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 无障碍 | | 网站支持IPv6  
【整治10件事】接办“小诉求”解决群众“大问题”
发布时间:2020-09-07 浏览次数: 来源:信息公开办 字体:[ 放大 缩小 ] [我要打印] [关闭本页]

    在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活动中,杨家镇聚焦群众诉求,注重“解决一个诉求、治理一类问题”,以点带面,加强日常管理,做好环保教育,稳步筑牢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基石。

 

    修建垃圾池,便利群众生活

 

    “我们社修建了2口垃圾池,家里垃圾再也不愁没地方倾倒了!”家住杨家镇六合村五组的黄真文,对着村干部们竖起了大拇指,“办事效率高,咱老百姓一百个认可哟!”

     黄真文提到的垃圾池,是杨家镇干部以解决“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活动为契机,开展解难题惠民生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年初的大走访活动中,黄真文在《诉求征集表》上写下了“六合村五组缺少垃圾池,群众没法倒垃圾”这一诉求,“我们左邻右舍每天的生活垃圾,没地方倾倒,经常走到很远的其他社去倒,很不方便啊!”黄真文和邻居们以前总是这样地叹气。

    接到黄真文的诉求后,杨家镇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安排驻村工作组实地查看,专题研究论证,邀请有资质的施工公司进行设计施工,短短半个月,两口规范化的垃圾池在六合村5组一南一北建成,给周围群众生活带来了便利,“垃圾随时能倒这里了,每天还有垃圾车来打扫和清运,环保又惠民,我给他们点个赞!”黄真文满意地笑了。

    解决一个,整治一类。杨家镇对现有垃圾池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对群众有修建意愿的点位进行规划建设,近年来新建垃圾池140口,摆放垃圾桶270个,以群众聚集院落为基础,确保垃圾池(筒)在群众聚居点全覆盖,保障群众出门就能倒垃圾入池入筒,生活便利又方便。 

 

    注重日常管理,形成常态效应

 

    垃圾池修好了,如何维护,教育引导好群众有垃圾就入池,六合村和社区有了新点子。

    “小小垃圾莫乱丢,影响村容真别扭,咱要打包投池里,才是村民道德有!”七月的炎热天气里,趁着村民群众都在家里歇凉,六合村党支部书记屈信云在村委会对着广播大喇叭念着自创的环保顺口溜,幽默的话语赢得了大家称赞。

    “我们还组建了环保劝导小分队,经常劝导群众将垃圾打包入池。”屈信云说道,“村民们越来越自觉地把垃圾投入池里,道路上的垃圾变少了,房前屋后也都干净了。”

    8月15日,正逢赶场天,在场镇万福社区,一队臂带红袖章的“垃圾劝导小分队”在街道巡逻,宣传环保知识、收捡垃圾,清洁工人时而推着垃圾车缓缓走动,时而擦洗着不锈钢的垃圾池,忙碌的身影维护着场镇日常的清洁。

    “我们更注重对垃圾池的日常维护,以及对场镇的日常清扫,每日安排人员三次大清扫,垃圾及时清运,确保场镇清洁、群众满意。”万福社区党支部书记邓晓尝说道。


    引导垃圾分类,促文明新时尚

 

    “赵阿姨,这蓝色筒,装入的垃圾能卖钱的,像旧书本都可以扔进去;这绿色筒,是装厨房生活垃圾的,像菜叶子都能投入......”在风景秀丽的天宝寨,党支部书记刘胜平正通俗易懂地给前来倒垃圾的村民赵成容耐心地讲解着。

    “以前什么垃圾都是塑料袋一套,就往垃圾筒里丢。现在有了这个分类垃圾桶,我们提前把垃圾分分类,环保又文明!”赵成容笑着说。

    杨家镇探索在村实行垃圾分类,教育引导群众对垃圾分类,既是生态环保的需要,更是在提升群众精神文明。平日里,各村(社区)充分运用农民夜校等途径对群众加强垃圾分类的讲解,通过环保知识宣讲,确保群众把垃圾分类当做一种文明习惯,一种行为自觉。

    “我们将以解决群众诉求为契机,多办一些暖民心的实事好事,做好诉求办理全过程的监督,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杨家镇纪委书记田杰充满信心的说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