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个“倔”书记
——大竹县妈妈镇金鸡村第一书记李建氚的扶贫故事
中等偏瘦的身材,黝黑光亮的皮肤,说起话来会笑的眼睛……谁能想到证件照上西装革履的公司经理,现实中却和村民同样的打扮、同样的肤色,如果不是他主动提起,李建氚与当地群众看上去并无区别。
李建氚是中国移动四川公司达州移动分公司下派到大竹县妈妈镇金鸡村的第一书记。驻村五年多来,他从改变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入手,大力宣传惠民政策,塑造身边致富典型,转变村民思想观念。他从改变单一的种植结构入手,鼓励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同时多方对接就业岗位,帮助村里富余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靶向“双扶”增动能 脱贫脱困脱俗气
2015年5月,中国移动四川公司达州移动分公司派驻的驻村干部因不适应农村工作被单位召回,正值事业上升期的李建氚主动请缨,接替同事的驻村帮扶工作。一直以来从事企业工作的李建氚为了迅速转变角色、适应新环境,义无反顾地走上扶贫一线。
初到金鸡村,遇到的第一个坎就是不熟悉农村情况。李建氚便认真向乡村干部讨教,学习他们抓农村工作、联系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为快速精准掌握全村贫困户基本情况,李建氚揣着一本驻村工作民情记录本走家串户了解情况,每天至少要走访10多户贫困户,有时碰巧遇到贫困户不在家,就不得不多走一趟回头路。几个月的时间过去,李建氚掌握了全村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道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等第一手资料。
“要脱贫,当自立,村干部,要尽力”。针对村里的贫困群众思想保守,文化素质底,“等、靠、要”思想严重这个拦路虎,李建氚与村干部一道制定了“村规民约三字经”,将扶贫政策编写成20余首扶贫顺口溜,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开设宣传专栏、面对面释疑解惑等方式广泛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使广大群众看到精准扶贫既有政策遵循,又有资金项目支撑,打破了坐等观望、因循守旧的思想坚冰和观念桎梏,提振了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催生出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内在动力。
“现在的姑娘大多希望嫁到富裕家庭,哪有姑娘愿意嫁到贫困户家去受苦呢?你好好想想,别害了你孙子的一生幸福呀。”“这贫困户,不要了,不要了,太不值当了。”黄大爷急忙说道。2015年贫困户评定工作“回头看”期间,金鸡村七组一位姓黄村民儿子在县城买了房、车,村里的住房条件也不错,因未能评上贫困户,三天两头去上访,很多乡村干部提到直呼伤脑筋。李建氚多次上门走访,了解到黄大爷的孙子28岁还没处对象。
这次“对症下药”只是李建氚驻村工作中一个缩影。五年来,李建氚风里来,雨里去,跑遍了178户贫困户,磨烂了好几双运动鞋。通过与贫困户交朋友、拉家常,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群众意见或建议200多条,形成3000余字调研报告两篇。
夯实基础不放松 念活产业扶贫经
几年前的金鸡村,交通、饮水、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直接影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补足这些短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建氚和村“两委”干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修建了金鸡村文体娱乐广场;完善了村卫生站器材设备;修建蓄水池4座;累计硬化入组道路20公里,修建生产便民路16公里;建成车行桥1座;建设移动4G基站一座;并进行农网改造34.279公里。
基础设施修建好了,还得帮助村民特别是1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摆脱贫困,过上安稳日子。“都是因缺劳力、缺资金而致贫。”李建氚说。2016年上半年,经过走访调查,发现一组大部分村民除了发展传统种养业外,还特别喜欢养蚕,只是村民养蚕量小,加上村民大多栽种的是本地桑叶,产量不行、效益低。李建氚和村“两委”干部多次商量讨论,在充分听取贫困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村里的地理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后,李建氚和一组组长舒仁模改良本组桑树,鼓励贫困群众扩大养蚕规模,并让舒仁模起好带头作用。
“李书记,你莫头脑发热,春蚕倒是好养,夏蚕的病灾大,养多了风险大哟。”一组贫困群众王立述在村民小组会议上提出疑问。李建氚分享了自己的养蚕经历和经验,并承诺联系专业人员为大家提供养蚕方面的技术指导,而且销路不用愁。村民们得到承诺后,都积极地响应起来,2016年村一组嫁接本地桑树100亩,2017年初又扩栽良种桑树100亩。一组村民养蚕规模也从0.2克上升到人均1张以上,从以前每年蚕茧收入800余元上升到人均4000余元。
在确保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短期增收、长效致富的目标基础上,李建氚根据每户的特点和意愿,发展符合实际的产业。2015年,他自掏腰包到石河、二郎及达州市的先进示范村参观学习,引进富民产业,巩固已发展的300香椿、160亩黄荆叶、100亩柑橘、100亩桑树;鼓励、培育养殖大户6户,全村人均喂养5只鸡、鸭、鹅,户均20只。同时,针对有劳动力的群众(贫困群众),积极对接县就业局了解招工信息,累计向县上推荐361°就业12人,巩固向外输送务工人员1200余人。
党建引领促发展 巩固成果稳增收
“村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李建氚坚持把抓组织建设放在首位,对村干部实行绩效管理,严格考核,逗硬奖惩,倒逼村干部履职尽责。落实科技致富、村道管护、义务服务、政策宣传等方面的职责职能。实施“三向”培养计划,将8名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同志培养成党员,将15名优秀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2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壮大了村级干部后备力量。
李建氚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把培植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引领群众共同富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出“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先后成立了大竹县聚力黄荆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大竹县金鸡村生态香椿专业合作社,把零散种植的贫困户组织起来,整合专业合作社和金融机构信贷、社会力量,解决了缺乏资金、技术等而无法发展的困境,初步形成了以香椿、黄荆叶、蚕桑、柑橘四大种植产业加猪、羊、鸡、鸭等养殖业的“4+4”扶贫产业,助力贫困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我们家以前穷得只能捡别人家不要的旧衣服穿,2015年,在李书记的帮助下争取到5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加上产业扶持基金发展起了波尔山羊以及鸡鸭养殖,现在一年光养殖业销售每年就能收入10多万元。我家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李书记帮了大忙!”11组贫困户艾达江谈起李建氚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脱产驻村,业务一丢就是五年,但是真脱产才能真干事。”李建氚凭着一股“倔”劲儿,不问自身前程,埋首金鸡村,积极引导当地党员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发展思路,以“党支部+”模式充分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宽群众收入渠道,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使脱贫攻坚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互融互促,在全体村民心中留下了好口碑。(王晓林 邓岚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