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武婵代表:
你在县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建议》(第173号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为加快构建与我县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科学防控体系、分级防治格局,大力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单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开展风险调查评价,掌握风险隐患底数
(一)全覆盖开展风险调查评价。2021年实施了大竹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对全县开展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对重点区开展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对单体地灾点进行风险评价,最终形成风险区划,为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控建议。2022年争取中央资金255万元,实施了大竹县重点乡镇1:10000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斜坡地质灾害隐患风险详查)项目,对县域斜坡和清河镇、中华镇、庙坝镇3个重点乡镇开展了1:1万地质灾害调查,查明了斜坡结构特征、孕灾地质条件等,科学确定了斜坡风险等级,编制了1:1万县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风险区划等图册。同时将调查成果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尽量避免在滑坡、泥石流等高风险区域进行开发建设。
(二)强化风险隐患动态排查。汛前已组织专业地勘队伍、基层干部群众,按照“沟到头、坡到顶”的要求,对全县2078.78平方公里,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可能存在隐患风险的人员居住地和活动场所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复核,特别对场镇、学校、医院、旅游景点、重要交通干线、农家乐、集中安置点、工矿企业、在建工程施工场所和工棚营地、人口聚居区和风险易发区、有人居住的陡坡陡坎风险区等场所进行了重点排查,汛中、汛后将持续进行隐患排查工作。经汛前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新增2处、销号4处,现有49处。针对排查出的49处隐患点,已逐点登记造册、完善防灾预案,落实20名防灾责任人、52名监测员。
二、健全监测预警体系,精准防控风险隐患
(一)推进自动化专业监测建设。2021年争取省级资金72万元,完成了1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专结合监测设备建设。2023年争取国债资金270万元,实施大竹县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建设项目,对风险隐患较大的3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地表位移监测仪器、自动化雨量站、裂缝计等普适型专业监测设备。通过充分运用专业监测实时监测、动态跟踪、快速预警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实现“物防人防技防”三防合一,建成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平台,形成“专业监测 预警平台 责任人 监测员”的立体监测预警格局。
(二)强化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在每轮强降雨前,我局加强与县气象局应急会商,密切关注雨情变化趋势,确定灾害风险重点防范区域,制作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将预警信息直接通知到县、乡(镇)、村(社区)有关责任人,做到预警信息到点到人,精准提醒做好各级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汛期以来,共发布地质灾害风险蓝色预警1次、预警短信740条。
(三)全面落实主动避险转移。坚决落实“3人1屋”“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刚性措施,在降雨来临前、发现成灾迹象及风险研判不清时,果断组织群众转移撤离,做到“应转必转、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应转快转”。汛期以来,共组织避险转移49起,涉及201户328人。
三、大力实施搬迁治理,逐步消除风险隐患
(一)争取资金,实施工程治理。2021—2025年共向上争取中省专项资金4672.54万元、一般债券资金834万元,涉及工程治理项目29个、排危除险项目9个。目前已竣工工程治理项目23个、排危除险项目8个,还有6个工程治理和2个排危除险项目正在抓紧实施。
(二)提前谋划,抓好项目入库。按照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储备入库要求,2025年储备入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5个,申请入库资金1470万元。目前已完成勘查设计成果审查,待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入库审查。
(三)宣传动员,有序推进避险搬迁。2021—2025年共向上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435万元,搬迁指标410户;增发国债资金270万元,搬迁指标20户。五年累计完成避险搬迁333户,发放补助资金1255.5万元。其中2023年增发国债-大竹县2024年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完成20户,发放补助资金160万元,同时为搬迁户配套建设公路、路灯、院坝等基础设施,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四、扎实开展宣传演练,提升防灾避险能力
(一)大力开展宣传培训。持续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七进”活动,即进企业、学校、机关、社区、农村、家庭、工地,采取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标语、现场讲解等形式,广泛宣传、大力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简单的地质灾害识别、临灾判断、避让方法,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二)全覆盖开展避险演练。汛期以来各乡镇(街道)及县级各部门加强了应急物资储备,全面做好应急准备工作,科学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因地制宜开展“简易、管用”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重点强化夜间、断路断电断网“三断”等特殊情景下的实战演练,让干部群众充分知晓避险转移流程和路线,努力提升群众识灾避灾、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目前31个乡镇(街道)和4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开展了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五、强力推进五年行动计划,隐患风险显著降低
2022年3月23日,大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大竹县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 年)》(竹府办〔2022〕22 号)。自实施五年行动计划以来,我局锚定目标任务,全力向上争取资金进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通过实施工程治理、避险搬迁等措施,从2021年汛前到2025年汛前已达成累计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86处、受威胁人数减少4224人的阶段目标。2025年汛后将达成累计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105处、受威胁人数减少5446人的最终目标。
当前已进入汛期,我局将始终保持临战状态,发扬连续作战作风,坚决克服懈战心态、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充分清醒认识到当前地质灾害防范的紧迫性、严峻性,千方百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持续开展隐患排查。严格按照地质灾害“三查”工作要求,落实好“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等相关制度。充分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全民防灾”,进一步开展“地毯式、拉网式”全覆盖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二是做实做细预警避险。与气象、水务、应急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传递到各级责任人。严格落实“三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在降雨来临前、发现成灾迹象及风险研判不清时、重要极端天气过程前,坚决果断地提前组织受威胁群众避险转移和妥善安置。三是全面做好应急保障。及时修订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提升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坚持专业队伍常态驻守机制,充分发挥专业驻守地勘单位技术优势,确保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处置工作。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在“三断”情况下高效有序开展抢险救援和应急调查处置。严格执行汛期24 小时应急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值班值守人员在岗在位。四是全力推进搬迁治理。对具备工程治理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向上争取更多资金实施工程治理,有效降低重大地质灾害风险。对不具备工程治理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避险搬迁,保护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已完工需加固维护的治理工程向上申报清淤腾库、加固处理,有效恢复原有治理工程防灾功效。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大力支持!
大竹县自然资源局
2025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