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回家乡发展,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有关大竹县《回引在外能人,助力农村发展》的报道……”近日,大竹县杨通乡阳光村党支部书记唐小佩,谈起自己回乡创业的初衷时如是说。
2014年初,回到家乡的唐小佩投入资金800万元,在杨通乡阳光村流转土地385亩,创办了大竹县太阳花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太阳花食品有限公司,开启了她“回乡带老乡,创业富一方”的全新人生征程。2017年初,唐小佩在大竹县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为杨通乡阳光村党支部书记。同年,其经营的合作社也实现收入626万元,解决周边村民务工百余人,带动72户贫困群众发展起了小果园、小菜园、小禽园、小池园。
看着唐小佩的成功,许多在外能人的心也被搅热了,而优厚的扶持政策更是让他们吃下了“定心丸”。如今,越来越多返乡能人加入到回乡创业的队伍中来。得益于他们的加入,大竹县的扶贫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人才资源匮乏、人才外流严重曾是阻碍大竹发展的一大拦路虎。“为了汇聚优秀人才参与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我们以党建为引领,全方位开展政策宣传,以人才的聚集、培育、使用和保障为突破口,创新实施了‘能人助村’‘归雁经济’等一系列机制措施,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大竹县委书记何洪波介绍道。
大竹县通过采取“高位嫁接”派精英、技能比武挑“骏马”、登门拜访“引能人”等方式,选优配强440名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回引115名致富能手、优秀退伍复转军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并向205个非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同时,实施贫困村“选派帮带”模式,1个村党支部培育5名党员示范户,1名党员示范户带动5名贫困户,集中打造1个党建连片扶贫示范片,培育壮大72个党员精准扶贫重点示范项目,建立村村、村企、村居等11个联合党组织,示范引导893名贫困群众发展优质果蔬茶等3.69万亩,带动113个村集体经济增收。2018年,全县已退出的70个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28.4万元。
“要想通过‘人才红利’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就要把回引的人才留住、聚集的人才用好。”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炼表示。
怎样才能做好后续人才保障呢?为此,大竹县出台了《大竹县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决胜脱贫攻坚活力七条措施》等一系列激励机制,从选拔、提能、管理、关怀、保障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财政每年新增预算3000余万元,激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投入脱贫攻坚干事创业激情。同时,该县还紧扣 “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的发展思路,聚焦“一核三治”,引导乡贤能人参与到农民夜校教学、“感恩奋进”教育、产业技能培训、村组“四议两公开”等活动中,切实发挥“能人助村”作用,夯实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影响力和有效性。
人才的聚集,不仅夯实了农村党建基础,还给农村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模式。“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党员+贫困户”“党支部+龙头企业(专合社)+贫困户”“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业主+农户(贫困户)”……大竹县以基层党组织为依托,通过“股权量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等新的模式,引导群众通过入股分红、基地务工、自主发展产业等方式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稳定收益“多元化”。
截至2018年10月,大竹县88430名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70个省定贫困村顺利退出,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