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业务部门复核工作的现状及思考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5-08
点击数:人次

​审计三级复核在审计质量控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业务部门的二级复核是整个三级复核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是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后,代拟正式审计报告前不可或缺的审计程序,是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偏差或遗漏的重要质量控制环节。本文就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业务部门复核工作的当前现状及建议做些探讨。

一、审计二级复核工作的现状

(一)对二级复核理解认识不够

一是对二级复核未充分认识。对二级复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其对审计质量的关键作用。二是对二级复核未正确认识。认为复核就是填一张《审计项目复核意见书》就行了,复核时项目未进行整理和归纳,缺的要素太多,不规范的地方太多。三是对二级复核未深刻认识。在紧张的审计时间表下,可能会忽略或减少二级复核的实施,以满足项目任务交付的期限,事后却又要求业务部门复核,实际上已没有意义。

(二)对二级复核职责定位不够

根据《国家审计准则》相关规定,审计项目质量实行三级控制模式,审计组长、业务部门、审理机构分别有对应的分级复核职责。但实际审计工作中,基层审计机关在落实分级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明显不够,业务部门倾向于将二级复核责任转嫁给审理部门,过分依赖审理部门对审计质量的把关,严重忽略复核质量控制关键作用。二级复核和审理通常相互配合,在不同的审计阶段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均是为保证审计质量和可靠性,但两者在对象、目的和侧重点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复核的主要对象是审计工作底稿,包括审计证据、审计程序和审计结论等,以检查审计工作底稿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确保审计工作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为目的,侧重点更在于技术性和程序性的问题,如审计方法的正确性、证据的充分性等。而审理的对象是审计报告,以及与审计报告相关的文件和资料,通常包括对审计报告的初稿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讨论,以评估审计结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为目的,较于二级复核更关注审计结论的合理性、报告的清晰性和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等。

(三)对二级复核队伍建设不够

一是复核力量不足。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普遍存在不匹配的矛盾,业务部门兼职复核人员往往承担着审计项目或其他临时性工作,导致复核人员难以专司其职,既上场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三级”复核逐渐演变为“两级”复核,影响二级复核作用的有效发挥。二是经验能力不足。二级复核工作需要足够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基层审计人员可能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或培训,导致业务能力不足;或可能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难以应对复杂的审计情况和问题,制约二级复核工作的高效开展。三是沟通协作不足。有效的团队协作和沟通对于审计复核工作至关重要,但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组一级复核与业务部门二级复核可能存在协作不顺畅、沟通障碍、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不完整等问题,限制二级复核制度的全面落实。

二、对审计二级复核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发挥审计复核关键作用

一是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充分认识做好二级复核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是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是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具体表现,更是增强审计监督效能的实际需要。二是要加强领导,从组织上落实,基层审计机关领导切实加强对审计复核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业务部门的复核的责任和意识。三是要扭转态度,从行动上执行,业务部门要严格执行二级复核程序,不仅是形式上的复核,更应该是实质内容上的复核,提高审计复核的质量和效率。

(二)完善制度建设,落实审计质量管控责任

一是建立复核操作制度。制定详实的流程和标准指南,包括复核的内容、重点和程序,让复核人员有标准可参照、可操作,

以严格的程序和具体的方法为实施复核提供基础保障和衡量尺度。二是建立交叉复核制度。重点发挥主要力量,牵头业务部门交叉复核对口的行业类项目,既能有效保障二级复核的独立性,又避免出现复核“走过场”情况,压紧压实复核工作责任。三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明确定期监督检查,对复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提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复核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持续学习改进,提升复核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培训与教育。参与专业知识培训和审计项目实践,帮助复核人员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激励和鼓励复核人员积极自主学习,提升自我驱动和学习能力。二是加强交流与分享。注重发挥业务部门复核责任主体能动性,复核过程也是审计人员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不同层级的复核人员交流和讨论,可以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经验。三是加强沟通和协作。培养审计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审计沟通能力和技巧,在二级复核过程中,认真倾听一级复核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疑问或不同意见,并提供具体的证据和依据,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和问题的解决。     (肖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