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压责任”,着力推动工作落实。一是强体系。成立大竹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挥部,设置8个工作专班。实行县级领导、县级部门(单位)包乡包村和三级书记带头遍访低收入人口工作体系。二是强部署。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上级相关会议及文件精神、研究措施办法部署落实。三是强队伍。严格落实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对95个村全覆盖开展驻村干部期满实地考核,初步摸排确定各村派驻人数以及派员单位。四是强宣传。通过人民日报、中国网等发布信息6篇,被达州电视台报道信息1篇。其中,《四川大竹:茶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被国家乡村振兴局微信公众号宣传推介。
二、聚焦“守底线”,着力强化监测帮扶。一是抓实网格体系。明确县乡村三级网格人员3043人,召开县乡网格力量业务培训会3次,分层分类落实网格管理责任。二是抓细网格监测。通过农户申报、网格监测、部门推送、集中排查等多渠道收集风险线索,截至目前,共核查各类风险线索21277条,新增监测对象92户292人,真正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三是抓好精准帮扶。突出开发式帮扶措施落实,根据监测对象家庭劳动能力、发展需求等情况,建立县级帮扶措施库,制定落实帮扶措施105条。四是抓深问题整改。从严从实开展国省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共梳理问题5类25个,其中,举一反三问题22个,点对点问题3个,通过建立问题、任务、责任、时限“四项清单”,整改工作部署推进有力有序。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24个,正在整改中1个,预计9月底前完成整改任务,整改率达96%。
三、聚力“抓发展”,着力提高群众收入。一是项目赋能促增收。投入衔接资金10933.44万元,用于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春季“雨露计划”、开发公益性岗位补助、脱贫劳动力跨省务工交通补助、监测对象到户产业项目补助、发展“庭院经济”等方面共计10个项目,有效促进群众增收。二是产业带动促增收。充分发挥白茶、香椿、糯稻等特色产业优势,壮大农业产业园区,吸纳脱贫群众就近长期或季节性务工就业1000余人。发展小微庭院经济和到户增收产业,上半年安排庭院经济项目17万余元。三是就业支撑促增收。持续加强专项公益性岗位开发,就地就近安置就业2701人。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网络招聘会”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针对性开展电商、种养殖等技能培训班10期、培训500余人,有效提升就业技能;组织183家企业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8场,提供就业岗位6707个,达成意向1000余人。
四、围绕“促提升”,着力建设和美乡村。一是聚焦人居环境提升。完成新(改)建17个村(社区)的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5100户,完成率达50%。持续开展问题厕所“回头看”,强力销号存在问题,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成功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资金2000万元。二是聚焦治理水平提升。持续推动积分制、清单制试点工作,积极推行“川善治”平台,开展示范创建工作。上半年,“川善治”平台已发展三星级及以上村庄26个,培育省致富带头人2人,申报四川省农业生产生活遗产名录3个。三是聚焦后续扶持提质。扎实开展搬迁安置点标准化建设,投入资金526万元,推动基础设施补短、产业发展带动、社区治理增效。成功争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区创建试点省级衔接资金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