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镇复兴村在2018年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帮扶单位三级联动,持续发力,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访民情、查民意、问民需、解民忧,全面准确掌握贫困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各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各尽所能,合力攻坚,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切实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等举措,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向纵深开展,让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凝心聚力抓党建,打造脱贫攻坚“主引擎”。一是让班子强起来。为提升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考察增补了2名政治素质高、群众公认、有发展示范作用的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夯实班子基础。同时,从抓村“两委”经常性的政治理论学习入手,让党员和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工作中,村干部不再是以前的“官架子”,而是带着群众干、带头做给群众看,从而赢得了群众的充分认可。二是让党员挺出来。农村党员既是脱贫攻坚一线的生力军,也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为此,在全村范围内深入开展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将党员分成政策宣讲队、致富帮扶队等,让党员参与进来发挥“领头雁”作用。两年来,全村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打造党员示范户6户,党员带领贫困户养鸡2000余只、养猪420头,带头发展家庭产业增收致富。三是让集体富起来。实行“造血”扶贫,引进业主成立福源堂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种植香椿630亩,青脆李150亩。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的突破,达到3.6万元,人均增收31元,今年有望突破5万元。镇村干部积极争取帮扶单位——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投资20万元新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各1个,新建的卫生室、图书室、广播室已投入使用。
把脉问症抓产业,按下脱贫攻坚“快进键”。2014年底,复兴村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222人,祖祖辈辈以靠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生,经济效益不高,除务工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增收途径,地下无矿产、地上无资源,是该村的真实写照。贫困户如何“扶”? 扶贫产业怎样“育”?确保贫困群众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脱贫增收。一是帮助打开心结,使其“想富”。针对贫困群众思想上有负担、经济上有压力的实际,驻村工作队队员和镇村干部一道逐户走访,唠家常、讲政策、摸症结。启动了“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的专题学习活动,通过观看专题片、集中座谈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从思想上拔“穷根”。二是帮助发展项目,使其“能富”。创新思路,采取“四个四分之一”(农户、企业、帮扶单位和政府分别承担种苗购买的四分之一费用)帮扶模式,大力发展生猪和土鸡养殖。2018年,全村发展生猪养殖户22户,饲养生猪120头,土鸡养殖户60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2019年,通过考察、征求意见,利用邮储银行帮扶资金对种苗和建设费用进行补贴,组织村民引进并种植柑橘200亩。三是帮助拓宽销路,使其“会富”。充分借力邮储银行“优友宝”电商平台作用,有效破解贫困户(包括非贫困户)农副产品的销售难题,2018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黄花梨40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6万元;销售土鸡1300余只,增加收入10万余元。
强弱补短抓民生,提升脱贫攻坚“硬实力”。一是解决“出行难”问题。针对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镇村干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60万元,硬化村组道路3公里,新建生产便民路4.38公里;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还决定每年固定支持复兴村扶贫资金20万元,产业、基础等重大项目所需资金另行一事一报研究解决。二是解决“上学难”问题。镇村干部主动对接帮扶部门,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对全村29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中小学生开展“五个一”帮扶活动(1个书包、1个文具盒、1盒笔、1本字典、1本名著),补助生活费,中学生880元/人·年,小学生608元人·年;在校本科及以上学历学生学费补助2000元/人·年,免费提供实习机会。今年,还对全村132名留守学生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给予了慰问,捐赠了书包、文具盒和书籍等学习用品,按照2018年补助标准,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大学本科及以上学生(含非建档立卡)共计37名学生进行了学费和生活费补贴。三是解决“看病难”问题。针对贫困群众部分疾病看病不便的状况,在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建立“华西健康在线门诊”健康工作站,实行复兴村籍贫困群众全额补贴远程问诊挂号,非贫困群众问诊补贴10元/人,迄今,全村已有230人受益。四是解决“住房难”问题。整合“四改一治”和“微心愿”资金13万元,改电、改地板、改厨房、改厕所5户;实施危房改造42户,易地搬迁27户、80人。今年,复兴村被达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四好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