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竹县庙坝镇五桂村,文化广场上孩童的笑声撞碎清晨的宁静,苎麻基地里村民的身影与绿意交织,渔人部落水乡风光在游客镜头里正溢出画框。这个曾经普通的村落,如今挂着“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牌匾。
而让它焕发光彩的,是“兵支书”余龙军——那身戎装虽已卸下三十年,他却把军队的铁血担当与滚烫赤诚,熬成了浇灌乡村振兴的甘洌清泉,让这片土地长出了无限生机。
转身:放弃高薪返乡任职
1995年,余龙军告别军营,步入职场。17年深耕,他从普通职员成长为企业总经理,20万年薪足以支撑家人安稳生活。2012年春,一则“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号召,如集结号在他心底激荡。
“家乡需要人,我不能缺位。”面对亲友“放着好日子不过,回穷村折腾啥”的不解,余龙军如此回应。回到五桂村,村庄仍是记忆中“路不平、灯不亮、产业空”的模样。站在村口老槐树下,望着闲置的农田与破败的屋舍,他攥紧拳头——当年在部队能啃下最硬的训练课目,如今回乡村就要蹚出致富路。
2020年村党组织换届,五桂村因矛盾突出,村党委书记人选悬而未决。镇党委找到余龙军时,他一句“当兵的哪能怕困难”,接下了担子。
上任第一天,他在村委会挂出“网格军事地图”:全村划分为5个“网格连”,党员、退役军人担任“连长”“网格员”,政策宣讲要像“传达命令”般精准,矛盾调解得如“化解战术难题”般利落。有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纠纷僵持3年,余龙军带着“网格员”上门7次,摆政策像“讲条令”,算利弊似“析战局”,最终让两家人握手言和。
本色:急难处见为民初心
村民的事,他从不含糊。有人反映夜间出行摸黑,他当场立下“军令状”:“3天筹钱、1周亮灯!”余龙军自己先捐2万元,再联动乡贤、企业筹得8万余元。7天后,50盏路灯在村道亮起,村民笑称:这效率,比部队拉练还快。担心施工队“偷工减料”,他连续半个月蹲守工地,拿图纸逐项比对,较真得像校验导弹参数:“每一分钱都要砸在实处,这是给乡亲们的‘军令’”。
去年夏天,余龙军下村时撞见村民郭某失足落水。他来不及脱鞋就跃入鱼塘,托着人往岸边游。上岸后跪在泥地里做心肺复苏,直到医护人员赶到,才发现胳膊被碎玻璃划了道血口子。事后有人问他怕不怕,他说:“军人的本能,就是冲向危险、护住群众。”
还有一次,他下班接到电话,说有位老人迷路了。他开着车在周边村镇转了三个小时,动用所有熟人排查信息,天黑前把老人送回家。家属捧着锦旗来道谢,他摆摆手:“我是党员,是村书记,更是当过兵的人,这是本分。”
如今的五桂村,连续5年零信访积案,“省级四好村”“省‘六无’平安村”的牌匾,在村委会墙上闪着光。
破局:文旅融合中的“军事智慧”
五桂村的渔人部落,曾因规划欠缺,守着好山好水却留不住游客。余龙军在河边蹲守三天,脑中“作战地图”渐趋清晰:“不能守着山水吃老本,得让风景变‘钱景’。”
他带着村干部如军事侦察般走遍全村,将民俗文化、农耕传统等“软实力”纳入景区规划。亲水体验区里,竹筏荡开的涟漪藏着川东水乡韵味;民俗展示馆中,老纺车与蓑衣诉说着祖辈生计;“农耕文化节”上,城里游客学推石磨、打糍粑;“乡村美食汇”中,腊肉汤圆香气飘出半条街。
景区管理透着军人的严谨:员工统一培训如“新兵集训”,游客诉求限时响应似“军令传达”,安全隐患每日排查像“阵地巡检”。那年国庆,停车场拥堵成患,余龙军带着村干部连续30天蹲守,白天指挥交通,晚上画图规划,硬是啃下这块“硬骨头”。生态停车场建成时,接驳班车鸣笛声中,游客满意度从70%跃升至98%。
如今的渔人部落已是国家A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增收超千万元。村民李大姐算过账:在景区做保洁,每月能挣3000元,家门口上班,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兴业:产业振兴中的“战役思维”
“乡村振兴,产业是脊梁。”余龙军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面对村里牧宇专业合作社经营困局,他拿出指挥战役的魄力:“重新布阵,打一场产业翻身仗。”
他聚焦大竹县“六张名片”,绘就产业“作战图”:400亩苎麻基地铺展成绿色绸缎,100亩糯稻田在风中起伏如浪,25亩稻虾共养基地里,稻穗与虾群共生共长。“村集体 企业 农户”的模式,是他摸索出的“战术协同”:企业负责技术销售,村集体协调土地流转,农户参与种养,“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闭环,让分散农户成了“产业集团军”。
为提质增效,他请来农业专家开展“军事化培训”,要求农户按标准种养,“就像军人执行命令,一分一毫不能差”。村民王大哥以前种苎麻凭经验,如今按技术规范管护,亩产提高三成,“一年多挣一万多,这‘军事标准’真管用。”
电商直播基地的兴起,是他“出奇制胜”的妙招。他手把手教村民架手机、练话术,把糯稻、葡萄送上云端。一场直播销售额破10万元那天,村民围着屏幕欢呼,余龙军站在人群后,眼里的光比直播间的打光灯还亮。
如今的五桂村,70亩沃柑压弯枝头,30亩葡萄甜透心脾,6家家庭农场瓜果飘香。202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30万元,村民腰包鼓了,笑脸多了,“省级文明村”“省级文化振兴样板村”的招牌,成了最鲜活的注脚。
从军营到乡村,从高管到村书记,余龙军的军装早已褪色,但那颗“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在五桂村的田埂上,他的身影与稻浪交织,正书写着“退役不褪色”的新时代答卷,用军人的忠诚与担当,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续写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