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竹乡,酷暑难耐。然而,在四川大竹经济开发区的现代化厂房群内,四川亚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正全速运转。1991年出生的丁禹皓,作为一名曾身着戎装、锤炼出坚毅品格与担当精神的优秀退役军人,同时也是土生土长的大竹人、该企业的董事长,凭借军人特有的执行力、企业家的开拓锐气与人大代表的使命担当,正引领大竹县从“中国苎麻之乡”迈向“世界麻纺产业高地”。这位年轻的“90后”退役军人以全产业链思维激活传统产业,使千年苎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大竹县虽享有“中国苎麻之乡”的美誉,却长期陷入“原麻低价外销、产业链断裂”的发展困境。2022年7月,带着军人“敢闯敢干、攻坚克难”的劲头,丁禹皓带领亚缇纺织入驻四川大竹经济开发区,秉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麻纺技艺、厚植竹乡情怀”的初心,构建起了“种植-脱胶-纺纱-织布-服装”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军旅生涯赋予他的前瞻视野与执行力,让这一布局彻底颠覆了“卖原麻”的传统模式,通过全链条价值挖掘,后端产品附加值实现了数十倍的提升。
“资源优势并不等同于产业优势,关键在于转化能力的构建。”作为大竹县第十九届人大代表,曾在军营中培养出强烈责任感的丁禹皓,将产业实践与履职尽责紧密结合。他像当年执行任务般严谨,带领团队深入走访31个乡镇的麻农及行业专家,构建了紧密的联农带农合作机制:在种植端推进品种改良工程,在加工端引入智能生产设备,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2024年,公司产值达到4.6亿元,2025年预计可实现产值7亿元,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典范。
针对传统麻纺行业“高污染、高能耗”的痛点,丁禹皓将军人“啃硬骨头”的精神融入转型实践,将技术创新视为核心驱动力。企业投资引进700余台(套)智能设备,其中全电脑粗纱机和自动络筒机的应用,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人力成本降幅超过40%。在环保方面,通过工艺优化,每吨原麻的水耗降低25%;配备智能蜂窝式除尘系统后,车间粉尘浓度下降超过70%,生产环境与区域空气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该企业还与东华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展开了深度产学研合作,持续推动技术突破:苎麻纤维束加工带状精干麻工艺每吨原麻加工可节水150吨,生物质燃料锅炉改造为燃气锅炉后,综合能耗下降15%以上。“绿色发展并非成本负担,而是核心竞争力。”丁禹皓将军旅生涯中“令行禁止、追求卓越”的作风融入发展理念,有力推动了亚缇纺织成为行业“低碳麻纺”的典范企业。
“企业的价值最终应体现在回馈家乡、服务地方发展上。”这是丁禹皓从军营传承的“奉献精神”在产业实践中的延伸。他构建的“公司 基地 种植大户/农户”产业链体系,已带动3000余户麻农,年户均实现增收1.2万元,并吸纳100余名留守妇女经过系统培训后稳定就业,企业产品远销海内外市场。在乌木镇广子村,他打造了一个集草木染手工体验、农耕研学于一体的苎麻文化体验基地,新建“木言书屋”,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产业从“卖原料”向“卖文化”的价值跃升。
作为一名来自企业的人大代表,丁禹皓将军人“察实情、办实事”的作风融入调研走访,持续关注苎麻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在今年2月的县人代会上,我提出的建议是引进更多人才、更多企业,在技术和设备上加强更新换代,以卓越的品质推出多样化的苎麻产品,让薄如蝉翼、细如罗绢的苎麻织物走进千家万户。”
同时,丁禹皓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和专业优势,围绕行业领域热点、难点、焦点,全面了解苎麻精深加工全产业链条发展情况,并积极建言献策。作为苎麻产业人大代表专业小组组长,他以军人“团结协作、高效执行”的特质,推动构建“人大工委 代表专业小组 产业专班 政府部门”的四方联动机制,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制度动力。企业累计向妇女儿童关爱、贫困助学、乡村振兴等领域捐赠资金超过200万元,这份担当与奉献,正是优秀退役军人精神的生动写照。他本人也因其在行业中的突出贡献,荣获中国麻纺协会2023年度“未来之星”称号。
2025年2月,在大竹县第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丁禹皓当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对于他而言,新的职务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依托资源优势,加强苎麻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麻农们的腰包鼓起来,让苎麻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这是我作为人大代表、企业家,更是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的双重使命。”这位从军营走出的苎麻产业领军人,正以全产业链战略思维,推动大竹苎麻产业朝着“全球麻纺标杆”的目标迈进,使“中国苎麻之乡”这块金字招牌更加闪耀,绽放出时代的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