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竹县“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县政府办
发布日期:2023-05-25
点击数:人次

​​《大竹县“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竹府发〔2023〕9号


大竹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竹县“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经开区管委会:

现将《大竹县“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大竹县人民政府

                                  2023年5月25日 

大竹县“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

 

第一章大势研判,迎接文旅融合新时代

第一节“十三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成就

一、文化产业壮大,旅游地位不断提高

旅游经济实现快速新增长。全县旅游收入从2016年—2020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从2016年22亿元提升至2020年45亿元,游客接待量从2016年310万人次提升至2020年465万人次,年均分别增长24.3%和14.9%,旅游总收入的增幅比“十二五”期间增长2倍,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1-1 “十三五”时期旅游经济主要指标

年份

收入

(亿元)

年增长率

%)

游客接待量

(万人次)

年增长率

%)

全县GDP

(亿元)

2016

22

32.5

310

25

283.56

2017

30

36.4

380

22.6

311.63

2018

35

17

410

7.9

340

2019

41.05

26.0

485

23.0

370.9

2020

45

9.6

465

-4.1

382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紧紧围绕旅游产业投资和消费两大主题,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配套功能、规范服务管理,着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疗养健”旅游产业链条。成功创建为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成功承办第五届四川温泉旅游节,荣获四川旅游产业TOP10榜单“十大区市县旅游目的地”、全省十大“全域旅游新生力”称号。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宜居县城、海绵城市试点全面完成。体育馆、档案馆、文化艺术中心、白塔公园、东湖湿地公园一期等建成投用,二期进场施工,9个社会足球场全面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新馆完成立项,北湖公园完成预算编制。

二、旅游产业丰硕,创建活动取得突破

十三五期间,出台《大竹县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激励政策,2019年起设立旅游发展资金1000万元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先后创建五峰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东柳醪糟、玉带河太极岛、云峰茶谷、花房子)国家3A级旅游景区、海明湖 f 五峰山省级旅游度假区、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五峰山省级生态旅游区、东柳醪糟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天誉海洋馆省级研学旅行基地、306三线文化省级研学旅行营地、庙坝寨峰“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省级旅游特色乡镇”(朝阳乡)、4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天城镇李子村、李家乡大湾村、庙坝镇黑水村、石桥铺镇指挥村)、2个“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高穴镇官家村、中和镇狮子村)、5个“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4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省级旅游精品村寨”(寨峰)、精品特色业态经营点8家,旅行社8家。4家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1家四星级酒店(东湖酒店)、1家银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喜悦来)、37家星级农家乐(含乡村酒店)(其中含达州市仅有绿水竹、月半湾2家五星级农家乐)、20余种旅游商品(东柳醪糟获国家级奖)。

三、产业融合显著,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十三五期间,全县产业融合成果显著,推动了文化产品旅游化、旅游产品文化化、文旅产品差异化“三化行动”。五峰山景区引入竹乐器表演《竹谣》、竹唢呐演奏,东柳醪糟再现醪糟酿造技法,欢喜坪发展“夜游”成为川渝陕网红打卡地;农旅融合,云峰茶谷3A级景区“喊山开茶文化旅游节”得到央视宣传报道,白茶品质获彭清华书记肯定,文章“大竹县坚持农旅文融合发展建设川东旅游强县”获《达州通讯》刊登、推广;城旅融合,坚持“景城一体”发展,成功引进80亿元的巴国古城项目,东湖公园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白塔水街全面开启夜间经济“夜宴”模式;学旅融合,306三线文化基地成功创建为达州市首个省级研学旅行营地;工旅融合,达州市唯一一个省级工业旅游基地东柳醪糟景区正持续提升;商旅融合,东柳醪糟、巴野飨分获2018年获国家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唐鸭子在2020年获省金奖。

四、营销手段多样,品牌形象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县坚持“总体营销与企业营销联动、传统营销与新兴营销联动、旺季产品与淡季产品联动”三大联动模式,创新提升文旅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中央电视台赴竹先后拍摄《北纬30中国行》、《春之旅—春游大竹》等旅游宣传片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中国旅游》杂志上连续两期对我县旅游资源进行广泛宣传,重庆电视台《这里是重庆》栏目推出《重庆后花园—哈儿故里》,成功举办多届桃花节、梨花节、李花节、温泉节、刨汤节等旅游节庆活动,积极参加“西洽会”“秦巴旅游交易博览会”“乐山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等旅游展会,充分利用大竹旅游智慧旅游平台微信客服端,平均每年推送旅游资讯达320余条。编辑“县长推荐文旅”抖音、举办大竹首届文旅抖音大赛等,利用新媒介推荐大竹旅游,营造全员宣传文旅氛围。结合实际,发布了“田园休闲、康养度假、民俗体验”三条旅游精品线路。

五、主动融入双城,合作共识持续加强

打破区域发展壁垒,主动融入双城圈、高端切入示范区。着力构建“快旅慢游”的交通网络,“十大出县通乡联网路”全部通车,大竹至百节机场快速通道、西渝高铁过境大竹并设站通过预可研评审,城宣竹渝高速已纳入四川高速路网规划,大垫高速已纳入川渝两地高速路网规划。按照大品牌、大市场、大格局的协同发展思路,与毗邻六区县达成协同共建明月山民宿产业集群、明月山国家康养旅游目的地合作共识,签订了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共同举办明月山民宿消费季推动市场联营。

第二节“十三五”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转化偏弱,核心竞争力弱

目前全县率先开发利用的一线景区/度假区十余处。仅有国家4A级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4个,核心产品能级普遍偏低,产品能级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文旅融合新兴产品不断受到广大游客追捧,但大竹县现有的城镇休闲街区、休闲农业、休闲娱乐等文旅融合型旅游产品为数不多,低空飞行、拓展运动等时尚旅游产品较为匮乏,难以满足沉浸式、体验式的旅游需求。高品级的文化旅游资源不少,但转化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不多,其发展还基本停留在门票一票制的格局下,缺乏持续有效的传播、产品研发不及时与相应的服务配套滞后,难以形成较大的能级效应。全县缺乏精品文化产品和优秀旅游演艺项目,反映出对在地文化的解读、重塑和创造性表达上还存在较大缺陷,也反映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文化场馆、文艺精品产品、民间非遗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等缺乏创新性突破。

二、产业主体不强,产业程度较低

大竹县文化旅游产业主体弱,缺少大型现代文旅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整体存在资产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低、文旅产业链脱节、国有企业机制不活、产业创利能力不强等问题。同时,全县文化和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不高,产业集聚效应未能有效显现,新业态培育不足,文旅融合产业格局仍未真正形成,文化和旅游产业链需进一步巩固、拉长。

三、公服体系偏弱,旅游配套不足

“十三五”以来,大竹县公共文化体育场馆、旅游内外交通、旅游厕所为代表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现有的基础和旅游服务设施还难以完全满足文化和旅游业标准化、品质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在5G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领域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缺失,数字化场馆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食、宿、游、购等旅游要素仍缺少优质供给,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品质旅游消费需求,全县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四、品牌形象不亮,城区带动不强

大竹县文化旅游形象识别度不够,文化主题名片不够清晰,难以形成品牌优势。中心城区在景观标志物打造、主题氛围营造、夜景亮化等方面表达不充分,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吸引力,对县域的整体带动不强。

第三节“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一、文旅融合,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

文化旅游及其跨界融合是一个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的融合,它不仅包括文旅融合、文旅科技融合,也包括线上线下的融合,即“文化、旅游、科技、互联网平台(旅游营销与旅游电商等)”的深度融合。而且,文化与旅游融合之后的文旅产品,可以以内容为驱动力,具有更强的体验型、互动性,以及更长的产业链。文旅融合本质上是用文化的内涵提升旅游休闲体验、休闲品质、休闲内容;用旅游的方式提升地方文化形象、提升地方生活品味。大竹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可以依托文旅资源的整合,文化创意的引入,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热点,从产品项目供给、文旅公共服务、产业优化发展、文旅品牌创建等方面,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多方位深度融合,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格局,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二、科技浪潮,催生文旅迭代新变化

随着5G智慧时代的到来,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管理、服务、体验的新变革。如5G AR、5G VR、5G AI带来应用场景的革命,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智能亮化设备、全景直播、AI游记助手、AR辅助讲解、博物馆文化传播、游客行为监控等将催生一大批全新的智慧景区和智慧服务。

互联网经济带动快手、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及其他社交平台的迅速崛起,“网红景区”成为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必然趋势,文旅IP成为推动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重要抓手。中国文旅IP,正在从1.0版的IP形象策划设计,进入2.0版的IP内容开发与产品运营阶段。未来,将进入3.0版的IP产业链构建与产业化发展。大竹县要紧跟时代趋势,积极打造以五峰山为代表的竹文化、以竹唢呐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以白茶为代表的茶文化、以杨通乡苏维埃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打造独特的IP形象和IP内容以及产业链,积极打造以五峰山为核心的IP品牌营销体系,推进IP形象设计、IP内容创新、IP产品运营,逐渐构建IP生态产业链,推进文旅IP产业化发展,使文旅IP成为大竹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时代产业增长的新动能。

三、消费提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我国连续两年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人均GDP保持增长的同时意味着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实现了同步增长。手头上富余资产越多,人们对身心休闲、旅游消费的需求越旺盛。按照2020年最新的标准显示,人均国民收入达12536美元以上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4046美元至12535美元之间则被定为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除了我国的人均总收入创新高之外,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也已经连续8年不断下降,现在是28.2%,已经达到了联合国的富足区间;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的总支出的比重,简而言之就是食物在全部消费当中的比重。这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国际标准,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也代表着人均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政策机遇,重构文旅发展新形象

(一)国家层面政策机遇

1.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到2025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提升发展高质量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出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认定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培育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集聚区,创建一批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智慧旅游目的地和一批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推动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和线路建设。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等成为旅游目的地。鼓励在城市更新中发展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主题酒店、特色节庆展会等提质升级,支持建设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文化和旅游综合体。探索推进文旅融合IP工程,用原创IP讲好中国故事。实施一批品牌培育项目,推动文旅融合品牌化发展,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旅融合品牌。

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发展目标与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都给予了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发展优越的政策优势。随着乡村振兴、文化强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开展,大竹县将在共享乡村振兴带来的县域文旅氛围营造;厚植文化自信,增强战略定力等方面扩大文旅产业的战略纵深。

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共建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纲要》明确提出要支持万达开共建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四川省和重庆市以及三地的相关部门都已在编制发展规划、搭建合作平台以及拟定政策措施等,这些都将充分释放巨大活力,形成大量政策红利。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万达开将是成渝两大都市圈产业转移、产业配套、开发新项目的目标区域之一。万达开三地迎来成渝双城经济圈和万达开统筹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是国家“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工程,是大竹县面临的千载难逢机遇。把握万达开统筹发展重大机遇,建好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既有利于借势借力完善基础设施新布局,又有利于加快资源开放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4.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机制:双方将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力争到2035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双方将在共建工作机制、共同争取国家支持、拓展合作范围、打造精品线路、开发文旅产品、加强文化资源研究保护、建设优势产业集群、打造节会品牌、联合营销推广、推动商品研发、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联合执法、处理跨区域投诉等15个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二)省级层面政策机遇

1.四川省“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方案(2021—2025年):2021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方案(2021—2025年)》,持续打造“天府三九大 f 安逸走四川”金字招牌,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聚焦巴蜀文化特色底蕴和文旅资源核心价值,通过深化品牌内涵、丰富产品供给、开拓精品路线、加快项目建设、大力营销推广等措施,打造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大香格里拉、大贡嘎、大竹海、大灌区、大蜀道、大遗址、大草原等“十大”文旅品牌。

2.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2020年9月25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召开,省委书记彭清华指出,基于新冠疫情给文旅行业带来的困扰,文旅经济必须准确把握文旅市场与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和大趋势,因时因势推进文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牵引,着力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党中央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围绕“一干多支”战略布局,精心打造成都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核心区、环成都文旅经济带、川南文旅经济带、川东北文旅经济带、攀西文旅经济带和川西北文旅经济带。

3.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川东北经济区要依托特色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生态康养和红色文化旅游,建设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

4.关于加快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送审稿):四川省提出目标为,力争到2025年,促推现有省级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重点支持12家创建国家级。全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翻番”达到6家,新增省级旅游度假区50家,各级旅游度假区总数超过100家。重点发展攀西地区冬季阳光度假区、大成都都市休闲度假区、川东北夏季清凉 避暑旅游度假区,加快发展川西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雪山冰川温泉旅游度假带和川南长江山水休闲旅游度假带,构建聚集度高、竞争力强、主题鲜明的“三区两带”旅游度假集群。

5.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川渝六区县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达州市达川区、大竹县、开江县与广安市邻水县、重庆市梁平区、垫江县、长寿区等区县重共同签署《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的合作协议》,将共同打造明月山样板地,联合推进基础设施、现代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以毗邻六区县局部一体化助推川渝两省市合作一体化,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围绕明月山重点景区景点、生态空间、人口集聚、古蜀道、古寨院落等资源,将共同保护好传统村落风貌、风俗风物,引进社会资本发展特色民宿群,鼓励和引导农户利用自有闲置资源积极参与民宿经营和服务,共同打响“东有莫干山、西有明月山”品牌。六方将共同打造明月山森林康养示范带,共同开发森林健身、森林康复、森林温泉等森林康养系列产品,建设森林养生休闲配套服务设施,打造一批精品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人家、森林康养园区。此外,七方将共同申报古蜀道(东大路)为世界文化遗产,打造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建设巴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基地。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连片示范区和明月山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6.四川省“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方案(2021—2025年):四川省提出“聚焦巴蜀文化特色底蕴和文旅资源核心价值,将全省21个市(州)中的156个县(市、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高度整合提炼,通过深化品牌内涵、丰富产品供给、开拓精品路线、加快项目建设、大力营销推广等措施,打造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大香格里拉、大贡嘎、大竹海、大灌区、大蜀道、大遗址、大草原等“十大”文旅品牌。到2022年,基本构建起“4 4 2”的品牌体系,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大遗址建成世界级文旅品牌,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大香格里拉、大贡嘎、大竹海、大蜀道建成国家级文旅品牌,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辨识度;大灌区、大草原建成区域特色文旅品牌,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到“十四五”末,“十大”文旅品牌体系基本完备,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有力支撑“天府三九大 f 安逸走四川”文旅总品牌,充分带动全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其中,大竹海注重塑造“碧波万顷、蜀南清韵”品牌形象,打造竹文化和生态价值转化的典范,竹文化旅游产业全方位、全链条发展的样本,国际竹生态文化旅游胜地。2020年,四川省牵头成立了“大竹海”文旅发展联盟,40个成员单位来自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4省市,其中包括四川宜宾市翠屏区、叙州区,泸州市合江县、叙永县,自贡市大安区,广安市武胜县,雅安市名山区、荥经县等约30个省内县(市、区)。重庆市永川区、江津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遵义赤水市,云南省威信县等省外文旅代表团,共同加入“大竹海”文旅发展联盟。联盟成立后,将进一步推动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人才共育、基础共建、区域共治,加强品牌整体包装、策划和营销,协商制定联盟景区景点互惠政策和酒店餐饮等优惠政策,促进市场互相开放、经济互利共赢。这将大大有助于大竹县共同打造‘大竹海’区域文旅品牌,做强竹文化、竹旅游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三)市级层面政策机遇

1.达州市“十四五”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视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十四五”时期,根据四川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发展规划和达州市委的战略部署,围绕把达州建设成为“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这一总体定位,努力建设“三地两区”,加快建成文化强市旅游强市,提升我市在全国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布局中的战略位势。打造全国巴文化传承创新高地、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学艺术精品创作高地、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全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巴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基本确立,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基本建成。

万州达州开州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作为达州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竹县需要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构建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旅游强县的目标;同时也需要释放旅游产业的能级,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县级层面政策机遇

大竹县以竹立县、以生态、绿色发展为核心。依托竹、巴文化、红色文化、温泉、茶、森林等优质资源,面向全国和境外主推竹文化地域特色,产品做精做细打造竹乡避暑天堂。积极争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名导、名品和美食系列工程。

五、市场机遇,开拓全民度假时代

新冠疫情促进了健康游、近郊游、度假游产业发展。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度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新冠疫情突然中断了出境旅游的平稳发展,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出境旅游发展基本停止;据预测至2025年,原有的出国旅游不会恢复到2019年的状态,超过1.5亿人次的出国旅游被停止,疫后全民转向了国内游,旅游业持续火爆,度假市场前景美好,由于各地不同的防疫措施,使得近郊游、健康游受到追捧。

大竹周边区域旅游资源较丰富,资源分布广,川东北、渝东北3小时自驾车程内多以自然景观观光、人文观光、名人故居、传统市民公园为主。如:梁平百里竹海、垫江牡丹园、万源龙潭河、宣汉巴山大峡谷、仪陇朱德故里、广安邓小平故里等传统人文、资源型景区,体验性不足,同质化严重,盈利方式单一。大竹在十四五期间与同周边传统自然景区观光互为补充、差异化发展。在全民休闲度假时代来临度假人群剧增的背景下,市场需求急速增长,大竹紧抓全民度假时代机遇打造健康游、近郊游、度假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第四节“十四五”文旅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国际局势巨变,经济大形势严峻

当前,全球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调结构、稳增长、提质增效任务艰巨。疫情发生以来,旅游业损失巨大。从行业类型上看,疫情对旅行社和住宿领域冲击会更大,景区存在冗余存量拓展的可能性,后续经营更容易补回来。从企业规模上看,疫情对中小企业冲击会更大。但大企业若不注重提高自己的单客盈利能力、技术能力和人员的现代化适应能力,优势也可能转为劣势。旅游行业限于时间、空间的约束性,业务损失很难通过延时方式来弥补。疫情结束后,市场会有一个心理缓冲期,旅游需求难以快速暴发性增长,而各地为了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也会谨慎对待市场启动问题。疫情带来的生产停摆和复工约束的现实让困境中的企业为难,成为“先锋”一骑绝尘还是成为“先烈”一声叹息尚未可知,但企业终究要直面问题,要靠自身的力量活下来。处境各异下的艰难恢复。疫情持续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到公众对响应机制、卫生安全、危机处理能力等的担忧程度。入境游市场恢复周期会更长,但其在整个中国对外人文交流过程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推动入境游发展的手段更加多元,这对恢复更有利。

二、迭代升级提速,复合功能要求高

大竹县同时面临文旅产品开发和升级挑战。第一,大竹县文旅资源丰富,在众多产业中如何开发新型产品,获得比较优势,寻找差异,是大竹县开发新型旅游产品的最大挑战;第二,现有部分景区存在旅游产品初级,如何进一步挖掘、整合、提升景区功能,并实现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的复合型景区转变,实现景区升级成为大竹县旅游产品发展另一大挑战。

三、周边你争我赶,外部竞争压力大

成渝双城经济圈周边各县区文化旅游你超我赶,旅游资源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旅游形象遮蔽效应严重,竹文化竹产业在川渝地区较为普遍,川南地区更是全省大竹海品牌的核心支撑。如何挖掘自身潜力,找准自身特色,引爆市场,形成核心竞争力,在现有文化旅游格局中异军突起,成为大竹县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四、城区辐射作用待加强,文旅龙头项目待升级

当前大竹城区旅游辐射带动力弱,尚未形成区域性集散中心,文旅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特色旅游餐饮、娱乐项目不多,层次不高。A级景区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智慧化管理程度、假日和夜间服务能力等方面都有提升空间。文化特色产业挖掘开发不深,特色旅游商品、文创产品不够丰富,产品研发还存在短板。文旅产业的大项目、好项目、龙头企业不多,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带动作用有待提高,科技创意型、大型文旅休闲度假综合体项目数量缺乏。

五、文旅产品质量不够强,文旅消费活力待激发

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观光产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旅游综合收入中门票收入占比较高,住宿、购物、娱乐、餐饮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优质供给、优质产品还需进一步增加。旅游消费档次有待提升,人均日消费低于全省国内游客人均日消费,高标准、高质量产品少,特色化住宿产品体系待完善。夜间消费产品类型局限,城区夜游体系打造急需推进,景区有待推出更多形式的夜间文旅产品,文化演艺、精品夜市等新型夜间文旅业态涌现较少,城市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场馆的夜间文化活动有待提升。

六、创新管理水平不够高,体制机制运行待完善

缺乏市场化运作的文旅投资平台,在文旅资源整合挖掘、文创产品开发以及融资能力等方面缺乏统一运作。本土文化旅游企业普遍实力欠缺,市场竞争力较弱,运作项目能力较差,缺乏规模化、品牌化的知名文化旅游企业。文化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待健全,文化、旅游的合作以及文旅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不够通畅,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协调机制,难以形成部门合力。

第二章总体谋划,厘清文旅发展新方向

第一节指导思想

本规划的编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始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坚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和参与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大战略部署。深入贯彻文化自信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融入川渝一体化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展大格局。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和县委各界全会精神和决策部署,以“转型升级,快速提质”为主线,以文旅融合为理念,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品创新发展、品牌打造提升,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努力建设为全国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助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全力构建一产围绕旅游提升、二产支撑旅游做强、三产融合旅游延展、文化联姻旅游做大、城市结合旅游做靓的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路径;按照做亮辨识度,做大贡献度,做精显示度的基本思路,提亮竹文化,提质竹产业,提升竹景观,形成以竹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形象,并以产业空间集聚为发展模式,重点打造城区休闲、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生态科普、休闲养生五大产业集群,形成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新的强力引擎,实现综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全面融合发展。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

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紧抓“成渝双城经济圈”重大战略机遇,以川渝六县区《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合作协议》为契机,打造“两山论”样板地,全力做好“生态 ”文章,以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为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推行“旅游景区生态化”、“文旅产业生态化”、“旅游环境生态化”、“旅游消费生态化”等措施,形成以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文旅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文化业、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文旅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大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大竹新经济增长点,推动大竹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文旅多维度融合

以文化为魂、旅游为载体、文旅融合为路径,推进产业经济发展。加强旅游与体育、农业、水利、交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催生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旅游消费新热点,增加旅游消费市场有效供给。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文旅与农牧业、工业、体育业、教育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以文旅带动其他产业跨界融合,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培育新兴业态、优化消费环境,实现融合创新发展。

三、坚持品牌创新性引领

创新产品业态,释放市场消费潜力,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创新技术手段,将先进信息技术运用到文化旅游发展中,引导科学的规划目标设定和规划决策。构建创新的资源观、市场观、要素观和产业观,推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和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创新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致力做大做强“安之若素 f 自在大竹”的文旅品牌体系,开拓文旅新业态、新示范、新动能,助力大竹文旅品牌形象建设。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借助成渝双城经济圈和巴蜀文化走廊的发展机遇,加强周边城市合作力度,实施产业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人才和科技创新、共同开放合作等,共塑区域协调共荣、经济合作共赢的良好态势,在建设现代化大竹中充分发挥基础支撑和战略带动作用。

第三节发展定位

一、总体定位

对接四川省十四五期间“十大”文旅品牌体系打造,立足大竹县竹海的核心资源优势,借势四川省“十大”文化旅游品牌之一的“大竹海”国家级文旅品牌建设,承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万达开川东渝北统筹发展示范区经济腹地的区域大格局,从成渝双城的城市群辐射入手与周边区域联动,挖掘大竹资源组合卖点,放大“自在、生态”在大竹文旅品牌的价值,以廊道整合资源、重塑空间,通过文化注入重塑产品、深化游线、赋能商品、构建品牌,打造集生态观光、山地康养、文化体验、田园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内知名竹文化观光体验目的地、川渝陕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巴蜀文化走廊北翼节点。

二、形象定位

立足大竹县城市品牌,突出挖掘本地文旅资源潜力,着力打造以城市综合文旅品牌为引领,以分区文化旅游品牌为支撑的大竹县文化旅游品牌体系。

文旅形象定位:安之若素 f 自在大竹

三、市场定位

基于网络大数据的旅游市场深度解析,从客源市场的地域结构来看,大竹客源市场主要以周边城市为主。成都市民偏好“家庭游、自驾游”休闲娱乐需求旺盛,夏季偏爱避暑,旅游平均消费较高,重庆、西安居民出游偏好自然山水、避暑度假、民俗风情,出游方式喜自助游周末出游居多。

以成渝地区作为大竹文旅产业一级市场,重点开拓陕西、云南、湖北、贵州等周边地区作为二级市场,加速开发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三级市场。

第四节发展目标

一、文化事业发展目标

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推动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深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建设。

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积极推动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加大对城镇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居民聚集区、农民新村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力度。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为抓手,优化布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强化文明实践功能,推进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功能融合,提高综合效益。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设施空间的美化、舒适化。支持各地加强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保护利用。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着眼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文化广场、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提高环境的美观性和服务的便捷性。鼓励社区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切实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使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使生活更具审美品味。推动各地设立全民艺术普及月,鼓励举办全民艺术节,增强社会影响力。到2025年,实现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全面建成县、乡镇、村应急广播体系。力争获得1个国家级奖项“五个一”工程奖、梅花奖或文华单项奖。力争实现5年内年有1-2个精品剧目入选国家、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5年间推出2—3个重点剧目供加工打磨,1个剧目进入国家级大奖行列。加强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构建大竹县文化标识体系。完善区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云端技术,研发数字文化产品,推动大竹县一级图书馆、一级文化馆、三级博物馆建设。

2-1大竹县“十四五”文化事业主要指标

指标类别

2025年目标值

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

创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

一级图书馆、一级文化馆、三级博物馆

实现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实现一般村镇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全面建成应急广播体系

文艺精品

5年内1-2个精品剧目入选国家、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5年间推出23个重点剧目供加工打磨

5年间推出1个剧目进入国家级大奖行列

二、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巩固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到2025年,相关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每年保持10%增长;培育10家骨干文化企业,积极争取创建1个国家级、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竹文化公园)。

2-2大竹县“十四五”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指标类别

2020年现状值

2025年目标值

文化产业营业收入(亿元)

——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

1

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

——

1

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

2

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

——

10

三、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和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力争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7%和25%,争取到202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将达到6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7.34亿元。全力保障大竹县积极争取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争取五峰山-海明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欢喜坪、清水筑园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推动渔人部落、云峰茶谷创建国家4A级景区,花山湖创建国家3A级景区,庙坝镇申报天府旅游名镇,白塔水街创建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巴国古城创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2-3大竹县“十四五”旅游业主要指标

具体指标

2020年现状值

2025年目标值

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万人次)

465

650

全县旅游总收入(亿元)

45

57.34

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

大竹县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

新增2个(渔人部落、云峰茶谷)

国家3A级旅游景区

4

新增1个花山湖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

争创1

(五峰山-海明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省级旅游度假区

1

新增2个(欢喜坪、清水筑园

天府旅游名镇

——

新增1

(庙坝镇)

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

——

新增1条(白塔水街

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

新增1条(巴国古城

  

第五节发展战略

一、开拓产业核心:龙头昂起,景城一体

大力提升五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全面深层开发竹文化、竹产业、竹节事、竹景观、竹工艺、竹非遗、竹博馆、竹博园,融合山林食材打造全竹宴,融合川东民居打造竹主题民宿,融合溶洞资源打造竹文化洞藏酒,借势乡村振兴打造竹主题美丽乡村,集聚竹产业打造竹文化产业园区,对接成渝商务休闲与度假市场打造竹主题度假会议中心,同时,进一步加强景区-城区联动开发,形成五峰山、海明湖温泉、净土寺、县城等景城一体化格局,通过交通廊道一体化、特色风貌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融合一体化合力共建核心景区与县城中心城区,扩大文化旅游发展能级,最终将五峰山-海明湖打造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龙头昂起。

二、拉开大格局:廊道带动,集群发展

大竹县的旅游版图则以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三山为脉络,形成了空间上的基本骨架,主城区与主景区也形成了廊道串联,因此,需建设大廊道,支撑大竹旅游大格局建设;同时乡村振兴则形成了沿国道、省道的发展格局,推动乡村振兴的廊道示范发展。基于廊道的基本骨架形成了产业集聚集群化发展的态势,根据资源的集聚度和互补性建立产业集群,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使用效率和辐射面,要提高产业之间的互联互通程度,引导产业要素互动和功能互补,形成文化旅游的主体功能区,放大品牌价值。

三、产业深度融合:有机整合,推陈出新

在文旅融合的新要求下,需要发现新价值、建设新产品、构建新平台、整合新形象、开发新市场、培育新业态、拓展新空间,实施全面创新战略。加快旅游业与大竹现有优势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形成旅游 文化、旅游 康养、旅游 体育、旅游 农业、旅游 工业、旅游 林业、旅游 教育、旅游 商贸等旅游消费新业态,形成以复合型旅游产业形态为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创新提升动力,通过新体制、新机制、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撬动新的旅游市场,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形成发展的战略平台和制高点,推动大竹县旅游产业在新时期弯道超车、跨越发展。

第三章文旅融合,奠定产业发展新方向

第一节文旅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

尊重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规律及客观差异,找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地推进文旅融合,注重文旅融合的效果。

二、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原则

以文化为灵魂,丰富旅游内涵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为载体,彰显文化魅力促进文化繁荣。

三、坚持统筹协调、互补共赢原则

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处理好文化资源和旅游发展的关系,坚持合作共赢,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相互促进、互补协调、共同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市场导向、项目带动原则

以人们对于文化和旅游增长的美好需求为导向,基于本土资源和市场新需求,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快文旅项目开发,以项目带动文旅融合,增强市场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坚持特色提炼、创新发展原则

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文旅特色,引导文旅融合特色化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新产品和新业态。

第二节文旅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

对照“十四五” 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战略任务: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构建和完善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围绕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以文化和旅游资源统筹整合的价值挖掘、统筹管理为基础,构建文旅融合的创新产品体系。立足大竹县特色,深化文旅融合、体旅融合、康旅融合、农旅融合、商旅融合,坚持抓龙头品牌、抓精品景区、抓特色亮点的思路,推动旅游 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大竹县文化和旅游融合下的高水平、高效率、高品质发展。推动大竹县历史文脉的创新传承,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组织领导、政策支撑、服务平台、市场主体等相关保障措施。

第三节文旅产业全面融合发展

发挥文旅产业渗透整合优势,主动链接和拓展与相关产业的交叉耦合,推动全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的创新,构建全产业融合的大格局。

一、文旅融合产品

通过文旅游融合新资源观视角,盘点梳理现有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同时,延伸拓展资源相关的配套要素和文化要素,助力实现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提炼及整体内容扩充。通过历史传承性、文化特色、时间价值、艺术价值、消费价值、保存价值等评价指标的对资源进行文化价值判定;通过资源的地块条件、交通状况、开发程度、基础设施配套、市场价值、投资维度等评价指标进行旅游价值的判定。以此,界定资源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整合文旅资源,整体通过文化为旅游赋能、旅游为文化加码,形成为文旅产业集聚区、城市文旅产品、文化旅游产业园、乡村文旅产品、文旅特色小镇等产品。盘点城市人文资源,例如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潜在文化街区、夜间游览区和购物业态,对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及城市功能的旅游化娱乐、购物、餐饮体验,塑造城市文旅的居游共享产品,打造公共文化场馆文旅产品、历史文化街区文旅产品、夜间文旅体验产品。

二、文旅 农业发展模式

文旅融合下,通过农产品、乡村环境、乡土文化的挖掘与管理、创新乡土文化展示方式、乡村产业要素文化性升级、文化空间氛围的塑造等措施,促进农业价值释放。打造“农业 旅游”农旅融合新业态,逐步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格局,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

(一)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创新型业态

伴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于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给优质农产品带来巨大的商机。同时以优质农产品为基础的创新型业态也将更加受到关注。推动农产品电商“数字化改造”,构建数字化技术支撑的农业经营体系,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服务等产业环节融合,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短链化和农业治理结构扁平化,多元化农民增收渠道,助力共同富裕。

(二)以乡村环境为基础的营销型产品

乡村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成为都市人群的向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让生活在农村的人都市人群都开始关注乡村创作。乡村与艺术的结合已经成为近年来乡村发展的趋势。艺术可以让人们记住乡村生活之美,让人重拾不能割舍的乡愁,满足现代生活的精神诉求。以艺术振兴乡村,各种艺术活动为乡村引流营销。乡村环境与艺术行为的结合,不仅能够最大化降低硬件投资,减少运营成本和固定人员工资,还能制造更多的引爆点,达到高频次引流的目的。

(三)共享概念产品

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农村被闲置的资源越来越多。随着共享概念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盘活乡村闲置资产成为可能。共享农庄所实现的是农庄闲置资源的共享,同所有共享经济业态一样,也有其“共享交易平台”,共享农庄的共享交易平台进行的是乡村闲置资源的供给以及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对接。共享农庄不仅是要共享菜地、果树、农户等闲置资源,还可以扩大到共享劳动、知识、专业等游客的闲置资源,实现主客共享。在充分保障农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资源,发挥农村土地资产价值,盘活闲置的会堂、厂房、废弃学校等公共设施。通过“共享”,让城里人、游客也参与到农场的运营中来,更让农民享受到收益。

三、文旅 商业发展模式

以沉浸式文化街区促进商旅融合,依托文旅核心发展区和特色街区,打造文商旅综合体,建设一批品牌文旅商业街,美食街,提升改造交通环境、商业环境、商务环境、生活环境,集聚零售、批发、商务、物流等要素,打造特色商圈品牌,培育特色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规模经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城市高效、均衡和可持续发展。依托浓厚的历史底蕴,扩展沉浸式街区在城市空间、城市综合体、文化场馆、景区等文旅场景的应用,与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等新模式联动发展,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拓展的商业模式,逐步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新文旅IP,以商旅深度融合助力提升文旅消费,实现商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文旅 体育发展模式

打造欢喜坪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一处省级重点体育旅游示范区,培育一处具有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发展房车露营、低空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等多项体育旅游产品:持续引入高端赛事,积极筹办体育品牌赛事;培育壮大一批体育旅游发展主体,包括体育用品销售类、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类、体育健身休闲服务类、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类等;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高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

五、文旅 教育发展模式

塑造四大类文化和旅游教育培训研学产品,一是研学旅行类,针对中小学生群体的专项研学产品;二是教育培训类,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等培训产品;三是国际游学类,面向国际市场的游学产品;四是行业交流培训类,丰富旅游行业和文化行业的专业交流调研和培训学习线路,例如,跟着非遗去旅行、跟着考古去旅行、跟着名人去旅行、跟着建筑去旅行等等。培育本土研学机构,对接国内外知名研学机构和研学电商平台;塑造升级本土研学品牌和国际游学品牌。

六、文旅 康养发展模式

建立康养旅游产品创新机制。“旅游 康养”进行产业融合关键在于生产融合型旅游产品和相关旅游服务,大竹县区域内既蕴含丰富的森林、温泉等天然康养资源,同时拥有以净土寺为中心的人文旅游资源。依托大竹县康养资源重点开发温泉康养产品、森林生态康养旅游产品、禅茶康养产品、文化养心产品等产品体系,满足游客对康养产品的需求,让游客能够获得真正的“养身、养心、养神”,增加旅游活动的体验性、健康性和文化性,提高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升大竹旅游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打造大竹康养旅游名片。

七、文旅 工业发展模式

工业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其特殊性是成就城市与众不同的标签,为生活在那座城市的居民带去了更多的记忆和向往。重塑工业赋能文旅消费方式,使其“亮”起来,工业景观成为发展城市旅游的一大趋势。大竹县充分挖掘内部工业旅游资源,把企业生产线变成研学旅游线,成为集学生游学、研学体验、亲子教育等于一体的学习基地,带给学生、家庭学校以外的新收获、新体验。以东柳醪糟为例赋能文旅,注入新的业态,加快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旅游、工业”产业联动发展,大力推进“工旅结合”,让园区变成景区,厂房变成景点,将工业园区打造成创意产业园、现代艺术区、研学基地。

八、文旅 科技发展模式

坚持以科技为新动能,着力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业,围绕文化和旅游特别是游客需求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培育高科技业态,丰富高科技体验,打造高科技文化旅游产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306兵工厂特色优势资源深度结合科技,培育文旅和科技融合新产品新业态。通过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多种创新手段,形成文旅 科技融合发展新格局,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8K、VR、AR等前沿技。例如VR影院、沉浸式剧场、等科技创新业态,使游客通过沉浸式数字化内容,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旅科技服务,构建文旅产业链和科技产业集群,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第四章全面突破,探索文旅产业新路径

第一节空间格局的突破

结合主要景区点、美丽乡村建设、旅游交通格局、旅游产品升级的现状,按照廊道发展、集群发展的战略指导,重新对县域文化旅游格局进行梳理,构建大竹县文化旅游新构架,形成“1233”的总体布局,即“一心两廊,三区三带”的总体布局。

一、一心

打造县城综合服务中心:以县城为中心,联动中心城区、巴国古城、白塔水街、德一园、城市公园等极具大竹城市文化印记的空间载体和城市休闲街区、美食购物街区、农业文化创意公园等重要文旅消费节点,融合城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体育空间载体,打造县城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形成二大代表业态:以竹林景观大道为代表的竹文化产业风景廊道,以白塔水街、巴国古城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休闲美食主题街区,形成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集聚区、旅游综合服务集散区。并以引竹入城、景城一体的融合发展视角将北城干道-318国道打造成竹林景观大道,形成片区发展的主轴,以点带线、以线拓面、立面丰体,构建大竹文旅发展的形象窗口与服务核。创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三大品牌。

二、两廊

依托县城至金娅机场快速通道和318国道,打造休闲景观廊道和竹文化景观廊道,最终两者形成T字型竹景观廊道。以创意性艺术化打造手法,通过对竹品种不同搭配和竹元素、竹诗词、竹生长的科普内容展示,体现大竹县优秀的历史人文底蕴、非遗文化以及中国几千年来对竹文化所赋予的高尚品格的精神内涵,形成大竹竹景观的最佳展示窗口和大竹文化的示范廊道。

(一)机场快速通道风景廊道

依托大竹城区-月华-达州金垭机场快速通道,城区向北途经月华镇、石河镇、双拱镇,止于大竹县与达川区交界处,与达川区境内的G210相接,打造旅游休闲风景廊道,作为竹景观的一般展示地段。通过丰富绿化系统资源,在沿线种植全季花草植被,营造“车在画里行、人在景中游”的意境,同时沿途设置休息驿站,供应游客停车驻足,放慢旅途生活,丰富游客视觉体验,深刻体会大竹生态美景,成为展示大竹风景的重要风景廊道。

(二)318竹文化景观廊道

“景观廊道”重点立足于国道318竹文化景观长廊,其中高速出口至北城干道至五峰山景区,全长17.5公里,形成乐享大竹和康养大竹段不同的景观片区。318竹文化景观长廊以城市交通为纽带,通过“竹 生态、文化、艺术、健康、体育、美食、购物、民宿、科普”的模式,提升交通品质、周边土地价值、带动沿线村镇产业经济,打造城市绿道、微公园、休闲城市,以展现道路两侧的禅意之美、生活之美、竹林之美,营造自在大竹意境。

318竹文化景观长廊中“竹”元素贯穿始终,通过高架自行车道串联,打造漫步丛林的俯瞰视角,一条廊道由古至今,从白塔公园的古典、历史氛围到北湖公园的现代、艺术过渡、从城市肌理向生态景区过渡,层层递进,不断烘托,旨在展现大竹县的文化传承。将禅意、诗词、科技、竹茶、乐器等元素与休闲驿站相结合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休闲空间,即竹禅、竹诗、慧竹、竹茶、竹乐五大休闲驿站,充分感受大竹文化之美。

专栏4-1 318竹文化景观廊道重点景观段建设项目策划

1.竹禅驿站:通过打造冥想、阅读、品茗、景观空间,营造禅心静修的主题意境。植入木香栈道、冥想空间的静心冥想区;枯山水景观为主的生态景观区;以净思书阁为主的学习交流区;以静尘茶舍为主的娱乐休闲区;依托树岛、自然林地、阳光草坪、健身跑道等形成的生态景观带的健身步道区。

2.竹诗驿站:营造艺术空间氛围,将娱乐与学习相结合,植入竹诗剧场、诗词接龙迷宫、诗画展览、并且完善娱乐休闲、生态景观等功能,让游客得到充分的体验与放松。植入竹影里迷宫、竹诗剧场、诗情画意展馆、荷花镜为主的竹诗文化体验区;明月咖啡吧等娱乐休闲区;竹林漫步及利用现状植被打造自然林地、阳光草坪为主的生态景观带。

3.竹茶驿站:围绕看茶、喝茶、品茶、悟茶,打造景观节点。建设竹茶轻食餐厅、隐茶民宿群、留客亭、竹里茶景观装置、涧水生茶馆、竹茶文化体验基地、茶艺品鉴园、茶韵博物馆等功能节点。营造“竹间一瓯茶”氛围。

4.慧竹驿站:集茶室、艺展、设计于一体,打造慧舍空间,诠释都市亦可同大自然亲密相容。植入以雅舍、纸禅堂为主的交友阅读空间;以日光驿、栖星露营地为主的探索自然的休闲娱乐区。

5.竹乐驿站:以音乐、艺术、文化业态为主题,营造传统竹唢呐民间音乐氛围。打造竹唢呐之夜、空间语感竹展览、竹韵禅意音乐餐厅、竹园里酒店、璞驿咖啡厅等一站式休闲娱乐基地。

三、三区

(一)五峰山-海明湖文旅融合发展核心区

以五峰山为核心,以海明湖为重要支撑,将竹文化作为核心资源,推动竹文化与大竹海、温泉、乡村、禅文化等的融合发展,通过优化业态、合理规划等手段,重点打造五峰山竹海度假片区、竹文化产业园区、海明湖温泉度假片区、国家级旅游度假营地片区四大板块,大力拓展度假空间、丰富度假业态、提升度假环境与度假品质,积极引进国际重要的度假品牌酒店,在十四五期间积极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为大竹县文化旅游的核心增长极。以县域文旅核心吸引物,辐射月华镇、朝阳乡、石河镇、石桥铺镇文旅产业提质与服务配套。将积极融入“大竹海”品牌,大竹县五峰山竹海与梁平百里竹海,两地竹海联动,依托现有318国道从大竹县石桥铺镇、朝阳乡、东柳街道、竹阳街道、中华镇进入梁平县经过碧阳镇、袁驿镇、竹山镇、七桥镇、梁山街道、蟠龙镇,串联两县沿线多个旅游资源点打造精品旅游路线。

1.发展思路

内联外拓,多维融合;以景带城、景城一体。

与周边资源联动——空间扩容,打造泛五峰山-海明湖旅游区。统筹周边优势资源,跳出五峰山的范畴,积极推进五峰山与净土寺、莲印山、百岛湖等的协同发展,增加游客逗留时间,合力形成以五峰山为核心的泛五峰山旅游区,打造大竹乃至川东的龙头度假区。

与城市发展联动——景城共生,创新旅游与新区发展新范式。对接大竹县城建设,夯筑景城竹主题风景廊道、服务文旅新型城镇带、充实竹文化旅游产业走廊,文旅驱动,助力景城一体跨越升级。

培育竹文化优质IP资源,形成旺盛的竹文化粉丝经济,缔造附加价值。向影视、动漫、视频、VR/AR、汽车等更广阔的互娱领域扩展业务,与众多知名企业合作,积累海外用户群体,形成强大的竹文化IP品牌,与传媒产业、影视制作产业等相结合,积极引导影视剧组拍摄电影电视,唱好文化大戏;与汽车行业联合,依托318国道,建设旅游度假集结地,建设发展文旅经济,使之成为大竹县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

2.打造内容

4-1五峰山-海明湖文旅融合发展核心区重要支撑体系表

构成板块

重点项目

项目位置

打造目标

竹文化产业园区

文化客厅

解放村、五板桥、马道子、仁寿村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竹文化博览园

竹宫养生度假中心

竹林创意度假巢居

康养度假酒店群

竹文化产业园

五峰山竹海度假片区

五峰山竹海大世界

五峰山

提档升级

竹林禅养

乡村度假集群

回头坝、响滩村、隆家桥、王鞍村、蒋家沟

——

青竹丹枫田园综合体

仙桥村、玉林村

——

竹海越野运动场

 

 

非遗百工坊

 

 

海明湖温泉度假片区

竹乡茶海养心岛

 

 

铜锣山地运动公园

 

 

乌木滩水上运动乐园

 

 

乌木滩环湖绿道

乌木滩水库

 

花山湖

乌木村

国家3A级景区

海明湖竹禅康养基地

 

 

旅游度假营地片区

游客服务中心

和悦庄温泉酒店旁

——

汽车维修保养中心

——

特色休闲商业街

 

房车露营地

 

滨海休闲沙滩

 

驾驶培训基地

 

一系列节事活动

竹产业博览会

 

——

竹文化旅游节

 

 

竹文化产品展销会

 

 

家居暨竹建筑国际大赛

 

 

环湖马拉松

乌木滩水库

——

越野赛事

仙桥村


3.重点片区发展策划

(1)国家级旅游度假营地片区

依托最美318国道资源、品牌与流量,打造318-大竹集结地。旅游度假营地集合汽车整备租赁、专业越野培训、户外用品贸易、汽车文化体验及综合服务等产业集群的汽车装备专业性综合型一站式服务园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努力建设生态良好、景色宜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绿色营地、文化营地、高端营地。围绕游、行、食、宿、购、娱六要素,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服务。

专栏4-2国家级旅游度假营地片区项目策划

1.游客服务中心:是整个营地控制机能的核心,占地约4亩。服务中心由游客接待大厅、办公室、卫生间、休息室、值班室、淋浴间(澡堂或温泉)、茶餐厅和仓库等必要设施构成。同时作为游客接待功能,提供自驾车信息咨询、景区宣传、旅游线路咨询推荐、代理预订等服务。

2.汽车维修保养中心:项目紧邻318国道,是自甘孜进入藏区的必经之地,具备为越野式一族提供检测、维修保养、零件供应、汽车租赁与出险施救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实现游客进藏前的车辆检测,或换乘、租赁专业的越野车辆,提供更安全的驾驶体验。

3.特色休闲商业街:依据文化旅游的形式,融合竹文化、非遗与城市文化,打造具备大竹旅游特色的美食、茶吧、产品等的商业街区。

4.房车露营地:对国道318线的进藏人群画像分析,针对目标客群的消费能力、年龄特征、出行喜好、出行时间等特征,结合大竹在地文化特色和场地条件,提供多样化的山地营地体验,为目标客群提供宜人的交流空间,依据《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GB/T31710-2015》配置完善设施。

5.滨湖休闲沙滩:依托海明湖天然景观,推出主题游园之旅,为露营者提供游泳、沙滩趣味运动、水上娱乐、观海品茗、特色餐饮等各种休闲服务。

6.驾驶培训基地:培训业务,基地为志愿参加比赛的赛车爱好者提供赛车驾照培训服务,培训考试合格后发放国家颁发的赛车驾驶执照,具备参加各类规格的比赛资格,并为国际高端越野赛事培养输送赛车人才。会员服务,基地提供车辆体验、车辆销售、车辆改装、车辆场地、车辆存放服务,让会员体验一站式的购车、改车、存车、练车、赛车服务。举办赛事,基地依托自身的场地、场所和场馆资源开发自有品牌的赛事,赛事设计融合娱乐性、观赏性和参与性于一体,让业余越野赛车爱好者体验越野驾驶乐趣。

 

(2)五峰山竹海度假片区

以新度假主义为开发理念,形成中国文化生态共生理想的新理想,开启竹文化度假体验的新体验,打造国际多元化度假的新引擎,搭建成渝文化产业交流新平台。依托五峰山景区内的竹林、山地、乡村、峡谷、溪流、溶洞等资源,通过历史缝合、空间整合、文化融合、环境契合、功能复合,构建“竹文化 ”的文旅康养度假思路,形成1 X模式,以竹文化为核心IP,打造竹主题A级景区、非遗体验园、主题民宿、隐逸度假空间,形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核心支撑。

专栏4-3 五峰山竹海度假片区项目策划

五峰山竹海大世界:五峰山竹海大世界4A景区在现状AAAA级景区基础上进行提档升级,现有的景区内容已不足以持续性吸引游客和带来稳定的现金流,通过提质升级真正将其打造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竹特色餐饮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特色景区。

竹林禅养乡村度假集群:规划依托静谧的自然生环境优势,统筹利用各个自然村现有村庄建设用地等低价值待开发资源,进行整体改造与度假化利用,以“禅养”为主题,将村落打造成为高品质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青竹丹枫田园综合体:打造以苎麻种植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建设田园综合体创新服务平台,深入挖掘“中国草”苎麻的实用及外延价值,高标准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苎麻特色田园综合体。

竹海越野运动场:以运动、竞技为主题,修建多种漂移赛道,充分利用山地自然地形,修建山地越野赛道。成立赛车俱乐部,为川东地区赛车发烧友和来大竹自驾车游客提供一个聚会狂欢、赛车竞技的场所,开展越野摩托车、越野自行车等竞技类项目,打造成川渝边著名的越野赛场。

非遗百工坊:带动竹编、根雕、苎麻等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及“二郎竹席”、“大竹竹唢呐”、“芝麻薄脆饼”等系列旅游商品发展,做大做强“东柳醪糟”、“东柳鱼头”等品牌,不断丰富品种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

(3)竹文化产业园区

园区具备文化客厅、生态型智慧游服中心、文化主题文创街区、孵化创意办公园、休闲主题吧街、美食坊、医疗检测中心。

专栏4-4竹文化产业园区项目策划

1.文化客厅:主要承担规划展示、参观接待等功能,并通过LED显示屏、数字沙盘以及高科技的声、光、画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园区产业发展情况。

2.竹文化博览园:竹是文化的象征,竹简是商周时期的书写材料,大竹巴国文化源头可以追溯的武王伐纣,竹子在诗词歌赋、国画艺术中占据重要位置。项目将以竹文化博览苑、竹博馆为重点,将种竹、竹艺、竹趣等进行活化。了解巴人与竹子的历史故事,竹子的文学典故、传奇趣闻,增长游客竹子历史文化知识、科学知识与艺术素养。

3.竹宫养生度假中心:围绕构建“高端度假”功能版块,结合周边幽丽的竹林环境,采用“精气养生商务会晤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开发宜居别墅群和商务会所组团,通过引入产权、物业的消费理念,以第二居所作为经营理念,实现产业园区土地和资产的升级,使之成为休闲度假区中最高品质的宜居空间。

4.竹林创意度假巢居:位于园区竹海中,利用竹海生态环境,建造奇特木屋。木屋采用国外著名建筑大师设计的创意方案,错落有致、零星镶嵌在茂密的竹林中。木屋以其独特的设计、个性化的造型和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软质的木材和硬化的玻璃完美融合,都旨在让人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以零污染、零排放的环保要求,打造兼有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的高端会所。

5.康养度假酒店群:酒店建筑主体以单幢套房形式为主,辅以标准、豪华客房。度假酒店考虑引入国外品牌及菜品,适当融入与酒店相配套的消费功能与场所,设置游泳池、餐饮设施、棋牌室、活动室、美容厅、酒吧、网球场、理疗馆等休闲娱乐设施,形成一座集住宿、餐饮、休闲、会议、度假、康体为一体,功能完备又具浓郁休闲气息的五星级高端度假酒店群,使之成为五峰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亮点项目之一。

6.竹文化产业园:打通竹子一二三产的联动开发,形成一产以竹园艺景观园为特色,二产以竹产品产业化观光工厂为特色,三产以竹家具馆、竹文化馆、竹工艺品馆、竹科技馆、竹音乐厅、竹产品创意设计工作室、竹产品产权交易中心、竹制品集散交易中心、竹创意主题餐饮体验街、竹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中心为重要支撑的文化产业园。

(4)海明湖温泉度假片区

该片区以现状海明湖水域及周边秀美环境为依托,盘活现状闲置和悦庄酒店、农用地、民房等资源,统筹协调开发建设。

专栏4-5海明湖温泉度假片区项目策划

1.竹乡茶海养心岛:深化温泉要素资源,打造以“温泉茶道”、“温泉养生”和“温泉地产”为主要内容的功能布局结构。结合景区湖泊温泉,通过调、沐、膳结合,达到治疗、预防和愉悦的功效。温泉养生针对特定人群,具有专业性和连贯性,对客人需求提供专业的指引和服务,如养生顾问、养生课程、养生器械和养生用品。以管弦音乐艺术为主打,融合百岛湖温泉,打造温泉无边泳池、私家庭院组团、智能化温泉酒店、温泉野奢度假酒店、温泉帐篷客酒店、温泉会所、山中度假木屋组团、温泉健康理疗中心、高空玻璃泡池、会议会展中心、温泉娱乐场。

2.铜锣山地运动公园:大竹毗邻重庆世界温泉之都,区域内温泉资源较为丰富,错位发展极为重要。针对重庆火炉城市的现实,建议导入滑雪项目,形成温泉冰雪世界,构建冰与火的传奇,继续提升海明湖温泉度假区的主力产品,不断丰富业态,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与时尚运动,打造以温泉旅游为主导,以冰雪世界为特色,以运动体验为常规项目,加大对温泉的分级分类开发。

3.乌木滩水上运动公园:作为饮用水源地,以保护促开发,重点突出无动力水上及环湖运动,如环湖环湖徒步、环湖骑行、环湖赛事等轻量级开发。同时延伸乌木滩研学功能,建议打造百岛湖生态博物馆,启动百岛湖水生态科普教育。

4.海明湖竹禅康养基地:策划亚健康检测中心、康复理疗中心、国际养生社区等项目,创造多功能康复和养生空间,体现创新竹建筑特色,将养生要素充分融合于项目策划与景观设计中。此外,配套康复养生设施设备、功能性私家温泉系统、专属医疗康复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等,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细致周到的健康管理服务。

(5)莲印佛国净土康养度假集聚区

净土寺位于莲印乡天生村,作为川东地区最大的佛教中心,内部现有地藏殿、大殿、念佛堂、许愿亭等殿宇,依托现有资源基础,对其从基础设施与发展模式两方面进行提升。以莲印山为中心,依托大竹县丰富的佛文化资源,挖掘大竹佛文化脉络,通过产业提升、旅游业态导入、加强体验等手段,打造以莲印山为核心的佛教文化康养度假集聚区。

专栏4-6 莲印佛国净土康养度假集聚区提升策划

1.基础设施提升:环境提升:绿化(种植楠木、银杏、樟树)、黑化(实现入寺道路的美化)、亮化(增加照明系统,改善寺庙夜景);技术提升:对佛教展馆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音频展示功能;文化提升:增加破山文化、竹文化、传统文化(孝、忠、仁)。

2.文旅融合发展:以莲印山净土寺为佛心,以衍生佛教项目为禅叶,以梵禅莲境旅游业态为禅林,构建佛国净土的九度空间,即一花、五叶、三丛林,并提升一场具有轰动效应的佛事活动——净土寺法会。

1)一花——参禅朝圣净土寺,将参拜净土寺仪式化,形成入禅林、守清规、开法会、听梵音、走禅径、参自性等一系列仪式,提高其神圣性,形成听禅语、感禅意、悟禅道德朝圣禅境。

2)五叶——禅宗空门,以入禅为内容,突出一个“入”字,入定、入慧、入禅门,完善服务配套,树立景区形象;佛舍禅街。以佛舍禅街为核心,形成集禅饮食、禅购物、禅慈善、禅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突出一个“施”字,施善、施乐、施慈悲,开发禅文化;竹海禅园。以识禅为内容,突出一个“识”字,识佛、识禅、识青原。全面展示禅宗分布,禅宗故事等佛界禅境;禅修学院。开发禅修学问、禅茶乐坊等特色项目,种植竹、茶等禅意植物,突出一个“修”字,修身、修心、修禅法;竹海拈花精舍。就地改造民居,为游客打造最舒适、最有家的味道、最具佛教文化内涵的精舍体验。突出一个“客”字,客心、客缘、客禅月。

3)三丛林——以禅乡、禅耕、禅思为主导,打造禅味乡村生活,形成集“佛文化展示、体验、用品制作、莲花种植”等于一体的“梵禅莲境乡村休闲聚落”。

(6)海明湖自行车运动公园

位于朝阳乡双凤村,依托海明湖滨水资源、复杂的丘陵地貌、丰富的森林资源打造具有国际标准的自行车主题公园,建设专业公路、山地越野、场地自行车和BMX极限运动等赛道,适合各种爱好者多维享受自行车运动的乐趣。自行车公园分为运动赛道区、文化活动区、贵宾服务区、餐饮休闲区、运动急救站等功能区域。举办具有大竹特色的自行车越野赛、环海明湖自行车挑战赛等区域化、特色化、时尚化自主品牌赛事,环湖自行车赛道全长27.4公里。

(7)花山湖国家AAA级景区

项目位于乌木村,距离县城近交通十分便利。十四五期间继续加大蓝莓种植面积,丰富蓝莓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产品与业态,深化蓝莓养生产品开发,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赏得了花,吃得了农家味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积极创建国家3A级景区。

专栏4-7花山湖AAA级景区项目策划

儿童无动力乐园:结合场地特征为家庭和孩子打造多元游戏场所、动手思考空间、亲子互动娱乐、高品质的亲子休闲乐园。

浪漫花山湖:依托千亩花海,打造鲜花产业链,拓展鲜花主题餐厅、鲜花主题民宿、鲜花主题超市、鲜花展厅、婚纱摄影、亲子乐园等配套服务。

空中漂流:总落差近150米刺激的“空漂”体验,乡村风光、花山美景尽收眼底,打造花山湖漂流基地。

研学营地:依托花山湖项目地原乡环境、生态资源、蓝莓种植特色等,结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心理、体能特征,打造系列研学体验课程,包括民俗工艺手作体验、自然探索课堂、乡土教育研学等内容。

  

(8)非遗活化发展集聚区

该组团以东汉醪糟AAA级景区为资源依托,整合大竹县醪糟、竹唢呐等非遗文化资源,形成白天与夜晚相互协同、生态与文化交相辉映、风情与风景完美结合,形成文化 旅游 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打造非遗活化发展集聚区。

专栏4-8 非遗活化发展集聚区重点项目(非遗文化体验园)策划   

专栏4-8 非遗活化发展集聚区重点项目(非遗文化体验园)策划

依托醪糟、竹唢呐等大竹县非遗文化,构建非遗文化体验园,非遗文化体验园大胆创新,在大竹这片浓厚文化底蕴的宝地上,在非遗活化、保护、创新、展示、非遗等新形态上取得好的成果。

构建非遗美食、非遗表演、非遗大健康、非遗展览、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直播、礼仪培训、非遗金融等业态功能布局,以打造全国非遗相对完整生态产业链,实现非遗产业化、非遗市场化、非遗传承活化目的。预计2-3年打造成为四川省的非遗特色文化产业体验园的标杆项目。

4.系列节事活动策划

竹产业博览会:面向全球邀请参展商,定期举办。推动包括竹建筑展示、竹园艺景观展示、竹产业产品展示、竹创意设计展示、竹工艺美术展示、竹生活用品展示、竹科技运用展示、竹食品食材展示等专业主题博览,将其打造成大竹县的大型展会。

环湖马拉松:精心策划节事活动,环湖健身运动会等旅游节庆活动,举行专题旅游推介会和新闻发布会,积极“融入成渝、联动秦巴”,加强与周边县市区的合作与互动,充分挖掘川渝鄂陕客源市场潜力。

越野赛事:联合政府、中视体育、越野e族等发展战略合作,并打造媒体传播、IP运营、赛道支持三项资源整合平台,借助赛事串联优质旅游资源,对外展示大竹形象。

(二)华蓥山-欢喜坪山地度假发展核心区

以庙坝镇整合辐射范围内的产业及重点旅游资源,挖掘渔人部落水产养殖、大城寨果园在内的产业资源和欢喜坪旅游度假区、寨峰桃花源、具备的休闲度假、山地运动、医疗康养等度假基础,突出山地康养度假与避暑功能,推动形成庙坝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打造华蓥山-欢喜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省级旅游度假区。

专栏4-9华蓥山-欢喜坪山地度假发展核片区重点项目策划

1.云顶皇冠:充分尊重地域特色和现状地形地貌,解构重组中国传统川东北院落等建筑形制,提炼地方经典的元素符号,再现与延续地域传统文化,打造具有独特气质的度假酒店。配套高山帐篷露营地等专业性户外运动项目。

2.万果世界:依托大城寨果园种植资源丰,重点发展高山农业产业观光园,以农业研学教育、生态观光、水果采摘为主要内容。以生态农田为资源基地,通过对农业产品的重构,大地景观的重塑,形成特色多彩农田、生态农园、农业种养殖农业产业,通过不同季节的农作物和蔬菜的搭配来形成缤纷五彩农场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丰富休闲观光、亲子娱乐、农业展示旅游功能。乡野生活训练营萌宠乐园、研学农堂、田园民宿、风景课堂。

3.欢喜坪山地运动基地:依托欢喜坪丰富的山地资源,引进专业户外探险产品和团队,打造最多元的户外运动组合、最精彩的户外求生体验、最励志的学生假期营地打造专业山地户外运动基地,积极创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庙坝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庙坝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依托平台搭建与品牌号召,吸引多元人才、品牌等进驻,形成多主体参与的共创共建共享模式打造天府旅游名镇的“大竹样板”。以林盘修复 绿道系统 景观农业发展模式形成“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格局塑造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示范区。

专栏4-10庙坝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发展模式

农业型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特色镇林盘农业园区”单元模式,川东苗博园

寨峰桃园、长乐新村。

园区型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特色镇林盘产业园”单元模式,爱情花海

大城寨、世纪牡丹园。

景区型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特色镇林盘景区”单元模式,欢喜坪、渔人部落、福城宫景区、半坡溪里。

(三)团坝-云峰茶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核心区

以团坝镇为中心,围绕云峰茶谷,依托其内部现有的绿色生态产业,进一步优化发展,通过山-镇-茶一体化开发,农 文 旅的融合创新对产业进行升级优化,将资源特色、产业优势、集镇支撑转化为品牌价值,对现有服务基础进行优化提升,打造团坝茶山度假集聚区。

依托基地万亩茶园,深化白茶在景观打造、养生、度假、运动等多方面的功能,在原有白茶种植、加工的基础上,推动白茶融合禅宗、花海、云海、乡镇,构建“茶文化 ”4 1主题板块,进一步开发白茶茶艺、白茶街区、白茶养生度假中心,形成产业的高度集聚。细化“喊山开茶节”、白茶文化交流的内容。将喊山祭茶仪式化,延长举办时间,制造长期轰动效应,将开茶节打造为区域内品牌节庆活动,提升白茶的形象。并参照旅游景区等级划分标准,提高景区的景观质量、服务配套,十四五期间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集主题游览、主题娱乐、艺术创意、环境栖居于一体的禅茶产业集聚区。

4-2 团坝-云峰茶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核心区重要支撑体系表

功能类型

支撑项目

项目位置

打造目标

禅茶基地

白茶种质研究检测中心

团坝镇

——

茶马天街

云峰茶市

一批茶文化体验项目

茶圣台

云峰山

——

茶文化展示中心

——

禅茶学院

——

云顶茶吧

——

一批白茶基地体验项目

茶园国际自行车赛道

云峰山

国家4A

旅游景区

茶博士绿乐园

茶园迷宫

一亩茶园

漫步竹溪

低空基地

自然科普基地

峰丛部落

一批节事活动

国际自行车赛

团坝镇云峰山

国际赛事

喊山开茶节

区域有影响

的节庆活动

专栏4-11 团坝茶文化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策划

1.禅茶基地

白茶种质研究检测中心:引入权威的白茶研究机构,用于从茶叶品种方面选育优良种质的科研工作,中心将提供专家的科研、工作、生活之地,中心配备专职管理机构及日常生活超市,可基本满足专家们的日常生活所需。

茶马天街:以文化商业街区的形式,集中呈现中国茶马文化景观、休闲吧、茶文化展示、乡村精品购物等文化符号与商业业态。

云峰茶市: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为主题,将乡村集市打造成集名茶销售、展示、研发、品鉴、休闲为一体的专业销售中心。大力引进电商,通过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业态组合,旨在打造具有川渝影响力的茶产业交流交易中心。

2.一批茶文化体验项目

茶圣台:景观标志物。拜茶山、奏《茶山春早》、百名唢呐艺人吹响竹唢呐,作为每年4月的喊山开茶节的传统民俗仪式,以此为契机,建设集茶祭台,御茶广场,以凸显白茶的文化地位。

茶文化展示中心:导入习俗体验、茶艺表演、茶事活动,形成观茶、采茶、制茶、品茶、购茶等产业,实现茶旅一体化,增加接待功能,打造白茶体验的重要窗口。

禅茶学院:以传统茶道为核心,融合禅宗文化精神与大竹在地文化形式,形成点香、茶具、茶叶、泡茶、倒茶、分茶、转杯、送杯、闻香、品茗、上水、道别等一系列遵循茶道规则的仪式活动,并能突破创新的茶道。

云顶茶吧:结合白云深处的意境,实现禅、茶、云的多重交会与融合,打造一场走禅径—赴云端—邂逅茶吧、慢游云端、对话云颠的体验之旅。

3.一批白茶基地体验项目

茶园国际自行车赛道:依托茶园公路及其内部白坝村-九龙潭单循环车行道和九龙潭—蔡家河沟—云峰寨山脊线—岩鹰洞体验茶场—九龙潭远足观光道环线,贯穿基地主要景点,采用标准化的赛道,通过有计划的维护手段与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配置专业的配套设施与救援设备,定期举办茶园国际自行车赛。

茶博士绿乐园:以亲子家庭和儿童自然教育为出发点,打造茶园主题亲子体验乐园。从一个故事开始将童话描绘成现实,以亲子家庭和儿童自然教育为出发点,打造主题亲子乐园。建设包括儿童探索营地、自然教育学校、小小牧场、茶博士餐厅等。

茶园迷宫:茶树相对低矮,修剪平整,打造植物迷宫非常适宜。当迷宫遇上茶园,迷失在其中趣味十足,容易形成热点话题。特别是茶株相对不高,茶树迷宫适合小朋友游玩,对吸引家庭游市场开展亲子旅游更具竞争力。

一亩茶园:认领一亩茶园,当一次茶人。结合当前扶贫政策,有效为政府分担。采用市民农园的形式,为城市游客提供认领一亩茶园的,让贫困茶农通过务工劳作,取得有尊严的劳动收入,实现一对一扶贫,并收获茶园一年内出产的精品茶叶。

漫步竹溪:云峰山内竹溪林间游步道长达2000米。步道将延伸功能,引入骑行绿道,连接云峰山茶园基地及禅茶基地,形成独特的多功能步道。

4.一批节事活动

国际自行车赛:依托茶园专业赛道,引入成渝国际化都市客群,每年定期开展,打造国际有影响的赛事活动。

喊山开茶节:依托云峰山4月份喊山开茶节,细化节事流程,形成区域级品牌活动。

 

 

四、三带

(一)明月山生态绿色发展带

聚焦明月山,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以环明月山国家旅游风景道建设为突破口,串联梁平百里竹海、明月湖、垫江太平牡丹园、恺之峰、邻水五华山、达川中华银杏谷等高品质景区景点等核心旅游资源,开发优质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发展避暑度假、休闲娱乐、养生养老、森林康养功能;推动我县与达州市达川区、开江县、广安市邻水县、重庆市梁平区、垫江县、长寿区等区县进行旅游协同整合开发、区域联动,建设明月山精品民宿群,打造精品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人家、森林康养园区,做大做强明月山森林康养产业,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打造跨省域毗邻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样板。

1.观音-八渡-高明-石子明月山森林休闲片区

以明月山为自然资源基础,通过对八渡乡、石子镇、高明镇、观音镇等周边乡镇进行产业提升优化带动经济发展,整合旅游资源整体打造以明月山为核心的绿色生态复合功能旅游区。以川渝六区县《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总体方案》为合作蓝图,将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作为发展思路,大竹县重点依托八渡乡、石子镇、高明镇、观音镇,积极融入环明月山国家旅游风景道、明月山精品民宿群、明月山富硒茶产业基地,合力把明月山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巴蜀文化廊道和民俗风情廊道,并推出大竹县“明月秘境之眼”产品系列,凸显生态极致。通过争创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一批旅游度假空间、一批A级旅游景区和储备一批户外运动基地、一批高山富硒产业基地、一批民宿集群,将明月山打造成以生态为主导,功能复合的“两山论”样板。

4-3观音-八渡-石子明月山森林休闲集聚区重要支撑体系表

复合功能类型

主要特色

项目位置

打造目标

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

森林人家

石子镇

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高山富硒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八渡乡

——

九龙湖水利风景区

观音镇

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一批旅游度假空间

原始森林微度假空间

石子镇

特色微度假

高山梯田微度假空间

八渡乡

特色微度假

一批A级旅游景区

佛立山

观音镇

国家3A旅游景区

稻梦乐园

高明镇

国家4A旅游景区

一批户外运动基地

“绿水青山”明月秘道

明月山系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自驾车基/营地

石子镇原始森林/

观音镇九龙湖

——

一批高山富硒产业基地

高山富硒有机蔬菜基地

八渡乡

——

高山富硒有机稻米基地

——

高山富硒有机茶叶基地

——

一批民宿集群

八渡乡民宿产业集群

八渡乡


    

 

专栏4-12观音-八渡-石子明月山森林休闲集聚区重点项目策划

1.一批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石子镇——规划将依托优越的交通区位,将原始森林作为核心资源,争创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森林人家、省级旅游度假区等一大批森林旅游项目落地建设,最终将石子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县域二级集散中心。

八渡乡——高山生态农业示范区。发挥八渡乡农业优势,积极抢抓川渝共建明月山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和标志产品以及交易平台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智库,与省农科院合作,常态化开展合作。建设农产品展示厅1个,以及“山水一田园一院落”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积极参与融入明月山生态示范带建设发展,建设万亩柚子(柑橘)产业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生猪产业基地、香椿产业基地等,共同建设成渝大都市保供基地,做靓做响“月山”“明月江”“龙溪河”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挖掘高山有机富硒产品特色,突出高山有机富硒品牌,打造高山有机富硒农业基地。

观音镇——重点依托九龙湖水利风景区、佛立山两大资源点,以九龙湖秀丽、幽静、清新的环境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将佛立山、大寨坪、罗城寨孤立的资源点进行串联,以佛立山为中心争创国家3A级景区,并推动观音豆干非遗技艺的融合发展,观音镇争创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2.一批旅游度假空间

原始森林微度假空间:依托石子镇原始森林资源,以森林运动、森林康养、森林科普、户外运动课堂为特色,以森林人家为典型的品牌,形成原始森林微度假空间。

高山梯田微度假空间:依托八渡乡高山梯田与乡村,以农事体验、田园运动、民俗体验、乡村柴火灶为特色,打造高山梯田微度假空间。

3.一批国家A级景区

佛立山:整合佛立山、大寨坪、罗城寨三大资源点,以佛立山为中心,挖掘奇石文化、兵寨文化,争创国家3A级景区。

稻梦乐园:依托水稻制种、苎麻特色文化打造,建设耕织体验基地,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争创国家4A级景区。

4.一批户外运动基地

“绿水青山”明月秘道:按照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打造生态步道,营建重庆都市休闲运动基地,围绕川渝边境明月山,以峰顶山、佛立山、九龙湖,并延伸至八渡乡,以生态探秘为特色,重点整合明月山区域内的自然生态景观群,打造“绿水青山”明月秘道。

明月山自驾车基地/营地:依托重要的交通枢纽、重要的文旅富集区,积极融入六区县合力共建的思路,把600公里的环明月山国家旅游风景道打造成生态自驾游的风景廊道,重点打造石子镇原始森林自驾基地、观音镇九龙湖自驾基地、八渡乡民宿集群营地,形成汽车驿站。

5.一批高山富硒产业基地

高山富硒有机果蔬基地:参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田园综合体的标准推动生态农业、CSA社区化建设及基础配套服务的打造,全方位打造高山有机果蔬基地。

高山富硒有机稻米基地:作为中国糯稻之乡,全面提升以糯米为产业核心的优质化发展,通过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打造高山富硒有机稻米基地。

高山富硒有机茶叶基地:本片区丰富的茶叶资源,推出明月山茶叶品牌,构建茶山生态步道、茶山骑行道等运动观光项目,打造富硒茶产业基地。

6.民宿集群

八渡乡民宿产业集群:位于明月山腹地,规划以山丘-梯田-小径-山溪为空间载体,营造大地景观,通过在山坳、梯田种植花卉丛植植物进行绿化和美化,打造杜鹃花坞、山茶花坞、绣球花坞、月季花坞等主题花坞民宿。在植物配置上相互配合,协调空间层次,以自然乔、灌、藤、草本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其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加大对高山蔬菜、高山有机稻米、高山茶叶、高山有机腊肉等食材的开发,于竹林下设木质铺面,摆放木质桌椅,引入林下茶吧,形成森林人家民宿产业集群。

2.杨通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集聚片区

以杨通乡为核心,围绕大庙寨红色乡村旅游项目为引擎,完成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的建设内容,加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以红色文化、乡村体验旅游为主题的旅游景区,紧扣建党一百周年时代脉搏,挖掘我党统战思想,推动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红色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项目以革命历史陈列馆为核心,完善红色旅游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加强红色旅游宣传,加强新时代红色文化研究,提炼革命文化元素,推出红色旅游主题活动和红色培训,举办各类红色旅游主题系列推广活动,在党史学习中发展红色旅游,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成为推动杨通乡红色精神发展力量。

专栏4-13杨通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集聚区重点项目策划

1.基建提升工程

服务提升:提升景区管理建设,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非接触式旅游服务,完善景区数字服务管理系统。

体验提升:提升旅游资源数字化建设,创新旅游产品形态,运用数字全息、VR等技术发展全景旅游、沉浸式旅游等虚拟现实交互旅游场景,“升维”旅游体验。

周边服务提升:提升景区周边配套设施,策划餐饮、住宿、文创、会议等业态,优化产业配比,为游客及红培学员提供服务,对革命基地进行辅助支撑。

2.红培基地建设:打造革命遗址现场教学点,创建研学旅行示范基地。以“徐小精神”为核心精神,结合红色培训,在实物展示的基础上,融入智慧技术,以杨通苏维埃革命基地、大庙寨革命历史陈列馆、故居等革命遗址遗迹为场地,开展红色文化传承系列项目,推动当代爱国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革命故事情景演绎,全剧由《创建苏维埃》、《抗日战争》、《徐氏小学》、《新中国成立》四个篇章组成,通过挖掘杨通乡革命故事,创新展现红色故事。

3.红色培训学院:针对党政机关培训、企业红色培训、红色研学教育人群,建立多功能教学基地,满足目标客群培训教学、拓展训练、休闲生活等多方面需求。

教学区:承担综合性教育功能,教学方式多样化,以专题性党性、党史学习、相关人物访谈教学等激情教学,情景演绎的影视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员在基地就能体验多样教学内容。

拓展区:承担拓展、军事体验的体验教学功能,设置实景战壕、红军拓展营等场景,让学员切身体会革命精神。

生活休闲区:承担学员日常生活功能,设置军旅宿舍、食堂、老照相馆等,感受革命生活,丰富学员体验。

3.明月山户外运动基地片区

项目地位于明月山生态旅游发展带上,规划结合明月山山脉资源,从地面到竹林间、再到空中,打造全方位、一站式的水陆空休闲运动体验方式,斯巴达勇士、NTS国家登山步道、Discovery探险乐园、低空飞行体验等特色项目形成山地休闲运动产业的规模化效应。

专栏4-14 明月山户外运动基地重点项目策划

斯巴达少年勇士挑战赛:面向青少年,开发激情障碍挑战赛,穿越火线、逆坡翻越、泥浆翻滚等13个挑战项目。

Discovery探险乐园:引入Discovery探险乐园品牌,从地面到竹林间、再到空中,打造全方位、一站式的水陆空休闲运动体验方式,划分为适合成年人、青少年两类高空趣味攀登和高空刺激滑索以及户外拓展项目,体验刺激的户外运动项目形成户外山地休闲运动产业的规模化效应。

(二)铜锣山康养度假发展带

聚焦铜锣山系,以“文旅融合、全面发展”为主题,重点挖掘竹文化、非遗文化、工业遗产,联动名人、红色等文化资源,融合铜锣山系大竹海、乌木滩水库自然资源与乡村振兴成就,重点围绕月华镇、乌木镇、朝阳乡、团坝镇,联动童家镇、周家镇、高穴镇、石河镇、妈妈镇等,打造文旅融合、康养度假示范带。

(三)华蓥山山地休闲发展带

聚焦西部华蓥山,以“避暑度假,文化体验、融合提质”为主要方向,重点围绕、庙坝镇、清水镇、中华镇,联动清河镇、柏林镇、杨家镇、欧家镇,重点挖掘华蓥山避暑度假与养生资源,依托荔枝古道、云雾山、清水筑园、海扶自然生态院、万里坪及其欢喜坪的人文、森林、峡谷、溶洞、温泉等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突出文化养生、山地度假、避暑休闲、文化体验等主要功能,打造山地度假发展带。

专栏4-15华蓥山山地休闲发展带重点项目策划

1.蜀道文化生态观光走廊

蜀道是人和自然共同书写的史诗,数千年来生活在盆地中的四川人,为了打破高山、峡谷、大江、大河的阻隔,和自然对抗、妥协、争斗、和解,造就了直通八百里秦川的蜀道。唐天宝年间,从涪州(今重庆涪陵)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运送荔枝的驿道,行程1000多公里,途经达州市今大竹县、达川区、宣汉县和万源市约200公里。蜀道留下了许多的遗址遗迹和动人的传说故事,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大竹县作为其中一个代表性的历史点位,可以打造成为文旅新地标。云雾山三国古道启于先秦而盛于三国,后一直是成都出川东过三峡到湖北的交通主干道。现今,从云雾峡到云雾寺之间保存较好的故道约有7km,道宽1.5m左右。三国故道厚重古朴,石刻工艺精湛,由石板道、栈道、桥梁等构成,道旁有功德牌坊、壁画、石刻(漏米石),道旁山上有古山寨(白云寨)遗迹和远古巴人居住的洞穴等等,文化遗迹十分丰富,在当时是高等级交通干道。

(一)蜀道旅游产品建设开发思路

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交通基础设施——蜀道为载体,探究多元、开放、人本、理性、浪漫等诸多中华文化的本质特性。突出探古蜀驿道、赏自然景观、品民俗风情主题,增强沿线旅游项目参与感与体验性,打造蜀道生态和蜀地文化相结合的观光走廊,依托与蜀道密切关联的城寨、古桥、村落、寺庙、青石板、饮马槽、拦马墙、摩崖造像以及传说故事,分主题建设形成蜀道人家、驿路风情、“荔荔在目”三大片区。

(二)蜀道文化生态观光走廊

依托资源:整个大竹县蜀道沿线

发展思路:将大竹县蜀道景点、遗迹串联发展,并结合大竹县良好的生态自然资源打造蜀道文化生态观光走廊。

(三)蜀道人家、驿路风情、“荔荔在目”三片区

1)蜀道人家片区

发展思路:将大竹段蜀道结合乡村旅游和古蜀文化,依托古城寨、古庙、古村民居资源,打造古道驿宿、乡村农宿等特色旅游项目,根据历史上的样式植入具有驿路特色的文化元素,恢复建设沿线的驿、铺、驿馆、脚店等,供游客体验与寻找古代驿路行旅文化的原生形态。

重点项目:

旅游服务设施:仿照古蜀道在沿途建设休憩设施,驿铺、拦马墙、饮马槽、栓马桩等。

驿站:驿站的官方背景促使古代政府官员通常在驿站住宿歇脚,由驿站长负责接待。设置驿站风格高端民宿。

驿道客栈:不同于驿站,作为驿道发展后期成为的官商道,客栈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为过往行商百姓提供了住宿的场所。设置古代客栈风格酒店。

生态游步道:对古蜀道沿线破损部分或安全隐患的地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

2)驿路风情片区

发展思路:在重要节点打造名大特色节庆活动。依托节庆活动开展娱乐、蜀道美食体验,举行如川剧、皮影戏、木偶戏、牛灯、龙灯、耍猴、跑马、赛马等各种民间文艺与游戏竞技。

重点项目:

驿道酒肆:民以食为天,酒肆作为驿道上的重要设施,为过往人员提供的充饥饱腹的场地。设置古代风格酒肆,经营中式餐饮,让过往游客体验古代驿道餐饮文化。

驿站仓库博物馆及研学科普影院:驿站仓库用于存放朝廷货物、属国进贡物品,后期驿道成为官商道后存放商人百姓的货品等功能。设置驿站博物馆,收集驿道沿途石刻等物品展览展示;设置研学科普影院,以电影或动画等形式展现驿道沿途文化。

唐宋诗歌长廊:蜀道是一条被密集的诗人群游历歌吟过的古道,在我国十分罕见,借此开发“唐诗之径”“宋诗之路”观光长廊。

3)“荔荔在目”片区

发展思路:依托“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品牌,深度挖掘蜀道沿线浓厚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打造全长7公里“荔荔在目”荔枝古道文化旅游片区。升级打造荔枝古道沿线大竹云雾峡及云雾山、云雾寺等景区景点,发展蜀道文化体验、三国及汉唐文化创意、文化研学、运动休闲、生态康养等新业态;提升荔枝道、云雾峡、云雾山等景区的核心吸引力。

重点项目:

“荔荔在目”:以微缩景观展现荔枝道全部功能,使其文化及功能完整再现,打造网红爆点申请非遗。

驿道马场:马匹及马车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成为了驿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骑马或乘坐马车,体验古人在驿道的出行方式;同时也可增加喂马活动。

驿道轿夫小站:古代权贵短途出行的交通工具便是轿子,乘坐轿子,体验古代达官贵人在驿道的出行方式。

驿道茶亭:茶亭作为驿道上的重要设施,为过往官员及行商百姓提供了歇脚解渴的场地。设置茶亭及咖啡Bar,歇脚片刻,喝一杯清茶或一杯咖啡,在体验荔枝道的同时获得一份悠闲。

驿站监牢:古代押送犯人或流放罪民途径驿站时,需将犯人或罪民收押于驿站牢房内。设置驿站监牢,重现当时的情景。(可升级为密室逃脱项目)

妃子笑集市:由官商道衍生出来的产业集群,集小吃摊与零售、民俗表演为一体的古驿道集市。设置以妃子笑荔枝元素为主的小吃摊零售民俗表演为一体的驿道集市,再现古时由驿道衍生出的繁华。

驿道小镇:设置驿道小镇,将附近村民移居至小镇。

联合川地各蜀道,共同开发“蜀道通关文牒”,以限量纪念护照为载体,收集各个蜀道的纪念章或纪念帖的形式,深入体验蜀道文化。

2.云雾山:依托云雾山森林、峡谷、古道、温泉、寺庙、溶洞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打造集森林生态、古道文化、温泉度假等旅游产品于一体的综合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1) 云雾山休闲运动基地:依托“云雾浥衣”,打造“西山古驿道徒步”、“古驿道探险”、“亲子拾趣”“清心慢行”等特色运动主题和路线。

(2) 温泉度假中心:特色矿物质(偏硅酸、偏硼酸的氟、锶)低温医疗热矿水,打造冬季特色医疗温泉度假中心。

3.清水筑园:依托清水镇白茶资源整治荒地8400亩,种植2200亩白茶,建成集旅游、民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

4.海扶自然生态院:依托海扶大健康产业联动云雾山生态资源打造打造集医疗康养、度假娱乐、生态休闲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

第二节产业集聚的突破

解构大竹县传统产业价值链,多角度挖掘旅游与关联产业融合路径,形成资源、功能、市场、业务、技术、产品、空间集聚等的纵深发展,构建旅游吸引物、功能配套链、功能延展链及产业运营链为纵深发展的泛旅游产业链,推动泛旅游产业集聚化。

一、“竹”产业集聚

立足四川“大竹海”的品牌目标,以大竹县大竹海为核心吸引与重要依托,以竹子加工制造为重要支撑,以竹子创意文化产业为创新化发展路径,融合竹工艺,推动竹子 农业、竹子 工业、竹子 科技、竹子 文化、竹子 康养、竹子 度假等的多方位的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以五峰山为空间集聚形态,打造竹子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专栏4-16 竹子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与项目策划

1.竹子农业:充分利用竹下空间和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竹下生态种植、养殖、采集等复合经营,完善竹下生态种养标准,推广竹菌、竹禽、竹畜等模式。

2.竹子工业:大力拓展竹产品门类和层次,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竹家具、竹户外板、竹饮料(竹酒)、竹原纤维、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生物活性产品、竹药品等新兴产业发展,逐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结合现代林业经济示范区建设,整合资源要素,集中打造产业示范园区。

3.竹子科研:鼓励和扶持竹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有效整合孤立、分散的创新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推进竹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在五峰山的落户。与川渝农业农林院校开展合作,推动院校竹子科研院所的设立,启动竹子景观园艺造型设计基地的打造。

4.竹子文化:深化竹子与历史、文化和民俗的融合,传承发展竹唢呐、竹编、竹琴、竹扇、竹灯、竹雕刻、竹造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建立竹影视文化基地、主题公园、主题博物馆、主题博览园、主题酒店、主题餐厅及竹工艺设计中心、大师工作室等,支持举办竹文化高峰论坛、竹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竹博览会等活动。支持建立竹文创基地,推动竹文创产品设计生产,大力倡导在集聚区建设中应用原竹建筑和竹装配式建筑。支持建设一批竹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5.竹子康养度假:大力发展以竹元素为主题的森林康养产业,充分发挥竹产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健康的森林食品和深厚竹文化底蕴的优势,使竹产业成为富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生态绿色友好产业。支持举办竹文化节、竹林体育等活动,打造一批竹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竹林体验基地、竹林康养基地。支持申报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森林人家、森林康养基地、森林氧吧等。

6.“竹”品牌塑造:引导和推动竹产业企业积极参与地方标准的制修订,提升标准的话语权。以县域品牌和知名企业品牌为基础,积极整合品牌资源,推动品牌营销,打造区域品牌和企业名牌,扩大全县竹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康养产业集聚

紧扣后疫情时代,康养度假产业的刚需与国家相关政策对大健康产业的支持。在产业链条上,纵向延伸健康科研、健康生产、健康学习三大产业子类;横向上,将健康、教育、旅游、养老、文化、体育六大服务产业融合,形成现代服务业集群。在区域上构建以海明湖为中心的温泉康养集聚片区,以净土寺为中心的文化养心集聚片区,以云峰茶谷为中心的禅茶康养集聚片区,以明月山为中心的原始森林、高山有机康养集聚片区。

专栏4-17 康养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与项目策划

(一)温泉康养集聚。围绕海明湖,以温泉康养为主要发展方向,重点突出健康疗养、深度减压、定制养颜,形成温泉康养产业集聚。

1.健康疗养产品:温泉浸浴、超音波气泡按摩、桑拿浴、蒸汽浴,配合理疗、针灸、气功或相应药物,促动血液的流动加速、按摩穴位,达到疗养心脑血管、肥胖、胃病等的目的、可促进代谢及去除老化角质,增加抵抗力。

2.深度减压产品:放大温泉本体价值,结合现代健康诉求,推出身、心、灵的平衡与复原的减压产品。引进全球领先的心理健康管理技术,结合我国压力健康管理的现状,系列情绪与压力管理类课程,并提供个性化减压方案的专业服务;既能为个人,也能为团体服务;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EAP服务。

3.定制养颜产品:健康排毒之旅。将香薰理疗法与护肤产品相结合,达到清洁及滋养肌肤的功效。全新的身体清理排毒套餐包括不同时长和项目的服务。客人可根据个人需要,选择从时长90分钟的“快速清理”服务,至时长5.5小时的全疗程“全日清理”服务。定制焕颜之旅。配合顶级美容仪器,确定复制需求,所有产品均采用个人专属配方。定制SPA之旅。专属产品,顶级环境,优质服务,根据皮肤需求量身定制身体护理疗程。

(二)森林康养集聚。以五峰山、明月山为中心,布局构建形成景观优美、林相健康、生态优良、功能健全的森林康养林体系。充分挖掘和融合当地食疗、药疗等传统养生文化,开发登山、攀岩、跑步、山地自行车、越野运动、健身营地、森林探险、森林瑜伽、农事体验等运动康养,森林浴、森林音乐、森林冥想、森林疗养等静态康养,森林食疗、植物精气疗养、艾炙等中医药康养,禅修、中医养生、科普等文化康养。以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模式。

(三)禅茶康养集聚。以远离城市喧嚣、逸养身心为主要目的,围绕云峰茶谷,融合“山、水、禅、茶、林”五大要素,延伸禅茶产业链,提升品牌价值链,形成集山地生态度假、休闲、娱乐、禅茶体验、健康养生、生态教育、茶艺修养等功能于一体的禅茶康养集聚。

(四)文化养心集聚。以莲印山净土寺为核心,延伸禅意文化脉络,衍生禅意项目,提升禅文化体验氛围,创建禅食、禅音、禅画等修身养性的经典生活,营造脱离世俗、回归本心的氛围,形成集佛禅朝圣、文化体验、康养度假、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体验集聚区。

三、白茶产业集聚

以推进种植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茶文旅融合化为主线,将团坝镇打造成禅茶基地。

(一)建设白茶强镇

依托云峰茶谷所在的团坝镇,大力推进森林茶园、有机茶园、观光茶园等标准生态茶园建设,持续推进茶树良种化、种植立体化。加大力度打造集茶叶生产示范、文创艺术集聚、养生健身度假、茶园风光观赏、茶叶交易集散、茶文化体验、茶乡民俗体验、户外运动休闲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白茶强镇。

(二)加快推进白茶全产业链建设

支持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及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中小茶叶企业,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并引导其与茶叶规模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联合,加快推进产业整合集聚,完善产业链。大力推进茶产业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总部经济与品牌会展融合发展。

(三)引入科技研发力量

完善茶叶全产业链科研开发体系,加强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发掘利用工作,选育和推广高抗、优质、特色茶树新品种,研发推广先进适用、节本高效、绿色环保的茶叶生产技术,加快茶叶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市场化推广,提高茶叶附加值。

(四)推动茶旅融合

以旅兴茶,以茶促旅。按照茶叶与旅游“资源共享、无缝植入、有机结合”的理念,充分利用团坝镇现有旅游资源,打造区域特色的白茶文化旅游精品路线。鼓励涉茶乡镇依托茶资源,结合当地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特色,重点打造若干个茶文化公园、研学游基地、体验点,引导建设体验茶场、茶产品展示购物店、茶文化吧等,传播普及茶文化,拓展茶功能,延伸产业链,提高茶产业综合效益。推进“引茶入道、引茶悟禅、引茶尊儒、引茶兴业”等元素塑造品牌,开发文化茶、文旅茶、紧压茶、个性茶等系列产品。探索研发团队与茶企的利益联结机制,倡导科技入股、利益共享、互促发展。

(五)加大品牌管理

创建大竹茶产业联盟,推进战略合作,促进茶产业组织化发展,为茶叶企业整合奠定基础条件。采取产品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销售等方式,进行品牌管理和运营。

四、文旅产业集聚

文旅产业集聚相对较为广泛,重点形成以竹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集聚、城市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集聚。发展路径上应育新提旧并举,加大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力度,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竞争力。

(一)文旅产业

1. 竹文化与旅游产业

依托大竹县内竹海文化,利用竹资源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为旅游业打造竹景观廊道、竹景观小品,设计竹文化产品;通过旅游业带动竹文化的宣传与竹产品的销售,创造品牌价值。

2. 城市文化与旅游产业

城市文化是城市旅游的资源支撑,城市旅游是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城市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文化和旅游互为依托、彼此成就的规律的发展必然趋势,二者的融合发展对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社会经济增长、文化理解力增强、文明交流互鉴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大竹县着力畅通路系、理清水系、布局绿系、打造文系“四大脉络”,实施“城市北进”发展战略。融入竹文化、禅文化将文化脉络深植于城市的道路、水系、建筑、公共空间以及市民行为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竞争力。

(二)发展路径

1.建链强链补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集聚上以大竹海、中心城区等资源为核心吸引物,围绕其建设特色产业链、强化基础产业链、健全现有产业链,形成基本的旅游配套链,包括旅游度假区、主题度假酒店、特色旅游商品、自驾游营地、旅游休闲驿站、特色休闲美食街区、土特产购物中心、旅游集散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巴士、便捷化汽车租赁等要素体系。

2.延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现有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延展链,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打造休闲农业、特色产业、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健康养生、奖励旅游、会展旅游、旅游商品加工、旅游装备制造业等,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壮大特色品牌。

第三节城市休闲的突破

结合大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大竹县城的城市空间为基础,通过千载岁月谱写的城市诗篇铸造文化门户,通过山水田园绘制的城市画卷营造生态景廊,通过品质空间铸就的潮流生活塑造时尚窗口,通过文旅产业集聚的旅居佳地锻造服务高地,加强县城内部交通提升、业态整合提质,打造满足交通、集散、接待、医疗、购物等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完善大竹县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建设。

一、文化门户:竹文化系列

注重大竹城市文旅品牌体系与形象打造,通过对现有业态整合优化、文化资源导入、旅游业态升级等手段打造集商务会议、休闲娱乐、集散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休闲空间。落实城市文化旅游“五个一”工程,形成:一个中心、一批特产、一处街区、一批书店、一支轻骑兵。

(一)大竹文化中心

依托大竹县文化中心,整合县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导入数字资源,打造数字图书馆展厅、数字文化馆展厅、数字博物馆展厅,推动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公共图书馆级别,博物馆达到国家三级水平,形成文化休闲的标志性项目,打造主客共享的公共休闲空间。

(二)大竹国礼

大竹被誉为中国竹乡、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苎麻之乡,土特产品种多样,品级较高,尤其形成了竹制品、苎麻、香椿、糯稻、白茶等优质名片,建议精选6-8种,加强文创设计,打造具有大竹情怀的伴手礼,及大竹国礼。

(三)白塔水街

以白塔水街为依托,融合老街区历史建筑,并融入大竹竹唢呐、东柳醪糟酿制技艺、大竹观音豆腐干制作技艺、二郎竹席编制技艺、月华土法造纸技艺、大竹手工麻布织造技艺、大竹根雕技艺、四川竹琴制作及表演技艺、大竹民间吹打乐、大竹舞龙、大竹手工打铁技艺、大竹民间婚俗、大竹罗氏掌门按摩技艺、大竹玩友、王氏老灶酒、大竹癞子锣鼓等呈现大竹非遗民俗记忆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非遗百工街。同时以现代休闲时尚为基调,加强时尚元素的融入,引入包括咖啡吧、酒吧、茶吧、音乐吧、清吧、静吧等时尚吧街,真正地把白塔水街打造成大竹时尚潮流、历史文化相交融,地方特色与大众消费相结合的最有历史感、时代风的文化休闲街区。

(四)大竹网红书店

打造一批具有名人文化效应的网红书店、24小时书店,推广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结合城区图书馆、乡(镇)、村级(社区)书屋等文化类民生设施体系,实现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向乡村基层延伸,打造书香大竹、文化大竹。

(五)大竹文艺轻骑兵

以弘扬革命先烈徐德革命精神为主要思路,构思从1928年杨通苏维埃的创建,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活动,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英勇悲壮的武装斗争故事,融入竹唢呐、竹琴表演、吹打乐、锣鼓等非遗表演形式,编剧成文化展演形式,打造一支宣传革命精神的文艺轻骑兵,在成渝地区进行汇报演出,为建党百年献礼。

二、时尚窗口:夜游亮城系列

创新发展夜间旅游业态,以打造省级文旅消费城市和省级夜间经济消费集聚区为目标,促进美食购物、体验娱乐、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夜间消费业态发展,以城市夜景灯光、城市地标性建筑及构筑物为亮点,结合商街夜市、古城夜游,打造综合型的夜游产品,激活城市夜间活力。通过产品创意,营造“夜宿、夜宴、夜娱、夜跑、夜景、夜秀、夜读”七大特色之夜,合理布局居民夜间消费休闲场所,带动传统文化场馆旅游化改造、传统商业街区旅游化升级、大竹特色美食体系化推广。全面落实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形成高端化和多样化并举、结构完善、布局合理、质量优化的住宿接待体系。保障夜间旅游出行安全,加强夜间经济风险防控工作,制定保障夜间经济安全防控方案,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夜间经济协调推进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营造安全有序的夜间消费环境。通过积极实施夜间消费载体改造提升,打造品质夜市和精品“夜游大竹”线路。

(一)夜宿

围绕城区及近郊,积极探索并打造一批夜宿产品,包括城市酒店、乡村民宿、竹坞度假村、竹乡客栈、竹林山庄、竹园精舍等,构建统一品牌,引入内、外部参评机制,每年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十大酒店品牌,最佳人居十大精品民宿品牌等。

(二)夜宴

1.大竹夜宴:依托白塔水街,结合丰富、生态大竹美食,形成以全竹宴、香椿、东柳醪糟、白茶等为招牌,采用美食评比大赛的形式,精选8-10个大菜作为大竹夜宴的标配,15-20种名优小吃,作为大竹特色餐饮品牌。

2.特色大排档:依托白塔水街,提升传统清河坝坝宴,结合东柳醪糟、大竹黄粑、大竹面条、大竹香椿、东柳鱼头、素烧阳鱼等传统食材与广泛的桃、梨、李、桑葚果蔬种植,打造绿色果品宴、山珍养生宴、河鲜/湖鲜宴、生态大棚宴。

(三)夜娱

1.人机互动灯光秀:结合大竹县城市慢行系统和绿道(骑行道)建设,布局智慧自行车、智慧万花筒等,让游客在享受灯光盛宴的同时实现健身休闲。

2.水上光影互动:以“水-岸互动”为主要形式,采用水幕电影的技术原理,将光学效应、水景灯光秀与游客的即时行为相结合,增加参与性与趣味性。

(四)夜跑

荧光夜跑公园:项目结合体育公园打造,参考耐克夜跑项目,打造LED智慧光影跑道,采用跑鞋形状作为整体外观,LED屏幕墙作为主要的互动形式,将运动健康与智慧趣味体验相结合。

(五)夜景

共振灯森林:以灯光秀展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展览活动,策划如共振灯森林、湖上浮舟、魔法音乐汇等主题各异的环节。

(六)夜秀

1.巴国古城光影秀:项目选址巴国古城,将人造圆月灯光秀与现代移动旅游需求结合(如手机移动端APP),游客以移动多媒体的形式与现场圆月进行互动。

2.“丝竹嘉年华”非遗民俗秀:以非遗民俗活动与现代时尚活动相结合,打造一系列演艺项目。如大竹竹唢呐、四川竹琴表演技艺、大竹民间吹打乐、大竹舞龙、大竹玩友、大竹癞子锣鼓。依托成都、重庆都市市场,积极拓展能体现大竹文化内涵,包罗大竹主要文化资源特色的大型实景演出。

(七)夜读

以县图书馆为引领,联动镇村图书馆/农家书屋,打造一批24小时图书馆/书吧,营造书香大竹的文化氛围。

三、生态景廊:宜居旺城系列

立足大竹县城市及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十四五”规划中规划打造城景一体风景廊道及北湖公园,结合现状东湖公园,设计特色大竹特色生态景廊游线,把握时代潮流与趋势,设计游客喜欢的夜游产品,将大竹县夜间经济文旅产品进行有效串联,丰富游客夜间体验。

(一)城景一体风景廊道

风景廊道以318国道为依托,串联中心城区、百岛湖片区、五峰山片区三大片区,通过“竹 生态、文化、艺术、健康、体育、美食、购物、民宿、科普”的模式,以国家风景廊道建设为标准,主题上以竹文化为灵魂、以竹产业为支撑、以乡土为本色、以竹景为靓点、以功能为主导、以示范为目的,通过标准化建设、系统化运营、模式化发展,打造成引导五峰山旅游标准化建设与示范工程,引领县域文旅产品升级的典范工程,引起区域文化旅游价值深度裂变的爆点工程。

(二)北湖公园

项目秉承“保护城市生态、展现城市形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提出“新城古韵,北湖竹庭”的设计概念,着力打造“一步一景,千年大竹”的规划蓝图,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的五个构成要素: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传统造园手法,将“竹”元素进行了深层演绎,通过视、听、嗅、触、味五感与公园交互融合,形成中心文化展示区、商业娱乐活动区、科教文娱区、中心湖景区、水 竹休闲活动区、自然生态体验区、市民健身活动区等主要功能,打造大竹新城的城市庭院。

(三)东湖公园

东湖湿地公园已初具规模,以提升为基本思路,在现有市民休闲业态的基础上,通过时尚娱乐新业态的注入,提升公园的品质与人气,将其打造为主客共享的休闲乐园,并依托湿地公园,突出研学功能。

第四节服务体系的突破

一、提升旅游交通工程

大力发展旅游特色交通,通过建设旅游公交系统、自驾服务系统、骑行绿道系统、水上风景廊道、低空飞行基地,逐步完善旅游交通设施,构建快捷畅通、无缝衔接的旅游交通体系,为游客提供方便、舒适、多样化的慢行游览方式。

(一)旅游集散系统

西渝高铁大竹站建设在即,达州新机场(金垭机场)也处在建设阶段,未来大竹县对外交通迎来崭新局面;应对对外交通方式的转变,规划将大竹高铁站作为一级旅游集散中心,以主要乡镇、景区为二级旅游集散中心、以分散的景区点为三级旅游集散点,形成大竹县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发展多级旅游公交系统,开通各级枢纽间快捷旅游公交专线,及连接集散中心与部分主要景点的旅游观光巴士,加强各级旅游集散中心间交通联系,加强集散中心与主要景区景点的联系,为游客交通出行提供便利。

设置各集散中心间旅游公交专线,加强中心城区与各乡、镇的交通联系,以中心城区为一级集散中心,以主要乡镇、景区为二级旅游集散中心、以分散的景区点为三级旅游集散点,加强一级、二级集散中心交通衔接,加强集散中心体系作为游客公共交通换乘的枢纽作用,以“1 2 N”的全域旅游集散体系进行重构布局。

一级集散服务中心(1个):以西渝高铁大竹站为依托,打造集交通集散、旅游咨询、美食购物等于一体的一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并利用其紧靠城区的区位优势,畅通交通接驳,实施大竹县旅游直通车工程,形成链接区域主要景区点的旅游直通车线路。

二级集散服务中心(2个):以石子镇、庙坝镇为中心,打造二级集散服务中心,形成对周边旅游资源与产品的辐射,打造二级集散服务中心,形成对周边旅游资源与产品的辐射。

三级集散服务站(N个):以其他乡镇及分散的重要旅游景区(点)为主要依托,打造三级集散服务站。

(二)旅游观光巴士

在现有中心城区旅游公交的基础上,以区内主要旅游集散中心(点)为换乘枢纽,依托各乡、镇主要城市干道,选取规划主要项目及二级旅游集散中心、三级旅游集散点为巴士停靠点,并开通各乡、镇旅游观光巴士线路,实现集散中心与主要景区景点的无缝衔接,进一步构建网络化旅游公交系统。

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按照“外部承接,内部循环;节点完善,服务提升;快慢结合,全域网络”的总体原则,提升大竹县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

打造主题风景廊道。结合旅游交通系统主要旅游公路打造主题风景廊道,尤其是体现景城一体化的竹景观风景廊道(沿318国道从县城到五峰山)、明月山风景廊道等。

打造自驾营地体系。通过构建大竹县自驾车营地体系、建设自驾旅游景观廊道,为自驾车、房车游客提供相关旅游配套服务,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参考《汽车露营地开发条件和要求(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的星级营地建设标准,制定《大竹县自驾车营地建设标准》。逐步建立完善的自驾车、房车服务系统,进一步拓展大竹自驾车、房车旅游市场。并结合一批景区、一批庄园、一批民宿、一批廊道、一批营地、一批秀美乡村、一批文创研学旅行基地,打造自驾车驿站系统。

4-4重点建设“1 2 710个自驾车基地/露营地

序号

名称

标准

预计评级

01

五峰山-海明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旅居车营位不少于80个,帐篷营位不少于50个,移动房屋不少于20个;设有聚会活动、避险场所, 设休闲娱乐场所和儿童游乐场所,设电话、网络预约机制;设5项体育项目,设免费无线网络和有线电视,设洗衣服务,可租用体育用品、露营设备、自驾车辆、残障人士用品;配餐厅、商店、便利药店和会议室;能接待国内外大型旅游团队。

五星

02

欢喜坪

旅居车营位不少于40个;帐篷营位不少于20个;移动房屋不少于10个;设有聚会活动、避险场所,设休闲娱乐场所和儿童游乐场所, 设电话、网络预约机制;设5项体育项目,设免费无线网络和有线电视,设洗衣服务,可租用体育用品、露营设备、自驾车辆、残障人士用品;配餐厅、商店、便利药店和会议室;能接待国内外大型旅游团队。

四星

03

明月山户外运动基地

04

云峰茶谷

旅居车营位不少于30个,帐篷营位不少于30个;移动房屋不少于5个;设有聚会活动、避险场所,设休闲娱乐场所和儿童游乐场所,设电话预约机制;设3项体育项目,设无线网络,设自助洗衣机,配餐厅、商店、医疗设施和会议室。

三星

05

清河古镇

06

云雾山

07

清水筑园

08

莲印山

09

太极岛

10

杨通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集聚区

  

(三)打造“一站式”汽车租赁体系。

现有旅游市场出行选择中租车自驾成为热门选择,在异地旅游中交通不便利、安全性、私密性等的问题,使以休闲旅游为主的个人短租、租车自驾游市场需求剧增。建设大竹县旅游租车网,通过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发展、智能化服务三大手段,建立以企业提供为主、政府支持为辅涵盖租车、用车、换车的“一站式”汽车租赁体系。引进“神州、一嗨、易租车”等具有全国业务的汽车租赁公司,完善在大竹县的业务布局。同时引导出台优惠政策,加速租赁公司进入火车站、汽车站、集散中心、营地等区域,加强汽车租赁业务的模块化、标准化建设。积极引导汽车品牌、公交公司、旅行社参与汽车租赁体系建设,发展5-10家本土汽车租赁公司,尝试组建汽车租赁联盟。加强汽车租赁公司与智慧旅游体系的嵌入,创新采用“1 1 1”的租车形式,即使用驾驶证、身份证、信用卡实现5分钟租车,便捷租车手续;车内配置大竹智慧旅游平台,分享最新旅游信息、景区介绍、自驾线路等信息,实现出行智慧游。

二、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配套

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根基在于城市自身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加强自身城市文化的建设,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品质,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展示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因素。健全文化类民生设施体系、数字化改造、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文化多元化体验与推进,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全面布局公共文化设施。构建县-镇-村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立健全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与乡镇文化站、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类民生设施体系,提高现有体育和文化设施利用率。对全县各类文保单位(文保点)进行消防水电改造,建设智慧文物监控平台,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积极主动融入“川东北体育产业发展区”建设,建设大竹县全民健身中心,大竹体育制造园区。

丰富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建立文化场馆大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智能技术获取访客标签,提升公共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对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场馆进行数字化改造,建立免费开放的学术、研学交流数据库,建设集文化活动、展览展示功能于一体的场馆,提高科技体验感。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打造高能级公共文化产品。推出市民文化节、全民阅读节等平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开展竹唢呐、竹琴表演等民俗特色活动,提升公共文化产品能级。扩大公共文化活动范围,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利用农村祠堂、戏台等公共空间,依托传统节庆活动等文化习俗,借助非遗技艺等生产生活方式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旅游化。鼓励文化活动走进景区、走进酒店,形成产品线路打包,开拓企业营销思路推进文化和旅游的切实融合。

创新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推进服务主体多元化,改革公共文化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推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实现优质资源和服务向乡村基层延伸。推动文化服务社会化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旅游服务机制,形成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管理、运营的新格局。推进公共文化平台化。搭建一站式数字文化旅游服务平台,探索“政府提供资源授权、社会主体出资搭建平台、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数字服务”的“文化云”模式。发展“文化上门”、“订单式”文化服务,拓展信息获取、预定支付的手机端功能,使文化消费在网络平台得到实现。推进公共文化产业化。积极推进公园、公共绿地、博物馆、纪念馆、公共运动场馆免费开放,鼓励居民和游客参观免费场馆、观看演出和电影等,对购物、餐饮、交通等相关消费形成带动。

(二)加强标准化城市旅游厕所建设

强化标准,满足数量。根据国家标准《GBT18973-2016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以及城市性质和人口密度,制定《大竹县旅游厕所管理办法》对旅游厕所的管理责任主体、管理标准做出了进一步细化,提出了“六无、四净、二通”的要求,确保厕所干净、整洁。在中心城区,通过新建和利用现有商业设施的厕所两种方式,使旅游厕所的服务半径达到主要繁华街道300~500m,一般街道750~1000m;重点景区内每平方公里安置卫生厕所3-5座,不应低于二类公厕标准,指引标识应当清晰明显。从街道到景区,从商业中心到社区,增设公厕解决群众和游客“如厕难”问题。

创意化厕所示范点建设。分级建设旅游厕所,实现景区A及厕所全覆盖。结合重点景区、游客集散中心,深入推进“一厕一景”公厕样板工程,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等级景区布局3A级厕所,重要项目布局2A级厕所,支撑项目布局A级厕所。推进智慧公厕建设,引入互联网、智能控制、传感传导等技术,实现厕位引导、客流统计、水电控制、智能联动、刷脸取纸、紧急求助等功能。

结合实际增设流动厕所。重大节假日、重要节庆、赛事期间,在休闲广场、景区入口、活动场地外围等人流密集区域,通过设置移动厕所挂车、公厕大巴等形式的移动厕所,减缓节假日厕所紧张等问题。

(三)推进全域标识系统工程

参照国标,重点规范区域旅游交通标识。参照相关规范标准,重点规范完善汽车站、水运码头、入城口、旅游景区和公共活动场所的旅游标识引导服务功能。协调并规范跨区域旅游交通标识、乡村公路旅游交通指引标识的制作与设置。

设置国际通行、中英对照的交通引导标识。规范设置全县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尤其是通往重点景区的主要交通道路,需设置中英对照、国际通行、简洁明了的引导标识。在部分入境游客较集中的区域需增设相应语种的引导解说,有利于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和景区知名度。

国际规范,全面检查。发起由大中专院校学生、外语导游、游客、本地居民等全员参与的“旅游标识纠错规范志愿者服务活动”。邀请旅游组织专家1-2名川渝高校旅游英语专家共同组成“旅游标识系统国际规范工作组”,对交通干道、旅游景区、公共活动场所进行重点检查和规范。

三、加快智慧平台搭建

(一)“三步走”加快智慧平台建设

“十四五”期间,坚持标准化建设、智能化服务、科学化管理三大原则,深入探索大竹智慧旅游“3 4”发展模式,全面推进智慧旅游试点工作。

2021-2022年,智慧旅游基础完善及试点项目完善阶段。智慧旅游基础网络环境稳定,旅游云数据中心全面整合;基本建立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综合监管”、“市场营销”三大平台,初步实现集智慧旅游“服务”、“管理”、“营销”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一体化平台;完成一批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智慧乡村等试点应用项目建设。

2023-2024年,智慧旅游试点模式推广及功能提升阶段。通过整合各类专项资金补助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智慧旅游试点建设,通过试点示范全力打造智慧旅游的“大竹模式”。智慧旅游一体化平台全面覆盖游客、市民、景区以及其他涉旅企业,提升运营水平,推进智慧旅游领域执行力度大、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梯队建设。

到2025年,全面验收阶段。通过上述阶段的深入实施,使大竹智慧旅游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二)智慧旅游平台建设重点

1.优化网络技术环境

继续推进云数据中心建设。在政府投资运营的模式下,不断提升和完善大竹县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完善游客资源数据库、3DGIS数据库、历史文化数据库、旅游资源信息库、旅游行业综合信息库建设、旅游营销活动信息库、旅游诚信数据库等组成的统一的“大竹县全域化旅游基础资源数据库”。与其他平台进行数据对接,实现信息联动;与交通、卫生、安全等部门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共享。

全面实施旅游基础网络环境。积极融入“无线大竹”的建设项目,全面实施:游前-旅行社、旅游观光巴士、游中-景区、乡村、游后-酒店、购物街区“三级无线全覆盖工程”,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免费快速的无线上网新体验。

2.提升三大智慧平台

在政府融资运营的模式下,深化大竹县智慧旅游三大平台建设,最终形成集智慧旅游“管理”、“服务”、“营销”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一体化平台,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旅游信息服务,推动旅游行业管理水平、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及在线旅游业务比重显著提升。

完善智慧旅游管理平台。在大竹县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建设完善的基础上,提升政府的旅游电子政务系统、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建设、旅游诚信服务系统、旅游智力支持系统,加强针对大竹县所有景区设置的游客统计分析系统、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游客智能疏导系统、导游服务支持系统、舆情监测分析系统。

完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以产业回归生活,改善民生服务游客为宗旨,提升旅游综合信息发布系统、信息主动推送服务系统、现实虚拟混合漫游系统、个性专属行程定制系统、旅游综合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推出大竹智能旅游卡,提供游客智慧旅游新体验。

完善智慧旅游营销平台。加强旅游自媒体营销系统、智能营销决策支持系统、旅游营销效果评价系统、全民营销推介系统建设。

3.推进三大智慧试点

在政府引导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下,针对不同“企业单元”,建设“旅游管理平台”(旅游电子商务系统、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虚拟漫游系统、游客统计系统等)、“旅游服务平台”(移动终端自动导游系统、数字停车引导系统、个人专属系统定制系统、信息主动推送系统、综合信息发布系统、交通调度系统、灾害监测与应急系统、竞争力分析与提升系统、旅游舆情监控分析系统、食品安全系统等)、“旅游营销平台”(自媒体营销系统、旅游营销效果评价系统等)。遵循“政府引导扶持、企业配合搭建”的发展原则,拟建一批智慧旅游试点单位。

专栏4-18智慧文旅六大试点工程

打造一批智慧景区/度假区:五峰山-海明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云峰茶谷、渔人部落、花山湖、原始森林微度假空间、森林人家。

打造一批智慧旅游街区:白塔水街、茶马天街、巴国古城。

打造一批城市智慧公园:北湖公园、东湖公园。

打造一批智慧文旅基地: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海明湖竹禅康养基地、清河古镇、森林旅游示范区。

打造一批智慧乡村旅游点:竹林禅养民宿群、八渡乡民宿产业集群、德一园、爱情花海、寨峰桃园。

打造一批自驾游智慧风景线:明月山风景廊道、竹景观风景廊道(318国道)。

4.大力发展旅游电商

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对旅游行业的渗透率仅在8.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市场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线旅游的便利与安全,在线旅游市场规模将迅速增长,加大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迫在眉睫。

优化大竹旅游电商的发展环境。加强对旅游企业网站的规范和引导,构建旅游电子商务工程的基本构架,提高大竹旅游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实现网上结算和交易电子化。

健全旅游电商的专业网站平台。针对资金和技术实力并存的大型旅游企业,打造旅游企业和旅游网站一体化运营的企业集团。针对小型旅游企业,利用强品牌网站的高知名度和资源优势开展网络化经营,共同为大竹居民及游客提供高可靠性、高便利性、高参与性的旅游电子商务服务。

提升大竹旅游电商的个性服务。一是突出行业及地域特点,建设覆盖运动休闲、会奖度假、文化创意等业态在内的大竹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二是搜寻整理个性化的游客资料及有价值的客源市场信息,针对个性设计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三是游客自主设计旅游行程,旅游企业根据游客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订单服务。

第五章重点任务,落实文旅融合新举措

第一节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繁荣文化创意产业

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完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护机构)工作,全面推动保护制度的落实工作,逐步实现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利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工作,规范基本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组织管理,建立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文物保护队伍。

深入挖掘非遗代表性项目内涵,加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完备非遗保护规划,积极争取省市级非遗项目发展资金。开展非遗项目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到2025年,完善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健全项目保护和经费保障制度,非遗保护体验利用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非遗传承载体、传播渠道进一步拓宽,增大传承人群覆盖面,推动非遗项目全面融入当代生活,建立非遗保护与传承队伍。

(一)深挖非遗制定保护计划

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程,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大竹县非遗县级名录体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工艺振兴名录,制定和实施好大竹县文化资源的保护计划,深入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大力开展生产性保护,选择优异的生产企业建立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开展县文化文物、县历史文物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针对不同系列文物的特征和重要价值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和活态化利用方案,夯实文物保护法定基础,建立文物资源调查长效机制。

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对完整或熟练掌握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被群众公认、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并符合申报代表性传承人条件的传承人,由县文旅部门分批认定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支持传承人研培计划。支持非遗传承人开设传习所、工作室等,开展传习、收徒传艺活动,培养项目新的传承人。与川渝院校合作,开展传承人研培计划,提升传承人技艺和水平。各乡镇、各项目根据保护和传承实际,建立传承中心,并积极支持和扶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鼓励传承人开展进校园活动,在县各中小学校建立起传承教育基地。

开展抢救性保护记录。对具有一定价值、当地群众喜闻乐见、面临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保护,恢复传承,延缓其消亡。对年事已高的传承人(民间艺人),运用文字、音像等手段开展传承人口述史抢救性记录工作。

(二)扶持人文精神传承发扬

实施大竹县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开展历史研究和考古发掘,着力大竹县古建筑、大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深入挖掘大竹县文化价值内涵,建立完整的大竹历史文化序列和文化谱系;加快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系建设,快速构建起科学规范、开放创新的传承体系;加快省级非遗“东柳醪糟”等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五峰山、清河古镇、莲印山净土寺、云雾山等主要景区点,围绕“大竹竹唢呐、东柳醪糟酿制技艺、大竹观音豆腐干制作技艺、二郎竹席编制技艺、月华土法造纸技艺、大竹手工麻布织造技艺、大竹根雕技艺、四川竹琴制作及表演技艺、大竹民间吹打乐、大竹舞龙、大竹手工打铁技艺、大竹民间婚俗、大竹罗氏掌门按摩技艺、大竹玩友、王氏老灶酒、大竹癞子锣鼓等集聚打造非遗民俗园区或街区,形成非遗展示、传承聚落。

(三)创新非遗传播推广体系

加速构建非遗数据库及共享平台;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体系,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精品研究成果,在文化馆设立大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将文物保护利用常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和干部教育体系,完善中小学生博物馆学习长效机制。

二、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以打造高水平文艺大竹,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展示文化自信,具有大竹特色、大竹风格的精品力作。

(一)发展文艺精品创作,促动文艺产业鲜活化

全力推进“一部舞台剧、一部影视剧、一部纪录片、一台旅游演艺、一首歌曲、一个展览”的“六个一”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着力培养大竹县文艺轻骑兵作为大竹县文化输出、形象宣传与推广的队伍,鼓励各院团文艺工作者围绕大竹特色文化,进行重大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和著名人物创作,打造一批更加丰富多样的文艺精品。

(二)加强文化市场培育,推动文化消费繁荣化

建立多元化文化投资体系。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放宽市场准入,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建立文化产业投资项目分类指导目录,开展专项招商、投资引介活动,做好对口投资引导。

完善文化产品市场。规范和发展演出市场,繁荣电影、演艺、竞技体育和广播电视节目,培育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打造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的综合市场平台。支持立足区域的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鼓励跨越区域、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现代文化产品物流企业发展;积极构建网络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交易平台,建立和完善文化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在线交易信用机制,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新型文化电子商务模式。

优化文化消费市场环境。完善文化信息、技术交易市场,提升服务水平;发展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规范运作;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文化产品消费投诉、受理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加快文创产业发展,提供文艺精品源头水

文创企业培育工程。坚持扶优扶强原则,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或团体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大力培育一批龙头文创企业(集团)。

文创智力引领工程。加大对高层次文创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力度,进一步聚集创意、创新、创业人才。

文创技术支撑工程。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最新科技成果,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专项工程,推动文创产业科技应用升级换代。

文创消费提升工程。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大力发展影视、动漫游戏、艺术品、演艺娱乐、创意生活等消费型文创产业,支持举办一批特色主题活动,丰富市民群众文化消费选择,释放消费潜力。

三、打造文化事业和产业主体

制订完善文化事业与产业主题发展计划,积极谋划文创园区培育与建设;抓好重点项目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龙头品牌园区,加强对文化新地标的塑造,以充分发挥重点园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

(一)文化事业

依托大竹县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并联合体育馆打造县文化体育综合中心,形成城市文化客厅,并延伸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提质升级。

(二)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加大对大竹玩友(川剧座唱)、竹唢呐、清河“彩船队”、周家“吹打乐队”、庙坝“狮龙队”等民间乐舞演艺、艺术创作的扶持力度,加强对竹子、苎麻、白茶的整合水平,推动包括大竹竹唢呐、东柳醪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模化产业转向,以文化促产业,打造县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完善配套设施。完善产品设计、质检和展示等生产性服务配套设施,服务产业转型,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完善公共交通、宾馆、饭店、公寓等生活性服务配套设施,方便园区职工和居民生活需求;优化提升产业园区综合环境,营造集聚区优质生产、生活环境。

提升服务水平。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文化产业园区引导、扶持、管理工作,逐步形成以市场化为方向,以平台服务为支撑,以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围绕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完善信息、技术、人才、交易、创业孵化、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

注重特色发展。充分利用历史和红色文化遗产、地缘优势和特色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名片。综合考虑经济基础、市场空间、消费水平、文化生态、资源禀赋等条件,实现产品设计、品牌、功能、服务、商业网络等方面的差异化发展,减少同质化竞争。

加强统筹管理。加强全县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统筹管理,在县域统筹的基础上加强规划设计以及园区层面的自我管理,按照“县乡(镇)共建、属地管理”的原则,形成自上而下的分级管理体系。

5-1文化产业主体培育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大竹县

文化中心

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融合打造,形成县文化地标,构建县域文化中心

大竹县非遗

产业园

依托月华镇的东汉醪糟景区,整合大竹醪糟、竹唢呐等一批特色非遗,打造集非遗传承、自然科普、文旅体验于一体的非遗产业园。

大竹县竹文化产业园

依托大竹县的优质竹资源,打造集竹文化展览馆、竹产业基地、竹唢呐生产等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地。

 

第二节聚焦绿色生态优势,加强生态融合示范

一、践行两山理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探索“生态 ”模式,坚持吃生态饭、做生态事、走生态路,以生态立县,以文旅强县,推动大竹县省级生态示范区创建。

(一)生态立县,打造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瞄准综合治理典范县。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尊崇山水自然,传承历史文化,进一步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典范区。

绿色崛起先行县。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探索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化发展之路,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绿色发展先行区。

生态文化标杆县。把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与培育现代生态理念紧密结合起来,以绿色理念引导绿色生活,以绿色生活影响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发挥试验区“试验田”作用。

(二)坚持“生态 ”理念,发展生态旅游经济

“生态 ”青山。携依托五峰山百里竹海,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度假产业,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川渝六区县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为契机,突出运动产业、高山富硒农业、特色民宿近期打造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远期协同川渝六区县共同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以发展白茶产业立体化发展为基本思路,突出有机茶庄园、茶文化、茶产业、茶交易等产业链,推动云雾山的生态化开发。

“生态 ”乡村。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集中庙坝、团坝2个先行示范区,突出“美丽大竹•宜居乡村”的发展目标,不断丰富生态经济类型,打造田园综合体、农业休闲园、最佳人居环境、乡村民宿、乡村餐饮等综合业态。

“生态 ”绿水。聚焦乌木滩水库的生态化开发,以保护水源地为开发底线,推动环湖运动产品的落地,加快环湖生态休闲农业的繁荣。

二、成立两山银行,为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赋能

“两山”银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而是借鉴银行分散式输入、集中式输出模式,把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的收储、专业化的整合、市场化的运作,把生态资源转化为优质的资产包,从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规优质高效的转化。

大竹两山银行赋予生态资源金融属性,以生态资源储蓄银行、农业产业投资银行、低效资产招商银行、文化资源开发银行、有偿权项变现银行这“五大行”为目标定位,搭建资源集聚、资产交易、信用担保、招商对接、农业投资和生态补偿“六大平台”,通过资产激活、资源归集、资本入市,拓展生态资源资产管理和转化的新路径,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一)明确目标,搭建平台,推进“两山银行”实体化运营

搭建运营平台。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依靠县发改委,成立大竹县两山银行运营公司,并将其作为主体,打造大竹县两山银行官方网站作为交易平台,搭建大竹县生态资产运营管理平台—“两山银行”,提供生态资产保护和生态资产收储、整合提升、项目策划、评估定价、交易流转、招商引资、产业对接、开发运营等服务。

建立运营机制。完成管理层配备和内设部门设置,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开展前期工作。逐步引入社会资本、运营团队、咨询机构,参与运营平台的经营管理,实现市场化运营和产业化提升。

创新金融产品。依托GEP、生态信用积分、自然资源资产权证等创新开发金融产品,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二)摸清底数,整合资源,形成自然资源资产清单库

形成生态资源资产清单。开展资源调查,合理评估生态资源资产价值。加快推进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工作,明确全县生态资源清单、产权清单。

形成重点资源资产管控清单。根据调查摸底情况,编制县域范围内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资产管控清单,并进行价值评估,规范自然资源资产项目流转方式。加强规划空间、用地指标统一管控,按照分类分级原则分别报备。

整合提升形成项目库。对近期可供开发的闲置资源及低效开发项目,实施收储、整合提升,按照区域、产业分类,探索策划形成集中连片优质的自然资源资产项目包。

(三)加快推进生态森林与水系,打造大竹品牌,提升生态产品价值

探索生态产品交易机制。建立和完善大竹县自然资源交易平台,积极对接国内外产权交易机构,探索实施项目层面的生态产品价值占补平衡机制,推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产业化。

健全生态产品品牌体系。以“三山(明月山、五峰山、云雾山)一水(乌木滩水库)”为基础,推进山水资源向“优特化”升级,打造一批原始森林、生态茶园、精品果园、富硒高山果蔬基地。建立生态产品展示发布中心,推动形成“好生态变成好产品、好产品卖出好价钱”的高效经营模式。

强化生态产品质量监管。利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健全生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完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加强监管执法,增强生态产品质量监管能力。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考核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年度目标考核制度,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离任审计,对试点乡镇(街道)开展生态产品政府采购试点,引导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四)加大招商力度,引进社会资本,实现资源变资产资本

开展项目招商引资。强化招商推介服务供给,坚持目标导向,利用各种招商推介平台和途径,引入社会工商资本和市场专业人才,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精品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提升投资融资服务能力。有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创新“政银企联合助农”路径,探索财政直补支农的模式,畅通政府与市场、金融与产业、资源与资本对接渠道。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态资源经营主体提供产业化服务。

(五)加强配套制度,实现共享共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要求,推进有序流转,规模化经营。

加强自然资源整体综合保护与开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对集镇、村庄、山林、农田和河流进行整体综合保护开发,推进形成规模化、生态化效益。对符合条件的地块,在土地出让评估时核算生态环境增值。

探索项目合作开发机制。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项目公司,建立完善“政府 集体 村民”等经营模式,鼓励引导村民通过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方式,自觉加入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工作中,形成企业、集体、村民利益共享机制。

三、完善管理机制,守护绿水青山,缔造金山银山

(一)全面深化河长、林长制。

全面持续推进河长制、林长制,设立从县到村全覆盖的三级河长和四级林长,河长、林长联席会议制度及巡查、督查、督办等制度有效落实。

(二)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稳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争取在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要湿地实施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生态重点区域的保护补偿力度。深入推进明月山、五峰山、云雾山环境生态补偿试点,开展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建立以县补偿为主,市级适当支持的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有序推进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

(三)建议实施绿色考核机制

建议不断完善体现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全县文旅系统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把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全县文化旅游发展体系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第三节助推文旅产业融合,激活文旅消费升级

一、构建文旅产业链条,形成爆发式的产业能级

(一)夯实产业基础,实施“建链”行动

以项目为支撑,搭建文旅产业“筋骨”。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完善一批旅游交通标识牌、积极创建文化旅游品牌、构建全县应急广播体系。通过优化业态、丰富产业内涵,提升文化旅游品质,打造城市文旅新IP和流量入口,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落地一批重点农文旅深度融合项目。依托大竹县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开展项目招商。瞄准国际、国内行业龙头,争取大型央企、国有企业来大竹投资文旅项目。重点引进文化旅游度假产品、大型旅游综合体、生态康养旅游、文化创意、设计、现代传媒、新闻出版和文旅新业态等项目。

(二)优化产业布局,实施“补链”行动

以提升服务为目标,完善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解决旅游车辆“停车难”“通行难”“指路难”等问题,完善旅游道路交通指示牌,为广大游客及旅游车辆提供清晰、明确、人性化的信息指引,构建优质旅游交通指引体系。支持和鼓励旅游景区建设停车场,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继续将“厕所革命”作为旅游业的“一号工程”,加快全域布局,整体推进。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厕所建设管理服务水平。

以盘活现有资源为关键,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行业引导、政策扶持、品牌培育,推动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县域旅游投资发展,并以其为龙头,引进战略合作者,打造大型旅游龙头企业;鼓励全县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通过相互参股、资源整合等方式做大做强;积极培育并做强优质旅行社,增强龙头旅行社产品创新能力和客源市场配送能力;支持星级饭店(绿色饭店)提档升级,鼓励旅游民宿参与评星。

(三)丰富产业业态,实施“延链”行动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化强县”、“旅游强县”建设为目标,立足全县资源禀赋,深度挖掘优势,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挖掘传统村落、文物遗迹、非遗文化、乡(镇)历史展示馆以及博物馆等文化产品的旅游体验和价值功能,进一步拓展剧场、演艺等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将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文化旅游产品,用文化增加旅游附加值,实现多元化文化旅游产品供给。

以延长产业链条为突破,积极培育新业态。围绕全时间、全空间、全产业,丰富旅游业态,延长产业链条,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发展“乡间”经济,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发挥文化旅游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引导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鼓励举办各类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走绿色崛起之路,培育全县文化旅游经济增长点。

(四)聚焦产业重点,实施“强链”行动

坚持创意创新,做强文旅商品。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大竹礼物”评选活动,鼓励企业开设大竹礼物销售旗舰店,全方位展示全县文旅特色商品,努力把文化旅游商品培育成为全县文化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承接科技赋能,做强数字经济。推动“新基建”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打通文化产业及文化事业数字化通道。加快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智能找厕、智慧停车等功能全覆盖。推进VR、AR、MR技术在旅游景区、公共文化场馆等领域应用,实施“云游”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园数字平台建设,实现在线游戏、云阅读、云博览。扶持数字文化创意企业,加快动漫游戏、虚拟现实、数字音乐、网络视频在全县发展。

(五)服务主客共享,实施“稳”链行动

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为举措,实施文化消费试点。通过政府补贴型或政府引导型文化消费试点模式,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充分发挥试点文化旅游企业的典型示范和辐射作用,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大竹文化旅游消费总体规模持续增长,带动旅游、住宿、餐饮、交通、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消费,不断增强文化旅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以文化共享为宗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完善“15分钟城乡文化圈”,着力推动城市书房和社区邻里中心(文体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县精品图书馆建设。实施送电影、送戏、送书、送展览讲座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下乡、入景区、入度假区。

(六)开展人才振兴,实施“兴”链行动

以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制定文化和旅游产业链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政策,引进一批产业链领军人才和尖端人才。畅通人才培养渠道,探索校企合作,加快培养内容创作生产专门人才,投资运营、企业管理、融合发展、网络信息服务等方面创新型技术人才、紧缺专门人才,支持川渝高等院校继续办好旅游“金牌讲解班”,开设“旅游高级管理人才研修班”等,探索培养“旅游定制师”等未来稀缺人才。畅通人才培训渠道,对县、乡镇文化和旅游管理党政干部进行系统专业培训。

(七)落实金融扶持,实施“活”链行动

优化升级投融资服务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广政银合作信贷产品,为文化和旅游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加大企业信贷等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完善治理结构。

二、建立文旅消费体系,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提升

(一)建立文化和旅游消费体系

打造以生活性消费为主、精神消费为辅,生产性消费和商业服务消费并重的文化旅游消费体系。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

(二)推出消费惠民措施,提高消费便捷程度,提升消费环境品质

持续推动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制定实施景区门票淡季减免、演出门票打折等政策,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举办数字文旅消费体验等活动。鼓励文化旅游一卡通与银行发放联名卡并给予特惠商户折扣、消费分期等用户权益。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信贷业务,创新消费信贷抵质押模式,开发不同首付比例、期限和还款方式的消费信贷产品。

(三)推进文化旅游消费试点、示范点

努力将大竹县培育成省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围绕城区、景区、度假区、文化场馆与主要文化休闲街区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围绕全时间、全空间、全产业,丰富文化旅游业态,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文化设施和旅游景区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情况下开展“夜景”、“夜演”、“夜宴”、“夜娱”、“夜宿”、“夜读”等夜间游览和演艺活动。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优化文化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鼓励建设24小时网红书店,助力“夜经济”,打造大竹县夜间演艺品牌,推动街头文艺演出与夜市相结合等,为夜经济赋能。鼓励建设集合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

(四)供给端支持鼓励、引导消费

鼓励文化和旅游场所增加参与式、体验式消费项目,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动旅游景区提质扩容。

第四节加速村镇文旅建设,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根据大竹县各主要涉文旅乡镇资源集聚程度及主导产业的文化旅游化趋向,探索主要乡镇的发展路径,重点挖掘休闲度假型、景区辐射(依托)型、产业集聚型、特色吸引型四种类型的发展,坚持“一镇一业”的发展方向,推动相关乡镇文化旅游品质提高、品牌打造和产业链的延伸,并对各主要乡镇十四五期间文旅产业发展做出定位与产业指导。

县文旅局与农业农村局牵头培育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从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进行扶持,在建筑外观、特色菜肴、服务项目等方面打造“乡土性”、“民俗性”等特色,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在原有乡村旅游示范点评选的基础上,评选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户和乡村旅游带头人,起到龙头示范效应。

一、七大特色引领乡镇

5-2:七大特色引领乡镇

名称

产业定位

主要发展思路

清河镇

文旅特色

乡镇

依托清河古镇现有旅游产业基础,推动乡镇扩容提质,形成文旅产业集聚区,重点展现古镇、水镇、夜镇、红镇四位一体的文旅融合路径,并以民国爱国将领范绍增的爱国故事为背景,植入民国风范,融合苎麻-夏布特色工艺,开展民国旗袍秀等,打造文旅特色乡镇,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庙坝镇

山地度假

特色乡镇

依托庙坝欢喜坪、华蓥山等山地资源,面向川渝市场,以山地避暑休闲度假为核心功能,打造山地度假乡镇创建天府旅游名镇。

月华镇

非遗传承

特色乡镇

以东汉醪糟为产业基础,以大竹县的非遗文化为背景通过文、旅、产融合,引入创新旅游业态将月华镇争创特色非遗传承乡镇。

团坝镇

白茶特色乡镇

依托云峰茶谷大竹白茶产业基础,打造茶文化农业公园。

中华镇

医疗康养特色乡镇

依托云雾山和海扶自然生态院项目,通过农业文旅康养的创新发展模式,导入医疗康养产业文旅赋能,打造医疗康养特色乡镇产镇融合模式典范。

八渡乡

有机富硒特色乡镇

依托明月山生态资源,大力发展高山有机富硒产业,通过打造富硒茶叶、富硒水稻、富硒蔬菜等有机产品集聚,结合乡村打造民宿产业集群,最终将其打造成有机富硒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乡镇。

石子镇

森林康养特色乡镇

将原始森林作为核心资源,争创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森林人家、省级旅游度假区等一大批森林康养旅游项目落地建设。

二、九大主要示范乡镇

以文旅主导产业为开发方向,加快旅游资源富集乡镇的产业定位,推动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打造九大文旅产业主导示范乡镇。

表5-3:九大主要示范乡镇   

5-3:九大主要示范乡镇

文旅旅游资源潜力乡镇

产业定位

主要发展思路

观音镇

高山文旅示范镇

充分利用交通枢纽地位与明月山山地背景,突出九龙湖与佛立山山优势,打造精品高山度假产品,突出生态康养理念,形成集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3级旅游景区等多种产品集聚的特色乡镇。

团坝镇

白茶之乡

依托云峰茶谷白茶基地,大力挖掘白茶产业,打造白茶之乡。

庙坝镇

乡村旅游示范镇

庙坝旅游资源丰富,富集了包括欢喜坪、寨坪桃花源、渔人部落等在内的重要旅游项目,乡村振兴取得了较大成果,融合旅游项目与乡村振兴成果,打造乡村旅游示范镇。

八渡乡

农业现代产业示范乡

八渡乡现代高山农业产业资源优势明显,积极抢抓战略优势,共建明月山绿色示范带,发挥自身优势,建设高山有机农业现代产业示范园。

石子镇

高山生态森林镇

充分利用交通枢纽地位,发挥原始森林资源优势,依托原始森林,打造森林型康养基地、原始森林微度假空间,形成高山生态森林之镇。

中华镇

医疗康养产业示范镇

依托云雾山和海扶自然生态院项目,导入医疗康养产业文旅赋能,打造医疗康养产业示范镇。

杨通乡

红色文化之乡

依托大庙寨红色文化旅游村落结合苏维埃政权与徐德烈士墓,突出红色主题功能,打造红色文化之乡。

石河镇

香椿之乡

以石河镇香椿园为依托,以规模化的香椿产业为突破方向,推动乡村振兴与香椿产业的融合,挖掘香椿美食与旅游特产打造方向,形成香椿之乡。

川主乡

苎麻之乡

苎麻产业为大竹县四大支柱性产业之一,以苎麻的文创旅游商品开发为视角,打造苎麻之乡,助力乡村振兴。

三、八大特色乡村标杆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管理规范,因地制宜、分层次、分类型地抓紧制订大竹区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地方标准、评价创建规范以及配套管理办法,规范乡村旅游在餐饮设施、住宿设施、基本接待设施、配套设施、环境卫生、安全防范、服务质量、从业人员技能等方面的标准,进一步促进大竹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的提升。

5-4:八大特色乡村标杆

乡村

发展方向

主要思路

庙坝镇

华山村

红脆李产业富村

红脆李产业推动华山村脱贫致富,以红脆李主导产业为方向,以脱贫致富之路为村庄励志故事,打造有故事的产业富村典范。

庙坝镇

欢喜坪村

省级旅游精品村

依托现有精品旅游资源融合庙坝镇天府旅游名镇创建,打造省级旅游精品村。

清水镇

高巩村

白茶产业富村

开荒种植2200亩白茶,建成集旅游、民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中华镇

九盘村

医疗康养度假村

依托海扶医疗的入驻,打造集医疗康养、度假娱乐、生态休闲的康养度假乡村。

月华镇

五鞍村

非遗民俗村

以土法造纸等非遗民俗文化为主要特色,推动非遗体验园的落地,打造非遗民俗村。

团坝镇

白茶村

白茶产业兴村

围绕云峰茶谷,依托其内部现有的绿色生态产业,进一步优化发展,通过山--茶一体化开发,农旅的融合创新对产业进行升级优化达到白茶产业兴村。

杨通乡

大庙寨村

红色文化旅游村

围绕大庙寨红色乡村旅游项目为引擎,完成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的建设内容,加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八渡乡

花岩村

高山蔬菜旺村

花岩村位于三县(区)交界处,是全县唯一一个整村处于明月山麓的村,依托生态环境、交通区位和富硒农业打造明月山川渝合作示范区的排头兵。

四、乡村振兴大竹样板工程

坚持“四带引领、八片示范、百村精品”,纵深推进庙坝、团坝2个先行示范区建设,优选一批乡村开展试点示范,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大竹样板”,积极争取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

以农业为基底,以文化为灵魂,实现“农业产业 文旅配套 文旅社区”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城郊旅游,以板块为核心,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打造“大竹白茶”区域品牌,突出苎麻、香椿、糯稻、白茶四大名片,打造乡村振兴发展集群。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继续扶持发展农家乐,打造一批示范园、示范村、示范旅游合作社和乡村旅游精品民宿,依托交通干线,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风景道和乡村旅游风景带。持续做好乡村旅游及相关旅游培训,不断加大乡村旅游发展力度、提升发展质量。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强化农耕文明活态传承与旅游的融合,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专栏5-1:乡村振兴“大竹样板”示范工程

四带引领:即沿国道318乡村振兴带,沿国道210乡村振兴带、沿省道404乡村振兴带,沿省道202乡村振兴带;

两个先行示范区:庙坝、团坝

八片示范:“八片”即柏林镇-中华镇(柏林镇、清河镇、杨家镇、中华镇),清水镇,妈妈镇,石河—月华(石河、月华、朝阳),安吉—石桥铺(安吉、永胜、石桥铺),观音—周家(观音、周家),八渡—天城(八渡、高明、天城),文星—石子(文星、杨通、石子、四合);

百村精品:“百村”即在宜居乡村达标村的基础上建成乡村振兴精品村100个。

第五节  创新文旅品牌形象,重塑城市亮丽名片

一、树立文旅品牌

围绕“大竹海”、“天府旅游名牌”的文旅品牌,结合“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发展新机遇、重点产品强打造,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现有品牌内涵,推出“自在大竹”主品牌及五大子品牌的“1 5 N”品牌体系:一大龙头产品五峰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五大“自在大竹”系列名片:分别为文化客厅五峰山、生态秘境明月山、禅茶基地云峰山、佛国净土莲印山、民国印象清河镇;N个天府旅游名牌。

5-5:大竹县文旅品牌创建表

名称

创建名单

天府旅游名镇

庙坝镇

天府旅游名村

乌木村

欢喜坪村

五桂村

白茶村

高巩村

偏岩村

天府旅游名宿

清水筑园

欢喜坪

云峰茶谷

天府旅游名品

大竹白茶

大竹IP(竹小逸)玩偶系列

苎麻

东汉醪糟

观音豆干

二、实施IP计划

创新文旅发展模式,共享“自在大竹”IP,全力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带动性的文化旅游品牌和IP形象。打造与“自在大竹”系列名片统一的品牌形象,推出“四个统一”系列形象推广载体,即统一标识、统一口号、统一VI系统、统一特色宣传品,共享文旅形象推广系统。同时强化IP共享推动跨界联动,以备案授权的方式免费给镇域各部门、各企业、各景区使用,将IP要素与农产品、文创商品结合,助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品质诚信IP文创商品,围绕IP延伸故事、场景和主题,开发文创日用品、旅游纪念品、IP商品。构建产业要素IP矩阵,挖掘大竹县特色餐饮资源,打造文化餐饮品牌IP;丰富住宿要素,构建集酒店、民宿、营地于一体的多种住宿体系,打造网红酒店IP;深挖大竹县特色手工艺品,培育知名旅游商品品牌IP;积极拓展大竹县夜游产品、文化街区、文化商圈等文化产品,通过品牌形象营销、活动组织,打造品质玩乐IP,整体上构建大竹县文化旅游IP矩阵。

三、做亮节事活动

以节事活动为重要载体,构建核心品牌活动系列。面向全省城市、国内外,高水准举办文化大竹 f 中国竹文化节、生态大竹 f 大型环湖品牌赛事、芳香大竹 f 十二花神会系列活动、田园大竹 f 收获节、养生大竹 f 海明湖温泉养生节五大品牌节事活动,将其打造成为大竹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强势IP品牌印记,提升大竹县文旅在川渝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出不同主题的“大竹县旅游周”“大竹县旅游月”活动,通过旅游推广、文化演出、媒体宣传、图片展览四大活动达到“感受大竹县旅游魅力”的宣传目的。积极承办更高能级活动。积极争取主办、承办或创办各种大型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赛事。发挥乡镇旅游参与能动性,打造“一镇(乡)一品”,形成全县开花的四季全时旅游节庆,推进节庆营销品牌化、主题化、体验化,带动整个大竹县与游客的大参与、大互动、大体验、大消费、大传播和深度体验。

(一)生态大竹 f 大型环湖品牌赛事。

依托五峰山—海明湖生态资源和竹元素,结合海明湖与竹林风景大道规划建设,通过创办环海明湖国际马拉松赛、海明湖绿道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逐步形成区域化特色化时尚化自主品牌赛事。

(二)文化大竹 f 中国竹文化节

1.活动内容:“弘扬竹文化、发展竹产业”。

竹产业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精准脱贫和促进林业“双增”的有力抓手,联合中国竹产业协会,国家林业局共通举办“中国竹文化节”展示竹产业发展成果、交流竹产业成功经验、探讨竹产业热点和趋势,笋竹加工与投资环境考察、竹文化旅游推介、投资环境推介与经贸项目洽谈等活动。通过竹文化节增强大竹竹文化,发展竹经济,推动大竹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大竹竹产业在中国乃至世界竹产业中的地位。通过媒体参与采访报道,以及新媒体抖音旅行短视频平台营销,在网络上掀起直播狂潮。提升大竹城市影响力和品牌建设。

(三)芳香大竹 f 十二花神会系列活动

1.活动名称:芳香大竹 f 十二花神会

2.活动缘起

以大竹县已经举办的桃花节、梨花节、李花节等花卉节庆活动为依托,构建“自在大竹 f 十二月花神会”系列活动,配合十二月花会主题音乐,活动期间开展男花神与女花神评选,将其打造成乡村品牌节庆。

3.十二月花神活动

5-6十二月花神系列活动表

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节庆,季季都精彩

月份

花神

活动名称

依托点/项目

正月

梅花

迎新春大会

建议结合县城巴国古城/白塔水街

二月

杏花

旗袍秀时装会

建议结合清河古镇

三月

桃花

浪漫大竹主题婚礼

桃花迎新,建议结合寨峰桃花源

四月

牡丹

民间斗艳会

建议结合花房子景区

五月

石榴

跟着石榴姐游大竹

建议结合城市东湖公园

六月

莲花

诗赋花会,漫游古今

建议结合莲印山

七月

蜀葵

献花祭拜祈福仪式

建议结合五峰山夏季避暑养生活动

八月

桂花

中秋节音乐盛会

结合大竹文化体育中心

九月

菊花

有机美食节/登高节

有机食品展示展销,建议结合明月山

十月

木芙蓉

十月收获节

品果盛宴,建议结合乌木村花山湖

十一月

山茶

芬芳田园,骑行大竹

建议结合乌木滩水库

十二月

水仙

健康养生大会

温泉养生季,建议结合海明泉

 

(四)田园大竹 f 收获节

大竹作为中国糯稻之乡,具备集农耕展示、农耕文化、农耕竞技、休闲娱乐亍一体的乡村振兴势力,活动聚焦能使老年人找回忆、中年人找乡愁、小孩子受教育的目的。《谁知盘中餐》打造时长3个月的定制综艺类全国首档户外农耕竞技节目。国内首档户外农耕竞技节目——将稻花香里癿农耕文化深度植入,将游戏环节放在了农田里,妙趣十足;电视节目结合互动体验——面向大众癿全民海选、互动性超强癿农耕竞技游戏,让都市人群零距离接触乡村文化;成就亲子体验新模式——构建长辈与孩子癿共同情感空间,帮助三代人找到童年交集点,融洽亲子关系。

(五)养生大竹 f 海明湖温泉养生节

由开幕式、文娱活动,如贵妃醉酒(温泉汉装美女秀)、曲水流觞(美酒诗词会)、千人泼水节、养生文化论坛、孝文化展示(百人给父母用温泉水洗脚)、温泉音乐会等内容组成。

四、跨界融合营销

跨界营销方式主要包括文化跨界、促销跨界、渠道跨界等。跨界营销需要打破传统的营销思维模式,提炼自身品牌的特点和优势,寻求遵循资源匹配、品牌互补、消费群体一致等原则的合作伙伴,推动多个品牌从不同角度诠释一种共同的用户体验,从而实现多方价值的跨越性发展。

第六章深化改革,完善文旅融合保障新体系

将文化和旅游融合纳入全县重点工作,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加大财政、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的支持下,大竹县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将翻开新的历史篇章。

第一节政策资金保障

一、建立体制机制

健全落实“十四五”规划体制机制,优化文化和旅游管理方式,健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发展文化旅游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文旅产业引导能力,完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制,推动旅游集散中心的社会化运营,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绩效考评制度。进一步深化文化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动文化旅游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细化规划纲要年度计划,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加强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督查和考核,确保“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落到实处。

二、制定优惠奖励办法

为促进县域旅游发展,加大招商投资力度,拓宽引资渠道,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关于招商引资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在用地、税费、水电、环保费方面,除享受国家、省、州出台的政策外,按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落实针对文旅企业的优惠待遇,扶持各类文化企业的发展。针对创新改革力度大、效果好、通过国家等级评定的景区、纪念场馆和经营出入境游业务的旅行社进行资金奖励。鼓励文旅企业开展旅游产品宣传推广和对外交流合作,对于积极参加由文旅局组织的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活动的企业要给予差旅补贴。

三、加大财政支持

加大聚焦投入力度,改革资金管理。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对公益性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等文化事业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优化整合财政投入计划,进一步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力度。

尊重文化事业发展规律,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对符合扶持条件的文化产品、服务项目和企业,统筹纳入大竹县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计划。注重对旅游基础建设、康养旅游的财政支持,为工程类资金开辟绿色通道,采取列入预算、预拨等形式全力保障。

优化财政支持方式,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类型主体需求,综合运用奖励补助、贷款风险补偿、贴息、担保贴费等多种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方式。

第二节服务环境优化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

按照总揽全局、把握方向、协调各方的原则,推动形成县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相关部门协调、指导乡镇政府具体实施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旅游规划建设、市场监管、宣传营销等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文化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其统筹发展、综合管理效能,做好各规划之间的衔接。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争取把文化旅游相关项目建设纳入相关部门工作的议事日程与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确保各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顺利推进。

二、建立旅游行业市场监管制度

加大旅游市场监管整治力度,完善旅游投诉处理和快速响应机制。持续深化文旅、公安、交通、工商、技监、物价执法等部门联合执法,统一受理旅游投诉,实现旅游市场黑名单规范管理和违法行为信息共享,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督办机制。加快推进旅游行业协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鼓励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在参与旅游公共事务管理、社会中介方面发挥作用。

三、促进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全面提升服务市场、服务企业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审批、复核、备案等环节流程,降低生产加工和流通成本,促进企业健康平稳发展。争取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领域和外资准入、中外合资共建旅行社相关政策。

第三节人才智库配套

一、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充分整合全县教育资源,建立政府培训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和院校多方协调合作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把文旅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县人才建设规划,对文化和旅游相关部门进行人员分类培训。有计划地选派旅游人才到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训学习。加强旅游学科建设,优化旅游教育专业体系和课程设置,培养旅游教育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建立文化和旅游企业高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方案,开展创新性人才培养工程,推动文化和旅游从业人员在岗培训常态化,形成多层次的专业培训体系。鼓励国内相关机构与境外教育机构开展旅游职业教育培训合作,形成联合培养、互助合作、海外深造等多渠道人才职业教育模式。

二、强化人才振兴文旅发展

建设大竹县旅游智库,建立旅游高质量发展决策咨询队伍,邀请文化旅游专家、旅游从业者、旅游达人开展专题座谈会,依托高校和文化旅游企业,实施文化旅游人才培养计划,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有关政策,加快引进一批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实施校企对接,依托国内知名高校,加快高技能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强化对导游、讲解员等一线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与四川省和重庆市建立旅游人才互派互训机制,提升整体文化旅游人才素质。

第四节提高用地保障

一、保障乡村振兴产业建设用地

农业农村部官网上公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942号建议“关于优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用地政策,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的答复。明确了预留和保障乡村产业建设用地指标,在项目建设用地上给予一定用地指标扶持和建立多元化的乡村产业用地供应方式三大问题。农业农村部与自然资源部共同明确了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对使用荒山、荒坡及荒滩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建立多元化的乡村产业用地供应方式,支持发展景观农业、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研学教育、休闲垂钓、精品民宿、共享农庄、康体养老、农家乐、休闲农(牧、渔)园、森林人家、健康氧吧、生态体验、特色动植物观赏等业态。

二、提高审批效率保障项目建设

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文旅产业的有关精神,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办事流程,对于重点项目,提供审批绿色通道。对于地区综合带动作用强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积极组织实施土地供应。将重大旅游项目用地、涉及永久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予以保障。对纳入省、市旅游重大项目和新业态旅游项目,积极争取省级用地指标,优先落实用地。

三、支持文旅融合新型业态用地

支持乡村旅游、健康养生、自驾车和房车旅游用地需要,健康养生、自驾车房车营地项目土地用途按旅馆用地管理,按旅游用地确定供应底价、供应方式和使用年限,支持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提高乡村旅游的供地效率,将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理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

第五节监测系统建设

一、完善文化产业统计监测体系

按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制定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统计调查项目。加强文化企业的入库工作,鼓励文化企业积极申报入库,严格入库标准,使达标企业及时入库。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做好文化企业单位名录核查、比对工作,维护更新文化产业调查单位库,督促文化企业如实、准确填报统计数据,加强对文化产业相关数据的分析、宣传工作,强化文化产业统计业务培训,提升文化产业统计人员素养。加大相关规划审批和实施力度,落实文化产业各专项行政监管机制。不断创新发动群众、媒体积极参与文化事业的社会监督制度,努力构建城乡全覆盖、全民共参与的文化产业监管机制。大力推广云计算、大数据、无人机、移动终端监控、智能安防等技术在文化监管工作中的运用。

二、完善旅游产业统计监测体系

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建立科学的旅游评价体系。建立现场调查、部门合作、大数据结合的统计监测体系。规范本地区、本行业涉游统计工作职责和流程,重点加强对A级景区、度假区、康养基地、自驾营地、旅游村落等项目的业态统计,有效扩大数据来源,提升数据质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立智慧旅游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加强对旅游目的地各类信息资源实时监控,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市场分析和预测。

三、加强旅游产业安全管理体系

通过严格的监管、严密的防范,以及不断提高的安全意识为旅游安全提供安全保障。一方面要把预防预备工作落到实处。政府部门和景区景点都应编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风险防范措施,加强风险监测、隐患排查、设施维护、安全加固、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风险预警与风险信息工作。通过官网、微博、微信、短信提示等措施加强旅游目的地风险提示;安全监管部门应联合气象、工商、安监、公安等构建全方位、全时段的风险监管预警体系,并针对一些风险过高、事故多发地点和区域重点监控,及时发布风险预警。

 

附件:1.大竹县“十四五”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行动计划表

2.大竹县文旅产业项目2035年远期目标建议表

3.大竹县“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主要图件

附图1:区位分析图

附图2: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图

附图3:市场定位图

附图4:空间布局规划图

附件5:十四五创建目标一览图

附图6:重点建设10个自驾车基地/露营地

附图7:七大特色引领乡镇规划图

附图8:九大主要示范乡镇规划图

附图9:八大特色乡村标杆规划图

附图10:乡村振兴大竹样板工程规划图

附图11:大竹县文旅三级集散体系布局图

附图12:交通规划图

附图13:非遗活化发展集聚区

附图14:团坝-云峰茶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核心区

附图15:明月山生态绿色发展带

附图16:杨通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集聚片区

附图17:明月山户外运动基地片区

附图18:庙坝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

附图19:蜀海文化生态观光走廊

附图20:大竹海廊道分析图

 

附件1

 

大竹县“十四五”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行动计划表

序号

实施

项目

发展

目标

主要内容

责任单位

完成时间

景区提升创建类项目(4个)

1

竹海世界大景区(五峰山片区)

提档升级

参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推动竹海世界大景区在现有4A基础上提档升级,修复竹长廊、原拱桥、通天洞溶洞、仙女洞溶洞,修建挡土墙,建设朔石假山、藤蔓等,推动竹海世界大景区在现有4A基础上提档升级。

五峰山事务服务中心

2021-2023

2

云峰茶谷

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依托基地万亩茶园,深化白茶在景观打造、养生、度假、运动等多方面的功能,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新建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云峰茶谷打造白茶主题4A级景区。

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团坝镇

2022-2024

3

渔人部落

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新建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花卉培育、标准化钓鱼池等度假娱乐设施推动渔人部落打造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4A景区。

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庙坝镇

2021-2022

4

花山湖

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建设基础设施,打造休闲娱乐业态推动花山湖打造乡村微度假3A级景区。

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乌木镇

2021-2022

品牌创建类项目(8个)

5

竹文化公园

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

按照园区标准,按照竹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

大竹县农业农村局

2024-2025

6

欢喜坪

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

将建成集山地运动中心、露营中心、游乐中心、各种类型规模酒店、牧场庄园于一体的省级旅游度假区。

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庙坝镇

2022-2025

7

清水筑园

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

种植2200亩白茶,建成集旅游、民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清水镇

2022-2025

8

欢喜坪

天府旅游名宿

参照四川省天府旅游名宿要求,依托欢喜坪旅游度假区民宿业态积极打造天府旅游名宿品牌。

庙坝镇、相关县级部门

2023-2024

9

庙坝镇

天府旅游名镇

参照四川省天府旅游名镇要求,依托欢喜坪、渔人部落等旅游资源打造天府旅游名镇。

庙坝镇、相关县级部门

2022-2024

10

白塔水街

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

白塔水街全面开启夜间经济“夜宴”模式,同时以现代休闲时尚为基调,加强时尚元素的融入,打造成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

大竹县商务局

2022-2023

11

巴国古城

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浓缩历史文化的巴国主题文化街,按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标准创建。

大竹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

2022-2025

12

318竹文化景观廊道与机场快速通道风景廊道

国家旅游风景道

依托县城至金娅机场快速通道和318国道,打造休闲景观廊道和竹文化景观廊道,最终两者形成T字型竹景观廊道,以国家旅游风景道建设为标准,打造以竹文化为主题、以竹产业为支撑的国家旅游风景道,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大竹县交通运输局、大竹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

2022-2025

公共服务类项目(8个)

13

大竹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创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

实现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实现一般村镇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参照省级标准积极创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

各部门、各乡镇

2021-2025

14

旅游集散系统

打造完善的集散体系

以西渝高铁大竹站为依托,打造集交通集散、旅游咨询、美食购物等于一体的一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以石子镇、庙坝镇为中心,打造二级集散服务中心,以其他乡镇集镇及分散的重要旅游景区(点)为主要依托,打造三级集散服务站。

相关县级部门、乡镇

2021-2025

15

旅游厕所

创意化厕所示范点建设

完善县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等级景区布局3A级厕所,重要项目布局2A级厕所,支撑项目布局A级厕所,推进旅游厕所建设。

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

2022-2024

16

夜游亮城工程

培育“夜游大竹”线路

全面推动城区夜宿、夜宴、夜娱、夜跑、夜景、夜秀、夜读落地,打造消费升级新样板。

大竹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2-2025

17

标识系统工程

完善标识

体系

参照国家标准,重点规范区域旅游交通标识。

大竹县交通运输局、公安局、综合行政执法局

2022- 2024

18

智慧平台搭建

打造全县智慧旅游体系

2021-2022年,智慧旅游基础完善及试点项目完善阶段。2023-2024年,智慧旅游试点模式推广及功能提升阶段。到2025年,全面验收阶段。

大竹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及相关部门

2021-2025

19

智慧文旅六大试点工程

智慧样板工程

一批智慧景区/度假区、一批智慧旅游街区、一批城市智慧公园、一批智慧文旅基地、一批智慧乡村旅游点、一批自驾游智慧风景线。

大竹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及相关部门

2022-2025

20

节事活动

旅游节庆营销工程

打造生态大竹 f 大型环湖品牌赛事、文化大竹 f 中国竹文化节、芳香大竹 f 十二花神会系列活动、田园大竹 f 收获节、养生大竹 f 海明湖温泉养生节。

相关县级部门、乡镇

2021-2025

 

 

附件2

 

大竹县文旅产业项目2035年远期目标建议表

序号

实施项目

发展目标

主要内容

责任单位

完成时间

景区提升创建类项目(3个)

1

云雾山

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推动“云雾浥衣”西山古驿道、云雾山寺、温泉养生度假等项,参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推动云雾山打造国家4A级景区。

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中华镇

2026-2029

2

花房子景区

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原有景区基础上提档升级,注入新业态,打造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度假产业参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4A级景区。

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川主乡

2027-2030

3

稻梦乐园

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依托水稻制种、苎麻特色文化打造,建设耕织体验基地,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田园、家园、乐园主题,国家4A级景区。

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高明镇

2025-2030

4

佛立山-九龙湖

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参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推动佛立山-九龙湖打造生态观光3A级景区。

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观音镇

2026-2028

品牌创建类项目(8个)

5

欢喜坪

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按照《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细则》完成硬性指标,丰富产品与业态,提升软硬件设施,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庙坝镇

2030-2035

6

石子镇森林人家

打造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参照四川省生态旅游示范区要求,积极推动石子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

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石子镇

2027-2030

7

五峰山-海明湖

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按照《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细则》完成硬性指标,丰富产品与业态,提升软硬件设施,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朝阳乡

2026-2030

8

清河镇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依托哈尔故里、将军街古建筑和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大竹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清河镇

2026-2028

9

团坝镇

天府旅游名镇

参照四川省天府旅游名镇要求,依托云峰茶谷等旅游资源打造天府旅游名镇。

团坝镇、相关县级部门

2026-2028

10

朝阳乡

天府旅游名镇

参照四川省天府旅游名镇要求,依托五峰山、海明湖、花山湖等旅游资源打造天府旅游名镇。

朝阳乡、相关县级部门

2028-2031

11

海扶自然生态院

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

依托海扶大健康产业联动云雾山生态资源,打造集医疗康养、度假娱乐、生态休闲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

文旅中心、卫健局、行政审批局、中华镇人民政府

2031-2035

12

德一园

农业文化创意公园

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创新点融入传统农耕生产国学文化、进士文化、麻绢文化、竹文化等文化元素打造具有亲和力的、体验的、健康的、具有视觉冲击的原乡农业文化创意公园。

白塔街道游家社区

2026-2030

公共服务类项目(1个)

13

自驾车基地/露营地

打造1 2 710个自驾车基地/露营地

以五峰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自驾车基地,以明月山户外运动基地和欢喜坪为四星级营地,以云峰茶谷、清河古镇、云雾山、清水筑园、莲印山、太极岛、杨通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集聚区为三星营地,构建1 2 710个自驾车基地/露营地。

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竹阳街道办事处、团坝镇、清河镇、中华镇、清水镇、杨家镇、杨通乡

2026-203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