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县公安局在市局党委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达州公安“三大定位”为指引,以深化公安改革为契机,围绕警务实战化建设总要求,超前谋划、突出重点、完善机制,不断深化实战化警务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为了实战、贴近实战、服务实战”的警务保障新格局,力促实战化警务保障工作提档升级。我局先后被省公安厅表彰为全省公安机关“210工程”建设成绩突出集体、被市公安局表彰为“全市公安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先进集体”。
一、顺应需要,谋划警务保障准备。一是摸底掌握基础情况。对全局实战单位的警力分布、警务装备、业务经费等底数情况进行全面细致了解,明确现有警务保障情况底数,找准警务保障在服务实战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有针对性地制定警务保障规划、提升实战警务保障效能奠定基础。二是完善警务保障预案。根据新形势下的警务实战需求,认真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充分征求一线实战单位意见,就应急处突、侦查破案、巡逻防控、安全保卫等各项实战警务的经费、车辆、装备、餐饮等保障措施进行完善,并制定常态保障和应急保障两类警务保障预案,细化分工,明确责任,不断推动形成完备的实战警务保障预案体系,确保在应对各类突发情况时警务保障的随警响应、及时到位、全程融入、有序有力。三是紧扣全局中心工作。在有序落实实战警务保障日常工作的同时,紧密结合全局各项中心工作及各类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的部署,提升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忧患意识,提前有针对性地做好警务保障工作的各项准备,确保警务保障工作的有序有力有效跟进。
二、突出重点,夯实警务保障实效。一是强化视频监控系统。推动社会面立体治安防控网络的建设,加快全市乡镇(街道)、道路治安卡口、重点单位、公共复杂场所、居民居住区等“五大技防工程”进程,深入推进“平安大竹”建设。近年来,县局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天网”系统补盲、扩容、升级建设;安装人像卡口200余处、天网视频220余个、电子围栏15个,全面实现大竹城区视频监控全覆盖,为辖区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强化刑事科技建设。完善刑事科学技术室设施设备,强化刑事科学技术室的信息采录、案件比对、技术分析等硬件支撑。完善相关刑事信息系统,对指纹采集比对系统、DNA信息系统等信息操作平台及应用设备进行更新,提高有关信息系统的数据录入、传输、比对、分析效率。三是建成无线集群网络。针对350兆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存在的信号弱、无信号等问题,实地检测效果,加大资金投入,补建升级基站,更新相应设备,全面实现了350兆无线集群通讯系统信号在辖区范围内的有效覆盖,提升了实战警务中应急处突、处置警情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健全机制,规范警务保障管理。一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改变盲目、粗放、模糊的管理方式,着力在公安经费使用和调控上求效益,增强警务保障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为确保把公安经费用在公安工作最需要的建设项目上,我局制定项目报审评估制度,实行重大项目评估,严格落实项目立项前可行性论证和完成后的效益评估机制。自2011年新业务技术用房立项以来,我局积极协调县财政局、县发展和改革局争取项目资金,争取政策支持,并于2020年11月中旬圆满完成新业务技术用房整体搬迁工作,为提高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能力,更好地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健全应急保障机制。按照“有所侧重、分级储备、统筹调度、保障急需”的工作原则,加强基层所队应急物资储备,重点配备了救灾救援、生活保障、现场控制、证据收集、通信保障、警械和个人防护等物资。同时,县局成立应急警务保障指挥小组,组建调度协调、装备保障、运输保障、机动备勤4个作战单元,与指挥中心、治安、特巡警等实战部门共同参战,联合推进统一指挥、合成作战的应急指挥体系,第一时间掌握现场情况,明确装备物资需求,实现保障部署与实战部署同步推进。三是健全实战培训机制。通过内部培养、外聘教官等形式,将使用武器警械的技能传授给全体装备使用民警。培训内容既包括武器警械使用法律规定和安全执法理念等基础知识,又有武器警械安全操作、警械攻防技能、射击技能和紧急警情应对等实战训练,增强了民警对新式警械武器的直观认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