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大竹县水务局紧扣“牢记攻坚使命 聚力饮水脱贫”目标,坚持“1234”工作思路,立足贫困群众的现实需求,狠抓工程建设与管理,确保了2014-2017年4.7万脱贫人口饮水安全,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一、坚持盯住“一个目标”
2018年是大竹县脱贫摘帽的收关之年,我县今年6月底将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硬件建设任务。在饮水脱贫工作上,始终咬住“70个省定贫困村,7946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水质水量全面达标”这一目标,不断压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二、坚持抓实“两个保障”
抓实组织领导保障。实行“双组长”制,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全面加强脱贫攻坚工作组织和协调,切实做到聚焦任务、落实责任、整合资源、精准发力。2017年,县委、县政府累计召开5次水利脱贫攻坚推进会、专题会,组织乡镇和县级部门一把手深入村组、农户,以现场会的形式召开“脱贫攻坚评赛会”3次,对解决贫困户饮水安全、生活用电等工作现场核查打分、当场排名,形成了动真碰硬抓整改、比学赶超强推进的良好氛围。该做法获省委东明书记肯定,受到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专家学者深入报道;“现场评赛会”经验获四川日报宣传推介。
抓实建设资金保障。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出台了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用于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贫困户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资金实行县级财政兜底政策,全力保障建设资金需求。2016年县级财政兜底解决了120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资金缺口,切实保障了18个退出贫困村和1.8374万脱贫人口的饮水安全;2017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937.4万元,县本级资金1280.4万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48处,分散供水工程159处,解决1.2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万人;2018年农村饮水安全计划投资3137.4万元,资金缺口1234.4万元,全由县级财政兜底解决。
三、坚持确保“三个到位”
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一是严格实行目标管理。明确乡镇、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饮水安全脱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人”,县、乡、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党政领导包村包组、驻村干部联系帮扶”的工作格局。二是认真落实部门帮扶责任。县水务局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的办公室,明确1名分管领导牵头抓,5名工作人员具体抓。三是建立分片包挂制度。明确1名局领导班子成员包挂一个片区、1名中层干部和1名技术人员包挂帮扶1个乡镇。
确保宣传发动到位。通过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动员会议、宣传标语等方式,从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的政策支持、技术要求、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宣传。截至目前,县电视台制作饮水安全政策解读专题节目6期、宣传报道12次,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村组、农户召开院坝宣传会议160次,印发宣传资料2万余份,营造了浓厚的建设氛围,引导贫困户主动参与饮水安全脱贫攻坚行动。
确保考核评价到位。一是逗硬目标考核。将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的综合目标管理,实行单项目标考核,采取“月调度、季考核、半年总结”的方式,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同时作为重点督办事项,县政府督查室会同水务局开展专项督查11次,有效促进工作落实。二是实施科学评价。县水务局负责实施贫困户饮水安全评价工作,年初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户饮水安全实行逐户排查,制作贫困户饮水安全明白卡,将饮水安全基本情况、解决时限等内容在贫困户住房外墙、村委公示栏长期张贴公示。年底饮水安全解决后,通过现场踏勘、查阅资料、指标分析,对贫困户饮水安全进行逐户核查,并发放饮水安全鉴定书。
四、坚持突出“四大环节”
突出规划设计的基础环节。我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由县水务局负责统一规划设计,做深做细基础工作,确保解决对象精准、措施精准。按照“早谋划、早部署、早规划”的要求,2015年我县就对70个省定贫困村,7946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现状通过实地调研、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充分的调查摸底,做到了情况明、底数清。着眼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在规划中,我县始终坚持能连网的不单村、能扩建的不新建、单村变联网、小网变大网的高起点思维。
突出工程实施的管理环节。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我县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防范廉政风险的实施意见》《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实施办法》《大竹县村镇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基金管理办法》《大竹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流转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切实加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确保民生工程成为放心工程、民心工程。
突出工程实施的验收环节。由项目乡镇(街道)组织初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资料,报请县水务局、财政局组织县级验收,经县级验收合格后,县财政局将建设资金拨付到乡镇。工程竣工资料包括乡镇验收申请、验收意见,工程结算书、竣工图,建后管护责任落实情况等。
突出运行管护的重点环节。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切实加强项目后续管理,建立健全了四大机制:一是创新长效管理机制。按照“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将公益性、准公益性、非公益性分类确权交付管理单位和责任人,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竞争参与公益性水利工程管护,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和转让取得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和经营权,建立权责一致的管护机制。深化水务体制改革,推行水管单位与用水组织共同管理机制,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37个、流域水利水产站5个,农民真正成为项目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二是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县级财政“以奖代补”长效投入机制,所有权和经营权拍卖或转让收益、工程性水费全部用于水利设施维护,进行生产经营的水利工程提取5‰-10%的营业收入用于工程管护,用水协会和村民自主管理的通过民主协商收取管护费用,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保障管护经费充足。三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统一管护标准,明确管护范围,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定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办法,严格考核奖惩,对考核优秀的乡镇予以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当年工程维护财政奖补资格。四是完善水质达标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工程建设、水源保障、水质监测“三同时”制度,建立起水厂自检、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巡检、疾控部门监测的三级水质检测体系。加强联合执法,由检察院牵头对饮用水源周边的农家乐、养殖户彻底进行清理,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加强宣传培训,定期对全县供水企业进行培训,学操作规程、学法律法规,考核合格方能持证上岗;加强社会监督,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定期向政府报送水质检测结果并向社会公开,广泛接收社会监督。
县水务局“1234”工作思路助推脱贫攻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