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大竹县2011年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信息公开办
发布日期:2011-09-21
点击数:人次



竹府办〔2011〕134号

大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大竹县2011年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

《大竹县2011年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二○一一年九月十六日

大竹县2011年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认真贯彻落实《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市2011年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达市府办〔2011〕70号),《达州市农业局达州市财政局关于切实抓好常年蔬菜基地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达市农业〔2011〕151号)精神,把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作为城市居民基本菜地抓紧抓好抓落实,以确保城乡居民蔬菜供应和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特制定2011年我县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保障市场供应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依靠科技,创新机制,优化布局,推进蔬菜基地向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建设面积。建设常年蔬菜生产基地5000亩,主要分布在竹北乡(2000亩)、城西乡(1000亩)、黄家乡(1000亩)、月华乡(500亩)、人和乡(500亩)。

(二)区域布局。竹北乡常年蔬菜基地以双马村、万家村、五丰村为主;城西乡以黄荆村、垭桷铺村、茶园村为主;黄家乡以黄家村、建泉村、玉皇村为主;月华乡以川心村、爱国村,人和乡英雄村、天宝村为主。

(三)品种布局。重点发展以鲜销为主的早春菜、精细菜、速生菜、水生菜和名特优新蔬菜品种,重点提高精细菜种植比例。

三、工作重点

(一)建设规模基地。稳定现有蔬菜基地,突出抓好蔬菜规模基地建设,每个基地集中连片面积须达500亩以上,实现常年四季种植蔬菜,并在基地内设立“大竹县常年蔬菜基地”标牌。2011年竹北乡新建1000亩蔬菜基地1个。

(二)培育蔬菜专业村(社)。积极发展和培育蔬菜专业村(社),将蔬菜专业村(社)建设作为常年蔬菜基地建设重要内容,在基础设施、良种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蔬菜专业村(社)标准:80%以上农户种植蔬菜,80%以上的农田种植蔬菜。2011年各规划乡镇新培育1—2个蔬菜专业村(社),每个蔬菜专业村面积达到500亩以上。

(三)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常年蔬菜基地要大力发展以塑料大棚、喷灌滴灌、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每个基地早春蔬菜要全部实行保护地栽培,钢架大棚面积不少于20%,竹架简易大棚面积达到50%。竹北新建蔬菜钢架大棚面积要达1000亩以上。

(四)建立营销网络。鼓励蔬菜专合社在蔬菜批发市场设立直销点和在居民小区设立直销门市,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与专合社实行农超对接,积极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终端用户与产地蔬菜专合社、批发市场和龙头企业直接对接,提高零售环节产销对接的蔬菜流通比重,降低营销费用。在县城区建立3-5家蔬菜直销门市(超市)。

(五)建设基础设施。加大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路网、水网、电网等设施配套,耕地质量达到省标准农田三级以上的农田占总面积的70%以上,灌溉保证率达80%以上,农业可机械化程度60%以上。

四、资金投入

(一)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县政府每年从县级农业资金中安排200万元蔬菜产业专项资金作为常年蔬菜基地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新农村示范片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市场营销、质量安全、品牌创建、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补助。

(二)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全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000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布局。各规划乡镇要选择在有一定种植基础、交通方便、基础条件较好的公路沿线村社作为常年蔬菜基地,划定基本菜地。国土资源、财政、规划建设、农业等部门要绘制菜地保护图、划定菜地保护区,并登记造册、建立档案、设立标牌。

(二)加强基础建设。统筹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村公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向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倾斜,优先安排用于基地沟、渠、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田网、水网、路网、电网配套,灌、排、蓄功能齐全,旱涝保收。

(三)强化机制创新。不断推进组织形式创新,大力扶持多元化、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联合与协作;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按股分红”;推进基地建设模式创新,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基地建设模式。

(四)强化技术服务。加大“三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种植大户、农民专合社成员的科技水平;加大标准化生产力度,推动龙头企业、专合社、种植大户等实行标准化生产,做到初级产品生产者有农事作业档案,逐步推行市场准入,推进蔬菜产业向优质安全的更高水平迈进,切实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