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达州市大竹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四个面向”重要论述,通过实施“三大工程”、打造“三大平台”、完善“三大体系”等举措,认真写好人才引、育、留“三篇文章”,切实将“人才数量”转化为“人才能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实施“三大工程”
构建多元化引才体系
一是坚持“柔性引才”。探索“周末工程师”“云端顾问”等柔性引才模式,通过兼职聘用、项目合作、云端授课等方式,柔性引进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杜军等行业领军人才40余人,立足水产养殖、糯稻产品研发等重要领域,牵头组建科研尖兵团队,带动乡村振兴高层次科技人才总量突破200名,为科研攻坚筑牢人才根基。二是坚持“政招企用”。建立“政府引才、企业用才、成本共担”三方协作模式,为亚缇纺织、东柳醪糟、百岛湖农业等企业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数字乡村建设领域高精尖人才12人,助力攻克“工厂化人工诱导繁育”技术难题,填补四川省小龙虾人工繁育空白,并成功创建蜀水稻虾产业研究院。三是坚持“一村一CEO”。通过外面引、社会聘、本土育等途径,从企业负责人(高管)、优秀乡友、优秀村“两委”成员、电商主播等群体中,选聘优秀职业经理人83人。截至目前,首批“乡村CEO”已带回项目45个,引荐“商情商源”80余个,带动投资总额超2.2亿元。
打造“三大平台”
构建全链条育才体系
一是科技创新平台加速成果转化。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支持各类科创平台建设,成功打造苎麻产业工作站、川东首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65个,协同开展小龙虾品种改良、苎麻纺织品“不亲肤”等乡村振兴领域科研攻关项目32项,推动关键技术成果转化26项、专利突破112项,产生经济价值超6亿元。二是校企合作平台深化产教融合。主动对接清华大学、东华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四川大学—大竹产业技术研究院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11个共建项目,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研发人才500余名,助推东柳醪糟等产品畅销全国,出口加拿大、荷兰、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前沿科技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三是实践锻炼平台促进能力提升。秉持“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理念,在大竹县职业中学建成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推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校企双师联合培养”模式,每年投入培训经费1000万元,定向培育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1300余名。
完善“三大体系”
构建全方位留才生态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出台《奋力进军中国百强县十条措施》《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八条措施》等系列政策,对新引进的乡村振兴人才给予7万至300万不等的一次性综合补助,让人才在乡村发展中有待遇保障、有成长空间,切实将政策“含金量”转化为人才获得感,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智力支撑。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围绕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保障、安居需求等,强化综合配套服务,实行“零门槛”落户,在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推出政策“礼包”,为高层次人才提供15类26项精细化服务;组建“管家服务团”,点对点、多对一精准解决人才需求,做到保障上用心、生活上关心、服务上暖心。三是完善推优体系。建立县级领导直接联系服务高层次专家人才制度,依托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等,常态化开展人才交流活动,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同步选树一批乡村振兴人才典型进行表彰表扬,积极推荐优秀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累计已有21名优秀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67名高层次人才列席党代会、人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