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自然资源局“七手抓” 全面夯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来源:县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3-05-05
点击数:人次

2023年以来,大竹县自然资源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睡梦中时常惊醒”的紧迫感,聚全局之能,举全局之力,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监测预警、避灾演练等各项防范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抓责任落实,细化工作举措。召开大竹县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会,统筹安排部署今年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压实压紧各级责任。针对我县排查出的地灾隐患点,进一步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专职监测员和在建工程等相关人员的职能职责,对新调整的责任人员向社会公示,并开展业务培训,确保工作不断档、不脱节,将防灾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

二抓联防联控,做好协同防范。充分发挥地质灾害指挥部的牵头抓总作用和各成员单位的特长和优势,协调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职尽责,加强与气象、应急和水利的联动配合,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发布气象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防控工作提示,提前做好地灾防范工作,确保我县地质灾害安全形势稳定。

三抓隐患排查,筑牢安全防线。会同技术支撑单位,扎实开展新一轮全县地灾隐患排查工作,查明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73处,涉及23个乡镇、60个村(社区),威胁872户、4228人、2717间房屋的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18000余万元。盯紧盯牢在册隐患点、切坡建房隐患点、人口密集场所和沟口山谷,动态掌握风险隐患变化情况和整治成效,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风险的区域,严格落实“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做到“应转必转、应转尽转”“不安全,不返回”,坚决杜绝因灾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 

四抓监测预警,提高防灾水平。统筹安排值班值守人员力量,实时掌握雨情、水情、险情变化,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第一时间发布预警预报、灾情险情等信息。全面推进“人防 技防”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深化分级预警和短临预警,发挥好4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自动化简易监测设备和监控设备的作用,逐步在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形成“专业监测 预警平台 责任人 监测员”的立体化监测预警格局,持续提高群测群防和专业技术队伍灾害预警和避险能力水平。

五抓培训演练,强化避险意识。采取发放宣传单和“明白卡”、挂标语、发短信、电视与广播宣传、应急演练以及地质灾害现场讲解等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宣传培训及实战化避险演练,开展地灾防范知识“七进”宣传活动120余次,避险转移演练70余次,发放宣传册、宣传单3000余份。修改完善本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特别强化夜间、断路断电断网“三断”等特殊情况下的实战化演练,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简单的地质灾害识别、临灾判断、避让方法,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六抓综合整治,夯实防灾底板。加快推进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五年行动计划攻坚行动,坚持“以搬为主、搬治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地灾整治工程推进力度,尽早尽快高质量完成八渡乡华兴村、清河镇铁峰村、文星镇红五月村等11处地灾隐患工程治理和139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核减地灾隐患点11处等工作任务,全力确保我县7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无灾害事故发生。

七抓应急准备,充实防灾力量。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领导在岗带班制度,坚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机制,全面做好汛期应急准备。加强各乡镇(街道)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实抢险救灾、医疗救助、救援装备等物资的储备,科学设置避险转移安置场所,充分做好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准备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