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失败后,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大竹籍革命青年相继返竹。1927年8月下旬,徐德、游九川、郭子权等在邻水县帽壳寨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共大竹特别支部,徐德任书记……”今年,在大竹县档案陈列馆、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等红色场地,来自该县各地各部门的党员干部,认真聆听讲解员对大竹党史发展历程的深情讲述。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大竹县紧扣“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总要求,把学习党史同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从百年党史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高效。
创新学习方式 强化理论武装 不断汲取精神滋养
“百年目标已实现,全面小康大家见……”前不久,一场别开生面的院坝宣讲会在该县高穴镇石河村展开。村党总支书记王兴川手持话筒,用方言为大家宣讲“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他口中所说的顺口溜便出自他手。“把要宣讲的内容编成顺口溜的方式,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听得懂,听得进去。”作为大竹县“竹之声”基层理论宣讲队一员的王兴川早已对这样“接地气”的宣讲方式信手拈来。
该县县委认真落实党史学习教育主体责任,确保“动员、组织、工作、责任”到位。同时,坚持把学党史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有机结合,与达州市委“三大”活动融会贯通,通过内外结合、点面结合、上下融合、动静结合多种模式,引领全县上下深学、真学、实学。
据了解,该县已开展县委集中学习活动20余场次,组织领导干部到复旦大学学习170人次;累计组织1.7万余人次到大庙寨革命遗址、档案陈列馆、烈士陵园、“竹廉馆”等点位参观学习,通过“竹之声”宣讲队开展基层宣讲1800余场;开设《聆听党史》《百名书记讲党史》专栏,举办“云课堂”20期,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演出,创作《宝塔山》《革命摇篮井冈山》等作品,开展“百场文化下乡”活动100余场。
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该县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全民“悦读”党史、主题展览、演讲比赛、实践体验等主题活动。同时,努力挖掘、整理和撰写党史人物、党史故事和党史工作信息。目前,已整理党史资料200万余字,编撰党史文献、红色故事100余篇,完成《中国共产党在大竹》《中国共产党大竹历史(一、二卷)》《大竹革命烈士传》等红色专著,38个单位的55篇工作举措、成效被各级专刊宣传推广。
凝聚“发展动能” 倾情为民惠民 绘就竹乡美丽画卷
办好一件实事,温暖一片人心。“以前经常停水,有时候十天半个月都没水,做饭都是难题,现在水压足,水流也大,终于过上了幸福的日子!”11月5日,该县川主乡场镇引进城区自来水安装工程基本结束,不少居民家中已经通水,居民反映家里的水龙头终于随时拧开都出水了,买了几年的热水器终于能用了,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今年以来,该县民生支出32.5亿元,占财政支出比例达72%以上。东湖湿地公园二期、北湖公园等民生项目加快推进,新(改)建农村公路189.7公里,建成高标准农田4.3万亩、各类水利工程87处;先后召开7次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业务培训暨工作推进会,统筹整合3200余名村“两委”干部、驻村帮扶干部,对全县196445户687559名农村人口进行全覆盖排查,新增监测对象82户、237人;梳理县城社区民生实事148件、实干惠民电视公开承诺践诺事项329件,完成办理群众“急难愁盼”事项132件。
该县拟新建城区幼儿园6所、小学2所、中学2所,大竹二中迁建、第四小学搬迁等项目加快推进;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改革经验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县人民医院创建成国家“三甲”医院;空气质量达标率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功创建成四川竹琴之乡,跻身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我县将始终坚持学党史与开新局紧密结合,扎实抓好成果转化,凝聚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紧扣发展定位,围绕“1245”总体部署和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奋斗目标,力争到2025年GDP突破800亿元,对达州经济贡献率达20%以上,争当达州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排头兵’!”对于大竹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县委书记李志超掷地有声。(王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