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整村组干部误工补贴及村办公经费补助标准的通知
来源:信息公开办
发布日期:2008-05-27
点击数:人次

   
竹府函〔2008〕72号

大竹县人民政府
关于调整村组干部误工补贴及村办公经费补助标准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村社干部误工补贴及村办公经费补助标准的通知》(川府[2006]137号)、《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村干部误工补贴标准的通知》(达市府函[2007]284号)要求,县政府研究,决定调整村组干部误工补贴及村办公经费补助标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调整村组干部误工补贴及村办公经费的重要性
    农村基层组织担负着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农民利益的重要职责。村组干部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协调群众利益关系以及处理农村突发事件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妥善解决村组干部误工补贴、村办公经费、村干部后顾之忧等问题,对于提高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农村基层组织运转,推进以“三村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站在加快实现“四大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村组干部经济待遇及村办公经费的重要性,明确职责,完善措施,切实抓紧抓好抓实。
    二、提高村组干部误工补贴及村办公经费的原则
    (一)适当提高,逐步完善。实行村组干部误工补贴制,按照不低于市定补贴标准的原则,适当提高村组干部误工补贴和村办公经费补助标准,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以及村级组织机构调整的需要,逐步提高补贴标准,使基层干部的误工补贴结构趋于合理。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和离任干部定补制度,着力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
    (二)全面兼职,提高绩效。按照县委《关于做好村(社区)党组织换届工作的实施意见》(竹委发[2007]40号)职数设置要求,积极鼓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全面实行村支两委交叉任职,大力推行村组干部兼职,严格控制实职干部人数,着力提高工作绩效。超职数设置,擅自增配的村组干部,不纳入县财政补贴和养老保险补贴范围。
    (三)加强管理,确保兑现。建立经常性的经费保障与使用监督体系,确保村组干部误工补贴及村办公经费补助落实到位。村组干部误工补贴和村办公经费由县财政直发。
    三、提高村组干部误工补贴及村办公经费的标准
    (一)在任村组干部误工补贴标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350元/月,书记兼主任500元/月,村委会副主任300元/月,其他村实职干部230元/月,村民小组长115元/月。村实职干部兼任村民小组长,误工补贴增加60元/月.个。
    (二)享受村组干部误工补贴的职数核定。原则上,人口在1500人以下的村,村实职干部按3职核定;人口在1500人—3500人的村和合并村,村实职干部按4职核定;人口在3500人以上的村,村实职干部按5职核定。村民小组按组长1职核定。
    (三)村办公经费补助标准。每村每年3500元(含党建工作经费)。县委县政府明确的党报党刊的征订费用由县财政负担,不纳入办公经费列支,除此之外刊物的征订费用自行负担。
    四、实行离任村干部定期生活补贴制度
    从2008年3月起,对连续任职10年以上或间断任职12年以上(间断期三年以下)、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2008年3月以后正常离任(受党内撤职及其以上处分、判处拘役及其以上刑事处罚、依法罢免或擅自离岗半年以上等原因离任的除外)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委会副主任,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补贴50元;享受定补的离任村“三职”干部,由乡镇申报,县上审批。连续任职不到10年或间断任职不到12年的正常离任村“三职”干部及正常离任的其他村实职干部,以离任当月误工补贴为标准,按每任职一年计发一个月一次性发放离职补贴。补助经费由县财政直发。达到享受定补任职年限,但不到年龄的正常离任村“三职”干部,到龄时享受定补。享受养老保险的村实职干部离任后,不再享受定补和发放离职补贴。
    五、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村干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职村实职干部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养老保险的村实职干部,由县财政和个人各缴纳50%的养老保险费。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县财政局制定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办法,报县政府批准同意后实施。
    六、加强监管
    各乡镇要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按提高后的补贴标准,将村组干部误工补贴及村办公经费补助落到实处。县财政、民政、农业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上级政府补助村级的各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按规定用途节约使用资金。
    七、以上标准从2008年3月开始执行。除竹阳镇外,其他农村场镇社区参照此标准执行。

 


                             二○○八年五月二十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