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矛盾不上交,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在乡村治理中学习借鉴“枫桥经验”,能够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的新要求。县乡村振兴局选取月华镇玉皇庙村作为“积分制、清单制 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村,通过学习典型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探索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模式。“川善治”乡村治理平台的推广使用将积分制管理模式工具化、组织动员线上化、信息数据体系化,实现积分申请、审批、公示和积分兑换在线化处理。引入清单制,实现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承担事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在线公示,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配套推出村民说事、村务通知、“三务”公开、大事记、党群服务日记和书记公开信等功能板块,助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截至目前,我县共224个村(社区)录入白名单注册该平台,已发展1个四星村庄、1个二星村庄、4个一星村庄。
(2)坚持服务不缺位,以“枝叶关情,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紧抓急难愁盼问题。为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脱贫不忘感党恩,公益岗位显担当”的理念激发内生动力,引领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改变。2023年,县乡村振兴局印发了《大竹县2023年关于建立“两类群体”收入台账的通知》,分析了全县人均纯收入低于8000元的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下降的脱贫人口“两类群体”收入下降原因,制定了增收计划,建立工作台账,及时掌握脱贫人口中“两类群体”的总量规模、分布特点、人群特征和收入变化情况。针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弱劳力(半劳力)、无劳动能力、易地扶贫搬迁等脱贫人口因户施策,坚持开发式帮扶和兜底救助相结合,用足用好到户产业、庭院经济、公益岗位、返贫基金等增收类项目。截至目前,全县拟发展到户产业项目119户365人,补助资金34.158万元;拟发展庭院经济项目105户369人,补助资金17.097万元;拟开发2023年乡村公益岗位400个,补助资金240万元;拟实施防返贫基金62户,补助资金18.6万元。
(3)坚持脱贫不返贫,以“动态监测,精准帮扶”的底线思维,夯实稳定脱贫根基。为充分发挥基层作用,明确了县乡村三级网格人员3043人职责任务,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干部走访排查、部门筛查预警”开展2023年第一次集中排查,全县共排查农户242390户(其中,村级研判187364户、电话了解41888户、微信联系13138户;入户核查6449户,其中监测对象1120户、新识别新申请低保户440户、省级推送风险线索2708户、县级推送风险线索1647户,入户核查其他农户534户)。按照对象精准、政策严格、程序严谨的要求,入户核实农户情况,严格掌握纳入政策标准,简化程序,及时纳入,今年以来,新增监测对象74户226人(其中,集中排查新纳入监测对象55户167人)。针对日常摸排和集中排查新增监测对象,组织卫健、医保、教育、住建、水务等20个行业部门,根据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及时落实后续帮扶措施。截至目前,全县监测对象1169户3055人,均已全面落实帮扶措施。县级各行业部门认真落实风险线索推送、信息数据比对、监测对象认定、帮扶措施落实等工作,全面实现了全程跟踪,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