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大县,我县以产业为核,夯实发展支撑;以生态为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民富为本,拓展发展空间,着力打响“中国苎麻之乡” “中国香椿第一县” “中国醪糟之都” “中国糯米之乡” “川东绿竹之乡”五张农业名片,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大竹县素有“中国苎麻之乡”的美誉。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曾流传过一句话:“家有一亩麻、收入一千八”。苎麻这一缕“中国草”,连接着千家万户,有过黄金时期,也曾经历过市场低迷。从“历经萧条”到“乘风破浪”,从“单打独斗”到“一县一业”,近年来,大竹县积极探索苎麻收割机械化,助推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大竹县已有苎麻面积13.5万亩,年产原麻2万吨,产值4个亿,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100%,20万麻农受益其中。
同时,大竹县每年都会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苎麻产业,加强科技创新,解决了苎麻服饰产品“刺痒”的世界难题。研发的玉竹新型材料广泛用于服装生产、航天、航空、单兵作战服等领域。
秧苗拉到田坎边、机械开到水田里。在月华镇的光华村,上百亩经过整型后的田地已插满了秧苗。通过“田网、路网、渠网”三网改造,大竹县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田型更加的规范,使机械化作业更加的便捷。16万亩优质的糯稻,为醪糟这一大竹特色产业提供了不竭动力,也打响了“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的两张农业名片。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大竹县积极推行“基础匹配产业”建设新模式,即特色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延伸到哪里。加上通乡通村公路内联外畅,纵横穿越的318国道、210国道、包茂高速、南大梁高速,为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织密了交通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当中,大竹县也是彰显出强劲的行动力,这个小小的白茶村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这个曾经以煤炭经济为主的小山村,在资源枯竭和国家去产能的大背景下,村民们重拾农具修复疮痍的土地,种下白茶这一新的希望。10年奋斗,7000亩白茶绿意盎然,绿水青山中走出的产业活力无限。
白茶产业不仅让大竹县10万群众发了家致了富,也促进了农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连接乌木蓝莓园、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华蓥山欢喜坪等旅游景区,静谧悠然的竹乡雅韵,吸引了不少游客来到大竹、记住大竹。
加强科技创新,畅通农村道路,加快发展农旅融合,着眼于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着力点,大竹县全方位厚植发展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跑出智慧农业的加速度。这里是大竹县的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这里的每只小龙虾都有自己的巢穴,常年的温度在20到22摄氏度。实现了控温、控光、控水位、控水质、控投喂,节地、节水、生态、高效循环种养。
智慧农业跑出了加速度,兴旺了产业、更兴盛了乡村。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竹县统筹谋划,把安置点建在靠园区、靠景区、靠产业基地的地方,让搬迁群众就近发展,既要搬得出,又要稳得住、能致富。在这片充满生机、潜力巨大的土地上,一个个美丽新村应运而生;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相信以后乡村环境会越来越美,人们的生活也会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