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关于县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会议第126号 提案办理情况的函(B)
来源:大竹县市场监管局
发布日期:2025-10-24
点击数:人次

​李顺华委员:

您在县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第126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集群融合发展

(一)推动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附加值。紧扣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目标,围绕“稻麻茶竹椿虾”六张名片,在传统制造业、农业等领域深入实施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链”集群。一是推进糯稻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绿色糯稻20万亩,以东柳醪糟公司为龙头,建设集生产、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糯稻链”。二是推进白茶产业深度融合。引进白茶企业11家,发展精品白茶8万亩,建成集种植、采摘、加工、销售、旅游、研发为一体的“白茶链。三是推进香椿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良种香椿12万亩,以图拉香公司为核心,建成集采摘、收购、冷藏、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生态立体循环香椿链。四是推进苎麻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优质苎麻13.5万亩,招引亚缇纺织等公司入驻,投资超百亿元建设苎麻全产业链项目,建设集种植、纺织、新材料发展为一体的苎麻链。五是推进竹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利用43.9万亩竹林资源,招引百亿级竹纤维、竹缠绕、竹浆纸项目。六是推进小龙虾产业深度融合。建成全省唯一省级小龙虾良种场、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打造以乌木水库为中心,以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百岛湖水产科技园为载体的稻渔综合种养龙虾链,养殖面积12.6万亩。全县六大产业发展规模累计达110万亩,产值118亿元,实现税收6.2亿元,带动25万户农户年均增收3800元。

2024年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大竹)苎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联合省农科院制定地标使用规范,推动“大竹糯稻”“大竹香椿”等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二)延长产业链条,强化集群效应。一是抓雁阵培育,推动新兴产业建链。以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为契机,强力实施民营企业雁阵培育五年行动计划,出台民营经济“29条”措施,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县级领导挂包”,创造天宝集团入驻到投产85天、金纳裕公司入驻到投产95天的“大竹速度”。二是抓招商引资,推动优势产业强链。突出天宝锦湖电子的龙头带动作用,聚焦强链,着力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赴浙江、深圳、福建、成都等地开展招商引资,促成意向投资企业50余家,签约项目28个。三是抓关键领域,推动龙头引领补链。聚焦竹纤维、竹缠绕、竹浆纸等关键领域,靶向招引三类500强及产业链上下游民企,成功落地四川兴竹竹纤维、泰盛科技竹浆纸、浙江鑫竹海竹缠绕等重大项目,总投资超100亿元,构建“三竹鼎立”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龙头民企引领的产业集群。

(三)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并举发展,提升产业价值链

一是打造三级品牌矩阵,实现小切口撬动大发展。组建肉丁面产业发展专班,对标先进制定全产业链规划,统筹基地建设、企业引育、品牌打造,强化机制保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八条措施”,设立专项资金真金白银奖补品牌推广、技改升级、数字化转型等,强化政策保障。构建“滋竹尝乐”(区域公用) “大竹肉丁面”(核心品类) 特色面馆(个性门店)三级品牌矩阵。突出“三维赋能”,提升品牌美誉度。活动赋能造声势,精心策划“千人万面”品鉴、“万众一面”抽奖、“红光满面”直播赛等线上线下融合活动,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网络点击破亿,推动品牌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宣传赋能讲故事,借力主流媒体讲述肉丁面人文历史,举办有奖征文挖掘消费故事,成功登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及省级平台,实现品牌文化深度输出。体验赋能强认同,建设肉丁面文化交流中心,集展示、体验于一体,让消费者亲手制作、品尝,在沉浸式参与中深化品牌认同与情感联结。

二是培育民企品牌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新增注册商标318件,累计达6501件;2025年推荐15户企业申请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川环科技、东汉醪糟等企业拥有马德里国际商标2件。开展“竹乡优品”推广活动,组织企业参与直播电商,对年网络销售额超千万元的企业给予5%奖励,唐鸭儿食品等12家企业通过品牌升级实现销售额翻倍。

二、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创新能力

(一)强化引进留存,提高人才吸引力。一是实施“竹人回竹”工程,组建8个产业链引才工作组、5个驻点引才工作站,先后到四川大学等开展定向引才宣讲20余场次,在重庆、深圳等地设立引才工作站,累计引进硕博人才202人,其中硕士183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40人二是实现高层次人才“再择业”。对“千名硕博进达州”“达州英才计划”引进在竹工作的143名高层次人才“一人一档”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开展“二次匹配”,充分发挥个人长处,改变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资历的人才评价方式,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以用好评价“指挥棒”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二)推动“智改数转”,提升创新效能。设立“民营经济纾困专项资金”,对科技型企业提供贴息贷款,2025年上半年,全县制造业已完成“智改数转”线上诊断127家、线下诊断12家,指导诊断率超70%。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技术转化率。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导科研机构与民营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完善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破解技术落地难题,切实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一)拓宽融资渠道,丰富金融产品。数据赋能智慧融资。打造“发达贷”智慧引擎,将纳税、黑名单等13类信用数据纳入银行授信评估体系。推出“小微信用贷”“科创e贷”等多款专属产品,实现“一键测额—智能匹配—线上签约”全流程服务。截至6月10日,“发达贷”平台注册的企业数和个体工商户数共计756户。银行机构依托“善科贷”、“善新贷”产品创新,为本地科技企业提供贷款1.6亿元。创新“苎麻贷”“生猪活体贷”等特色产品。目前,已为2家苎麻种植大户给予贷款支持,累计发放贷款金额150万元。川牧公司在达州农商银行大竹支行获得1000万元“生猪活体抵押 股权质押”信贷后,完成养殖设备智能化改造,生猪存栏量从2500头增至2万头。目前,大竹县民营经济贷款余额为86.07亿元,同比增长10.52%,高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0.66个百分点。

(二)设立专项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县财政设立2.5亿元风险补偿、应急转贷等资金,为6户规上企业办理过桥贷款1亿余元,提供融资担保1.49亿元,贷款贴息276.63万元(同比增长396.33%)。对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提供贴息贷款,累计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1506.42万元。

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一)创新“万市兴”综合服务平台,构建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部门综合服务团 线上综合服务网 线下综合服务站”的“万市兴”民营经济综合服务体系,按照分团服务、线上服务、集中服务“三大路径”,着力提升质量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创新驱动力、环境吸附力“四大价值”,为民营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链条”服务。通过业务集成,实现为企业事中、事后发展提供全方位特色服务,与行政审批事前服务有机衔接、形成闭环。

(二)开展园区“综合查一次”执法检查,提升行政执法效能。由县委办公室牵头,统筹17个执法部门(单位)32项法事项,形成园区执法检查工作计划清单,按照同类型企业、同时间段事项、同系统数据合并查的原则,整合形成12项执法计划,明确检查时间、检查事项、配合执行单位、开展方式等。执法部门在常规执法检查前填写备案清单,统筹开展“综合查一次”检查(涉及消防安全、环保等重大事项,及时检查处理,不受此限制)。同时,建立园区企业发展容错清单,涵盖不予处罚事项、从轻减轻处罚事项40余项。自开展“综合查一次”以来,单独执法次数同比下降68.7%,企业重复迎检事项减少35.5%。综合查一次有效破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企业迎检负担重等问题,实现企业轻装上阵、安心发展。

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企业发展

(一)推进中农储 f 川东智慧农博园、川渝(大竹)货运物流基地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物流基地的节点,将周边分散的货源、运力等信息进行整合,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形成一股覆盖面广、准确真实、时效性强、交联互通的信息流;通过集约化、专业化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物货周转效率。

(二)调研全县轻纺服饰产品物流情况,积极推动轻纺服饰产品物流专线的形成。借助轻纺服饰产品物流专线,降低轻纺服饰企业运营成本,节省企业运力寻找及运输管理精力,积极助推新型工业化,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优化轻纺服饰产业布局,培育壮大物流专线产业集群。

(三)加快西达渝高铁、机场大道建设,形成“井字型”高速路网。2024年商贸物流园入驻快递企业40余家,物流成本下降15%。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产业升级、人才引育、融资创新等重点,恳请您继续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推动大竹县民营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民营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大竹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721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