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 无障碍 | | 网站支持IPv6  
县农业农村局:《大竹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总体规划》解读
发布时间:2023-06-28 浏览次数: 来源:县农业农村局 字体:[ 放大 缩小 ] [我要打印] [关闭本页]

​大竹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竹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总体规划(2022—2026年)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要求,我县编制了《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总体规划(2022-2026年)》。

一、编制依据和必要性

1、政策支持。2022年3月31日,中共达州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达州市2022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行动方案》(达市农领〔2022〕9号),对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行动作了要求和部署,并提出“大竹县要对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标准,做好园区建设规划,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列出任务清单和时间节点,加快补齐短板,提高建设水平,为争创国家产业园做好准备,力争今年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储备目。”2022年8月11日,中共达州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达州市支持大竹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2—2023年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达市农领〔2022〕25号),明确支持我县创建国家级产业园。

2、现实需求。当前,我县粮油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离国家级产业园标准还有一定差距,需加大县级投入,整合涉农项目,集全县之力集中规划打造。

二、规划主要内容及意义

1、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石河镇、月华镇、朝阳乡、乌木镇、东柳街道5 个乡镇(街道)全域,涉及56 个村(社区),幅员面积36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8 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1.5 万亩。产业园的主导产业为糯稻、小龙虾。

规划期限:2022-2026年。

2、总体目标

到2025年,大竹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建成,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品牌营销化、产业融合化的全产业链开发格局基本形成,成为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到2026年,产业园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产业园总产值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14.86亿元、4.5万元,示范引领西南丘陵区水稻、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建设样板区和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

3、规划布局

按照全产业链布局、全功能拓展、相对集中的发展思路,构建以科技创新与加工物流区为核心,以糯稻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种养循环绿色糯稻基地为支撑,以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为拓展的“一核、三基地、一带”空间结构,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产业关联配套、互动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

4、规划意义

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搭建新平台。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利于在更高标准上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激发糯稻、小龙虾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和功能升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引领新消费,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培育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创造新经验。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利于在更深层次上吸引和聚集土地、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加快改革举措落地,打通现代生产力进入农业的通道,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促进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探索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开辟新途径。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利于在更大范围上发挥政策优势和服务优势,为农民工等返乡回乡创业人员开展规模种养、农产品加工、电商物流、乡村休闲旅游等创业创新提供“演练场”和“大舞台”;有利于在更多方面探索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民通过股份合作、集体经济分红等方式参与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新载体。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科技推广应用,推进农业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示范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