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工业园区“减污降碳”的现状与思考
来源:县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4-11-27
点击数:人次

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高,资源消耗量大,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亦是污染物和碳排放重地。同时,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水平相对高,享受政策支持大。抓好工业园区这个“牛鼻子”是全省高效实施“双碳战略”,推动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现状

(一)工业园区企业减污降碳基本情况。

2023年园区能耗为539946吨标煤,去年同期为643841吨标煤,用电为51909万千瓦时,去年同期为73144万千瓦时,用水为594万立方米,去年同期为645万立方米。其中,达州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达州利森水泥有限公司两家水泥企业能耗较高,占园区总能耗的85.84%。目前,园区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发展。推动企业向国内同行业标杆看齐,实施低碳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和环保的水平;实施工业减碳降耗行动,推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推动园区内川环科技实施水循环利用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动川环、川电、三鑫等企业实施燃煤锅炉专项改造,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及对空气的污染;推动海螺水泥完成电改袋技改项目、SCR 脱硝系统技改、厂区无组织综合治理、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改造等环境治理项目,不断提高污染治理能力;积极组织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工作,目前园区企业川东电缆、蜀东三鑫、川环科技和天宝锦湖等 4 家企业已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工厂。

(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情况。

大竹工业园区范围内已全部完成电力、天然气、通讯、有线电视的管网建设,园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拥有国家电网的110KV的变电站一座,主变有2台,总容量为2 c 40000千伏安,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现有供电设施基本可满足园区用电负荷,但未开发区域有待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拥有年输转能力27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集输站一座,建有年供气能力1.3亿方(日供气35万方)天然气供气站,进一步提高园区内清洁能源的普及率;建有垃圾中转站1个、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日处理能力1万立方米,尾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达标后排入东柳河。

二、问题

(一)减污降碳机制系统性较弱 

从专业支撑方面看,工业园区减污降碳管理能力仍然偏弱,需要在现有结构调整、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土地管理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循环经济管理模式、资源信息交互平台、鼓励约束政策框架,在更高层次上统筹规划和安排循环经济的发展,引导企业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自身发展规划,建立明确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责任目标、考核体系,设立专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通过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的努力真正建立并完善发展减污降碳的长效机制。 

(二)水环境容量小承载力较弱 

大竹工业园区是以建材和机械电子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高密度的产业将加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随着项目的陆续投产,各类废水的产生量在一段时间内将会出现较大增加,目前,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 A 标,但纳污河流东柳河环境容量较小,承载能力较弱。

(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随着入园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和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现有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将难以满足园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利用途径有待开发,废物交换平台及循环经济统计信息化平台等支撑性平台建设有待加强。同时推进园区减污降碳工作,需要建设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县级财政资金紧缺,需要得到省级、市级发改部门的政策支持。

三、建议

(一)加快重点支撑项目建设进度。督促各企业项目负责人切实把责任肩上扛,把项目手上抓,既完成当前减污降碳工作任务,又为后续项目的推进打牢基础。

(二)进一步加大工业减污降碳工作力度。加强信息化管理,注重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把改造升级传统工业产业和培育特色支柱产业相结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共生耦合,促进经开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同时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申报“绿色示范园区”。

(三)合理延伸产业链,形成闭环。产业链接循环化结合园区产业布局优化,按照“横向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重点实施产业链招商、补链或补环招商,提出建设和引进涉及产业链接或延伸的关键项目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合理延伸产业链,实现园区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闭路循环、物尽其用,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及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园区减污降碳能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