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大竹县3万亩杂交制种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收割期,稻农们正抢抓晴好天气,有序开展机械化收割作业。一粒粒饱满的稻种正从田间奔向仓廪,奏响热闹“丰收曲”。
高明镇同心村的制种田里,沉甸甸的谷穗把稻秆压弯了腰,金色稻浪随风彼伏。10 台收割机往来穿梭,脱粒、装袋、上车一气呵成,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种植大户 孙大平:这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制种农户的积极性也更高了,今年我流转了137亩土地,亩产近170公斤,亩产值3300元。(137亩地)纯利润近20万元。
作为全县水稻制种基地核心示范区,高明镇从2008 年发展制种产业至今,种植面积已达 1.1 万亩。眼下,正值收割关键期,该镇组织了大量人力、机械,抢晴开展收割、烘干、晾晒等作业,全力保障稻种颗粒归仓,为全年粮食生产筑牢根基。
大竹县高明镇党委副书记 吴春波:高明镇目前发展水稻制种产业约1.1万亩,每年立秋前后是水稻制种的收获季节,在此阶段,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各村社区,到田间地头了解制种水稻成熟情况,同时组织调配约120台收割机到成熟了的制种水稻现场进行收割,收割后,及时联系烘干中心,协调各村社区对收获的制种水稻进行晾晒,确保水稻制种颗粒归仓。
作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近年来,大竹县把杂交水稻制种当成乡村振兴的“重头戏”,创新推出 “公司 +基地+专合社+ 农户”订单农业经营模式,通过组织引领、大户带动、农民参与,让各方都动起来、干起来。同时,加大政策资金投入,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推广农业机械,如今从插秧、施药、赶花到收割、烘干,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现代化生产链条,生产效率和种子质量显著提升。目前,全县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 万亩以上,今年预计能产优质种子500万公斤,产值超 1 亿元。
大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王帅:作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近年来,大竹县不断加强高标准农田及配套设施建设,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及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深化与院企合作,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严格制种基地监督管理,强化政策资金等要素保障,助力全县3万亩制种水稻基地提质增效,奋力守护粮“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