况
2022年,大竹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科技引领、龙头带动、延链发展、联农增收,基本建立起现代农业园区梯次推进的工作格局、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先后出台了“5+5+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意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方案以及现代农业园区县域总体规划,坚持“一园一意见一规划一方案”,制定了猪十条、粮十条、苎麻十条和白茶高质量发展等产业发展意见,围绕糯稻、水产、苎麻、白茶、香椿五大产业建立五大中心,形成了一套班子抓一大产业园区的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制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全力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年成功创建省星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2个,认定县级园区4个。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4个,其中省星级园区2个(全市唯一、全省仅18个县市区有2个省级及以上园区),市级园区5个,县级园区17个,总面积29.4万亩,总产值62.7亿元,累计投入56.8亿元,整合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省市级园区奖补、高标准农田、产业联合体、农村公路、小型水利等项目,连续五年县本级年预算超85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现园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26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3743元的18.26%。带动形成20万亩绿色糯稻、8万亩精品白茶、13万亩优质苎麻、12万亩特色香椿等优势特色产业。2022年8月,成功承办全省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暨乡村产业发展培训会,举办大竹县农民丰收节暨糯稻文化节庆典活动;大竹县稻渔园区评定为2022年度省三星级园区;大竹县粮油园区经验做法获省长黄强肯定性批示,在全省推广。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
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一是2022年糯稻(种植+加工+品牌销售+服务+新业态)全产业链产值达69亿元,小龙虾(科技繁育+养殖+冷链销售+新业态)全产业链产值达5.8亿元,引领全省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二是全县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6个,已建成20个,其中省五星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4个,县级园区15个,总产值40.7亿元,带动形成20万亩绿色糯稻、8万亩精品白茶、13.5万亩优质苎麻、12万亩特色香椿等优势特色产业。三是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和“能人助村”计划,出台乡村人才振兴十三条措施,制定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专业人才5年培养计划,定向培养紧缺人才35名。实施乡村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培育工程,鼓励各类人才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累计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30家,其中:农业龙头企业3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7家、市级25家),专业合作社625个(其中示范社75个:国家级6个、省级22个、市级19个、县级28个)、家庭农场786家(其中示范场263家:省级20家、市级80家、县级163家)、种养大户586户。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重点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494人。四是做强加工链,重点延伸“5+N”特色产业链。2022年实现产值100亿元。累计建成农旅融合示范基地10万亩、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农业主题公园3个。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5个,农家乐182户,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经营收入5亿元,带动3万农民受益。
四、农业农村改革状况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制定《大竹县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2022年工作要点及台账》,将农业农村改革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全面落实并完成市县下达的35项农业农村改革任务。贯彻落实《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在县委常委会上进行专题学习,组织有关县级部门、乡镇(街道)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完成2021年度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并上报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印发《大竹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12+”》,积极推广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动合并村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大力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全县23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消薄清零”。扎实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按年度完成《推进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开展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两个专项方案工作任务。11个试点村总收入117.6万元,比上年增长10%,圆满完成省市试点村目标任务。童家镇天星寨村、月华镇九银村荣获全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村。积极开展“微改革﹒微创新”项目活动和原创性源动力改革,并通过了县委深改办的评估检查。根据单位职能职责调整,于2022年9月6日将乡村治理工作移交给县乡村振兴局。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状况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监管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一是节假日监管。逢元旦、春节、五一等重大节日都专门发文要求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加强节日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同时赴乡镇(街道)开展节前巡查,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确保节日期间农产品安全。二是专项监管。对草莓、柑桔、西瓜等风险较大农产品出台了加强专项监管的文件,要求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开展专项监管。在草莓栽培管理期和采收期我们分别到各基地监管检查,重点检查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要求正确合理使用投入品,从源头上抓好安全,主要检查了乌木、竹阳等乡镇(街道)的草莓种植园。同时对石河、中华、杨家大型西瓜种植户进行了检查监管。三是对各种植业主进行日常监管检查。全年对东汉醪糟、百岛湖生态农业、图拉香、云峰白茶等50余家业主进行了检查监管,对生产环境、质量管控、农业投入品、生产记录等方面进行了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按照年初计划,全县共速测农产品样品3952个,合格率98.8%。配合省、市抽检153个样品,蔬菜49个,水产品13个、茶叶14个,食用菌8个,粮食41个、土样28个,完成率100%,监测合格率100%,未收到不合格样品信息反馈。监督抽样20个,配合市水产中心抽取种植业和水产20个样品, 未收到不合格样品信息反馈。今年成功申报绿色食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1个;两家企业的6个产品的相关资料已经提交到省市, “大竹竹笋”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申报资料已经提交到省上。截至目前,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用标过数为25个、绿色食品13个、有机产品13个、地理标志产品6个(其中农业农村部门2个,市场监管部门4个),共计57个。大竹县2021年被省厅表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品牌工作成效突出单位。2022全县共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86724张,其中机打承诺达标合格证13602张;三是指导重点生产经营主体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聚焦“三年行动”,摸清重点品种的生产经营主体,联合县农业执法大队、农检站对“三年行动”的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执法监督检查,共抽具重点品种样品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