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县农业农村局 关于县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47号建议 办理情况的函(B)
来源: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24-07-19
点击数:人次

王康代表:

您在县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四合镇白茶基地设施建设的建议》(第147号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大竹白茶产业发展概况

大竹置县千年,茶香沁润历史,自古便是出茶之乡。一直以来,大竹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以重塑大县荣光、建设美好竹乡为总目标,向新而行,向高而攀,把白茶纳入“农业六张名片”之一,借助北纬30和三山两槽的独特优势,大力实施“茶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推动白茶产业“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互融共进。目前,全县规模化种植白茶8万余亩,年产干茶700余吨,综合产值超20亿元,培育茶叶龙头企业13家、专业合作社25家;高质量举办8届“喊山开茶”文化节;大竹县获评“四川十大最美茶乡”;“大竹白茶”完成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入选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

二、四合镇白茶基地发展规划

县委、县政府立足“大竹白茶”优势,审时度势,确立“一核二园三线”规模发展白茶产业思路,出台《中共大竹县委、大竹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竹委发〔2020〕11号),现结合大竹县情、基地实际和产业需求,提出以下建设措施:

(一)联合指导,严格落实生产安全。大竹白茶属农业产业,对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病虫害等条件较为敏感,加之四合镇白茶基地位于山区,山高坡陡,泥土松散,存在滑坡、山洪等自然灾害。对此,我局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措施:一是农业农村局加强大竹白茶生产技术指导,增加每年茶叶技术培训次数和人数,积极邀请省、市茶叶专家下来进行现场授课;二是联合自然资源局、应急管理局、文化旅游发展中心等部门机构,配合四合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指导,完善必要设施设备,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三是白茶基地业主要主动作为,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农业生产和项目实施,遇到问题积极与有关部门反映、沟通。

(二)资金倾斜,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大对四合镇白茶基地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保障每年500万元白茶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白茶全产业链培育;同时,整合各级涉农资金用于茶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兑现相关补助政策,完善生产经营条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引导产业规模化发展。此外,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会同我局多次赴四合镇白茶基地进行实地调研、会议交流,一致认为应从全县层面统筹农林、交通、水务、电力等相关部门的政策、资金、项目等,集中用于四合镇白茶基地建设,此建议已形成书面材料经中共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党组向中共大竹县委报告。

(三)聚焦宣传,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大竹白茶”已完成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四川省农业品牌目录,目前采用“母子商标”运行模式(即“大竹白茶”母商标 茶企子商标),制定了《“大竹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已授权13家茶企(专合社)使用“大竹白茶”商标。今年3月,第八届“大竹白茶”喊山开茶节如期举行,活动盛况得到CCTV17集中报道,以活动“热”带动产业“旺”;5月精心组织13家茶企参加第十三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并成功举办大竹白茶新式茶饮发布暨春茶品鉴会,邀请省、市领导出席,围绕大竹白茶发展历史、优良品质、喊山文化,通过领导致辞、专家推介、新品展示、茗茶品鉴、文化互动等方式,全面展示大竹白茶产业创新发展风貌。下一步,将设计“大竹白茶”logo,并结合本土文化重新拍摄大竹白茶宣传片,制定宣传标语,更新包装形象,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挖掘文化,深化茶旅融合发展。依托达州市第一批巴蜀遗址遗迹名录的正式出版,进一步凸显作为大竹县唯一的“邻山遗址”(位于四合镇境内),通过深挖源远流长的古城文化,不断提升地域影响力。同时,以大竹县获评“四川十大最美茶乡”为契机,深耕茶文化内核,充分结合茶园自然风光和巴蜀文化遗址,开发茶园观光、茶艺观赏、茶事体验、茶宴品鉴、茶山康养等一系列旅游项目,精心打造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养生旅游为一体的新型茶文旅结合旅游模式。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大力支持!

联系人:大竹县茶叶(白茶)产业发展中心    王飞

联系电话:1379568329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