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对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的资金争取力度,如修建堤防、疏浚河道、建设排水设施等,确保其能够抵御更高标准的洪水。对县域老旧、破损的防洪设施进行修缮和加固,确保其正常运行,提升城市防洪标准。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防洪需求,合理布局防洪设施,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确保排水畅通。二是加强日常管护。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储备足够的防汛物资、器械,做好日常维护。实行定期集中巡堤与分段包干责任到人相结合的原则,将堤段逐段划分到具体责任人进行管理,建立以增强管理人员责任心、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为核心的堤段分段包干责任制。对河道进行疏浚,清除淤泥和障碍物,确保河道行洪通畅。同时,对一些弯曲狭窄的河道进行适当的裁弯取直,增大河道过洪能力。三是提高监测水平。深化气象水文合作和流域区域协作,完善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支撑体系、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和渠江流域联合防洪调度机制,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防汛抗旱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增强智慧水利建设的基础数据采集能力,提升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安装先进的洪水监测设备,像水位计、雨量计等,并且通过卫星、雷达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雨情、水情的实时精准监测。同时,建立高效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利用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公众。四是加强宣传教育。县融媒体中心在微信公众平台开设应急科普、防汛减灾专栏,普及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和知识。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如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通过广场LED屏、宣传标语、开展宣讲活动等方式普及防汛减灾知识,向公众传授洪水来临时如何寻找高地、如何制作简易漂浮物等自救互救方法,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五是加强队伍建设。定期开展防汛救灾专业培训,邀请资深专家授课,涵盖水利工程防汛与抢险、水库管护巡视检查、堤防巡查和日常运用管理等内容。结合日常监管发现的突出问题、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强调注意事项,探讨应对措施。定期组织防汛减灾应急演练,模拟不同等级的洪水场景,包括救援无人机搜救、翻舟自救等多个项目,使各部门(消防、医疗、交通等)熟悉应急流程,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技能和协同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