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琴培训
来源:县文化馆
发布日期:2023-12-04
点击数:人次

大竹素有“川东绿竹之乡”的美誉,因竹而名、缘竹而兴。制作竹琴、唱竹琴的历史悠久,有明确文书记载的大竹竹琴历史已逾百年。

竹琴属全国范围的说唱艺术——道情的一种,源自唐代的道教音乐,至民国初期,始被称作“四川竹琴”。到上世纪中后期,竹琴和四川评书一道,几乎分割了巴蜀城乡的所有茶馆、酒肆和书场,本世纪初达到鼎盛。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竹琴音乐由单一的曲调逐步演变成中和调(川东)、扬琴调(川西)等多种风格各异的派别调型。

传统的大竹竹琴是中和调竹琴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巴渠河地域特征和巴蜀竹文化特性。

大竹竹琴的主要乐器--琴筒,采用大竹县五峰山多年生(3年以上)慈竹(民间称“钓竹”)加工精制。一般长度约为 700-900毫米,口径约 80 毫米,筒壁厚约6-8毫米。琴筒的一端蒙上猪或羊的小肠膜,称为筒鼓。还有一对长约二尺五,宽约五分余的竹制简板,顶部弯曲,板上悬挂两个碰铃。

传统的大竹竹琴为坐式自打自唱,演奏时左臂斜抱筒鼓,右手指击筒底,左手夹击简板发音,集鼓、板、铃为一体,唱调优美、音韵和谐。

竹琴保存的传统节目有370多段,目前能常演奏的大概80多段。代表曲目有《三国演义》、《白蛇传》、《风波亭》、《马前泼水》、《铡美案》、《伯牙碎琴》等。

本世纪初期,大竹县文化馆融合各流派竹琴的表演特点,以及戏剧、民歌小调的元素,逐步创作多部竹琴舞台音乐剧《麻林晨曲》、《竹乡茶馆》等、取得丰硕成果。2019年创作的《竹琴声声》,获得2020年曲艺界的最高奖——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提名奖)。

为做好市级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县文化馆从本馆、“非遗”中心挑选懂音律的人员进行培训,旨在培育一批传承人,展示“四川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体风貌,推动大竹地方传统戏曲传承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