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张家镇,西临广安市邻水县,东接重庆市垫江县,临河靠山。20多年前,这座往来旅客络绎不绝的小镇,曾被称为大竹县的“小香港”而繁荣一时,但也因地理位置偏僻而有过衰退和落寞。
民风剽悍和“红色基因”
张家镇有三个特点,离大竹县城远(62公里)、辖区面积小(27.2平方公里)、行政村数量少(3个村)。站在张家镇新场镇往东看去,能看见贯穿张家镇的东河,踏过东河上的石桥,就是广安市邻水县护邻乡;往西翻过连绵起伏的明月山,就是重庆市垫江县。
小镇山青水绿,沥青公路宽敞整洁,居民们见面打招呼都乐呵地笑。附近乡镇的居民形容张家镇人,“朴实又蛮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切和张家镇的历史密不可分。“身处边界,人没有‘匪气’,不仅会被邻村人欺负,还会被土匪洗劫。”张家镇与大竹县城距离远,但同时又处在交通要道,解放之前,不少土匪都在这里“占山为王”。解放战争时期,张家镇东风村的革命先烈陈尧楷招安山里的土匪、发动各村群众,在张家镇打响了川东农村武装斗争的第一枪。陈尧楷带着数百名村民参加了“张家场起义”“华蓥山起义”。1949年6月25日,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陈尧楷在战斗中牺牲,时年27岁。陈尧楷老宅如今仍在老场镇街上,陈尧楷的儿子、孙子一大家在里面居住。张家镇的居民,也无不为当地的“红色基因”骄傲自豪。
地理优势变劣势
张家镇场镇距离垫江、邻水县城只要40公里,比到大竹县城还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家镇凭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每天过往旅客成百上千,旅店、餐厅、歌舞厅,应有尽有,热闹繁华。那时,张家镇是周家、文星、石子等乡镇到重庆的必经之地。“在2000年后,包茂高速、沪蓉高速通车,交通越来越发达,张家镇的地理优势越来越难发挥出来了。”土生土长的张家镇人张成华,在镇政府已经工作30余年,他对张家镇的历史了如指掌,几年前由他编纂的张家镇乡志,已经从辛亥革命编纂到2012年了。
张成华告诉记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张家镇政府就为彻底打通张家镇至垫江的公路建设煞费苦心。要打破张家镇被交通“封闭”的格局,就必须自找出路,加强与相邻乡镇的合作,“明月山,就是最好的通道”。因为离大竹县城太远,历来张家镇的牛羊养殖户、蔬果种植户,都愿意将商品销往距离更近、市场更大的重庆地区。不过因为明月山山路未通,货物要从垫江进入重庆市,必须经过石子镇绕行一大圈,用时1个小时左右。如果打通明月山连接张家镇、垫江县的18.5公里山路,将会将通行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减少运输成本,增加养殖户、种植户的收入。
大竹县和垫江县两地政府积极协调商议共同修路、铺水泥……7月29日,垫江县瓜子坪林场场长一通电话给张家镇政府办公室打过来,“我现在在你们山顶了哦,还有最后2公里水泥路,明月山山路就正式通车了!到时候来拜访你们只要半小时了哟!”
贫困户住上新楼房
张家镇政府对面的广场上,错落有致地竖立着8栋蓝白相间的4层“小洋房”,这便是东风村、双峰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
82岁的双峰村5组村民邬元翠,住在集中安置点7单元4楼。“自来水、光纤电视、天然气,新房子里啥都有。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还能住到这么好的房子,可惜老伴儿去世早,没享到政策的福。”在政府每人22500元的补贴下,2017年8月份,邬元翠同儿子和两个孙子从双峰村搬到新房子,自家仅花了1万元钱。
易地扶贫搬迁是张家镇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2017年,该镇实施易地搬迀51户150人;2018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9户262人,实施困难群众危房改造58户106人。
为打好脱贫攻坚战,该镇因地制宜、多番考察,发展专合社种植黑糯稻和牛、羊、鸡养殖等产业,并提供多个就业岗位。55岁的程世全从双峰村搬到集中安置点后,在专合社里上班,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张家镇森林面积2万亩,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将继续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产业,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张家镇党委书记张成兵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