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 无障碍 | | 网站支持IPv6  
一座县城的别样魅力——解码大竹县域经济为何这么“牛”(二)
发布时间:2019-07-15 浏览次数: 来源:信息公开办 字体:[ 放大 缩小 ] [我要打印] [关闭本页]

    10秒、15秒、20秒……随着“叮”的一声,西南富士电梯董事长谭开均乘坐自己企业生产的电梯稳稳停靠在高78米的观景层。这是大竹经济开发区的最高点,站在上面,大竹工业园区全景一览无余。

    让记者惊讶的是,谭开均原来是做苎麻产业的,在苎麻行业打拼了30年,堪称苎麻领域的专家。如今改行做电梯,这其间的艰辛,用谭开均自己的话说,“摆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创业之路没有捷径,唯有用心。”谭开均说,他干了几十年企业,从苎麻厂厂长到房地产开发商,再到电梯生产商,从国企负责人变成民营企业家,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

    正是有众多像谭开均一样的企业家,大竹工业才有了如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座县城,为何有这样的魅力,能让企业家们扎根谋发展呢?

    至诚    变“偶然”为“必然”

    361°(大竹)鞋服产业园内,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一条条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不停运转,制作鞋底、印花、缝制鞋面、做鞋帮、固定鞋型、系鞋带、装盒……生产线旁,工人们坚守岗位,熟练地操作,让人深感工业生产的秩序之美。

    361°(大竹)鞋服产业园落户大竹纯属偶然。在一次四川省的招商引资活动中,大竹县偶然听到361°中国有限公司有意在内地扩展生产基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间,达州市、大竹县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前往福建晋江361°集团实地考察,并盛情邀请361°集团主要负责人到大竹实地考察。从开始的客套交流到后面的谈判和项目落地,双方反反复复磋商了20多个回合,上演了一出磨耐心、显诚意的“拉锯战”,终于将一个“偶然的企业意向”变成了一个“重大项目的落地投产”。

    361°(大竹)鞋服产业园项目总负责人孟平和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最初他们对选择大竹并没有信心,甚至都没作考虑。但达州、大竹党政主要领导对企业主动支持的诚意打动了他们。比如,当得知他们“招工难”后,大竹县竟组织了一批务工人员前往福建,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孟平和坦言,也有其他地方找过361°集团洽谈,也开出了不少优惠条件。但光有诚意是不够的,关键要看能否满足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拉锯战”谈判中,他们甚至派人到大竹进行了暗访,从区位交通、企业口碑,到民俗民风、治安状况,对大竹进行了全方位考察评估,所有测试均获通过,落地也就顺理成章。

    对此,大竹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志超深有感触:“虽然谈判过程很艰辛,但意向一旦达成,落地就异乎寻常地顺畅。仅用了100天生产线便建成投产,也显示出一家大企业干事雷厉风行的气魄。”

    无独有偶,被大竹县委、县政府务实作风打动的,还有OPPO公司总裁、达州籍企业家陈明永。

    渝洽会后的一次交流,得知OPPO公司将在重庆市渝北区建立1500亩的智能生态科技园。在市委市政府的倾力支持下,大竹县委县政府再次发扬“厚着脸皮、磨破嘴皮”的精神,多次“上门招引”。

    最终,OPPO集团的检测中心和它的一批供应链企业成功落户大竹。同时,2017年达州以OPPO布局重庆、川渝合作为切入点,在大竹设立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

    至情     变“死棋”为“好棋”

    “配料要严格按照标准,一定要确保产品的质量。”7月1日,在大竹瀛海塑编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总经理吴正彬不断提醒员工要确保产品质量,因为这些订单来之不易。

    2013年,在广东打工10余年的吴正彬春节回家,发现一些建设工地将废弃的水泥编织袋随处丢弃。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吴正彬发现这是一个商机:大竹有大型的水泥厂,他如果将这些水泥编织袋回收,再加工成颗粒作为原料卖给相关编织袋生产企业,肯定能赚钱。

    说干就干,吴正彬将商机变成了红火的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后,吴正彬不再满足于加工原料,决心自己建设完整的生产线。他与几个朋友共同投资近300万元建起了完整的编织袋生产线。哪知市场风云变幻,在本地大型水泥厂商包装袋的招投标过程中惨遭淘汰。丢掉了大单,资金链就接续不上,企业一下陷入窘境,一度让吴正彬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吴正彬为企业的发展绝望之时,突然迎来了县领导的帮扶。原来,大竹开展了县级领导挂包帮扶企业“双百工程”,按照“县级领导+责任部门”模式,由县级领导及责任部门分别挂包30户重点企业,深入企业开展“一企一策”帮扶。吴正彬的企业有幸纳入“挂包帮扶”对象。

    此后的4年时间里,相关县级领导成为吴正彬的产品“推销员”,先后前往西南建材集团川渝公司、广元海螺水泥以及周边地区的水泥厂上门推介产品20余次,终于争取到了利森水泥厂的订单,企业由此起死回生。

    起死回生的,还有玉竹麻业。一度名声在外的玉竹麻业由于产品定位和质量提升问题,经营出现困难。公司负责人张小祝多年潜心麻纺技术研究,产品转型攻关卓有成效,却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双百工程”雪中送炭,协助其申请到2000万元上级专项资金,同时还新开拓了一个稳定的供应市场。

    至信    变企业为“亲人”

    2013年7月25日正式签订协议;2013年8月1日到现场踩点;2013年9月10日,拆迁完毕;2013年9月20日,进场施工。

    这几个时间点,一直深深地印在四川大竹县鼎泰陶瓷厂负责人雷显毅的脑海里。“工厂踩点的时候,现在的厂区地块还有几个大院子,有50户人。”见这个情况,雷显毅很是担心拆迁问题。一旦拆迁久拖不决,工厂建设就会陷入遥遥无期。当地政府的雷厉风行很快打消了企业顾虑,效率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

    “工作中是政企关系,生活中早已是‘亲人’。”雷显毅还笑称,他成功地将企业帮扶干部变成了自己的“办公室主任”。原来,工厂刚刚组建,人手、部门还不健全,帮扶干部此时几乎成了厂里的办公室文员,帮其设计企业文件、填报申报表格、撰写材料等。

    对大竹“政企服务”打100分的还有深圳卡立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四川中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建波。该公司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88天,成为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首家入驻企业。“我想象过尽量快点,但没想到是这样快!”蔡建波说。

    这样贴心舍力的服务,甚至让分管工业工作的大竹县委常委丁小伟在“朋友圈”有了个新头衔——“盯着办”。原来,丁小伟是361°(大竹)鞋服产业园项目引进工作的具体执行人,不仅参与了整个谈判过程,而且企业入驻后,丁小伟也成为企业的常客,经常上门为企业释疑解难,成为企业的贴心人。

    在经开区管委会,有一张小会议桌,那是专门为分管工业的县委常委丁小伟和副县长陈阳准备的临时办公地点。每周星期五,他们其中的一位都会如约到这里“现场办公”,企业有需要政府协调的事项,都可以到这里来与县领导面对面沟通,立即形成解决方案。

    不仅服务到家,大竹县对企业的帮扶也舍得“真金白银”,专门出了红头文件,围绕民营企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市场拓展”三大重点领域,列出70个奖励项目,单项最高奖励达300万元,2018年兑现落实财政奖补资金6989.75万元,2016、2017两年共计兑现2.03亿元,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截至目前,大竹县市场主体数量达2.4万户,注册资本184.2亿元,“个转企”培育库91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1户。(李清 付勇 刘姣 程一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