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竹乡,生机勃发。4月22日,在大竹县杨通乡太阳花专业合作社110余亩的芍药种植基地里,遍坡盛开的芍药花在和煦的春风中轻轻摇曳着,引得行人驻足观赏。
杨通乡属于大竹“山后”地区,是四川省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的发源地。近年来,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杨通乡党委、政府扬长避短,探索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红色文化”的发展模式,使昔日的穷山乡,变成了家美人和业兴的新村。
“我们是全县8个实现贫困村整村退出的乡镇之一。”杨通乡副乡长顾勇谈及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度。全乡共有215户644名贫困群众,2017年全部实现脱贫,进入巩固提升阶段。
打造绿色生态农业 趟出致富“新路子”
“在合作社的种植基地上班一天能挣70块钱,还能照顾家里呢。”正在葡萄基地除草的阳光村三组贫困户谢世高现在的日子过得很顺心。
谢世高因家属患病不能外出务工,家里栽种的水稻也只够糊口,加之缺乏技术,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因此成了贫困户。
针对这种情况,杨通乡不仅鼓励群众流转土地增收,还通过“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引导贫困群众用产业发展资金、小额信贷等入股太阳花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以7:2:1利益连接模式分红。
“合作社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现种植有核桃250亩、葡萄25亩、皮球桃50亩、芍药110亩。”杨通乡阳光村党支部书记唐小佩作为合作社负责人,对产业发展情况了如指掌:“2017年底,贫困户共分红53844元,最多的一户达到5188元。”
“每年2500元的入股分红加上基地务工的收入,我现在也有存款了。”谢世高算着自家的收入账,享受着发展特色农业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
如今,全乡有35户已脱贫户全部被吸收进入太阳花农业专业合作社,入股分红加上在合作社打工的收入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唐小佩还利用农民夜校,多次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引导阳光村五组谢洪春等建起家庭农场,种植红心柚和青脆李。
延伸观光休闲产业 鼓起群众“钱袋子”
宽阔的休闲广场旁,是一片茂密的桃树林,枝头挂满了青色小果子。桃树前两三年不挂果,为了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唐小佩不仅搞起了养殖业,不仅建起了3亩生猪养殖场、40亩鱼塘,还饲养了鸡鸭鹅,围绕绿色种养业延伸产业链。
“来我们这玩耍,不仅可以赏花、摘果,还可以吃到正宗的土鸡、腊肉。”唐小佩今年计划再发展200亩芍药,并在基地旁建养老院、农家乐,还会增加腊肉加工场和酿酒厂,为电商平台销售不完的土特产找到其他销路。
“当地群众在项目建设工地上干一天有160元的收入,年底农家乐、加工厂这些投入营业后也常年需要人干活的。”唐小佩对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做出了详细规划。“以后游客多了,还可以摆摊买土鸡土鸭、鸡蛋、绿色蔬菜等。”
“现在的日子过得很顺心,在养殖场养猪每月固定收入1500元,不忙的时候还能在基地务工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女儿以后的学费、生活费都不用愁了。”正在管护芍药的六旬已脱贫群众徐永翠,说到现在的生活,像吃了蜜糖似的。
红色旅游带动发展 过上幸福“好日子”
“不仅本县,毗邻的广安邻水县、重庆垫江县也有不少游客来参观学习,接受红色传统教育……”笔者跟随者杨通乡人大主席梁小琴的步伐,从一条陡峭的绿荫小道来到距离乡政府一公里的大庙寨革命历史陈列馆。
陈列馆是杨通乡爱国教育基地面向社会的窗口,生动再现了大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这里建立四川省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在四川率先燃起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和革命先烈生前抛头颅、洒热血、追求革命理想的画面,传承和弘扬了大竹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
“历史陈列馆是在徐氏私立小学旧址上建立的,‘求真理’‘做真人’是徐氏小学永不褪色的鲜红烙印。”廖小琴详细介绍徐氏私立小学的历史。1936年下半年,徐代位在家乡杨通大庙寨创办了私立徐氏小学,并聘请抗大学生在校任教,与延安陕北公学派来的孟克难和中共重庆市委以及陶行知的“救国会”派来的贺方木等进步人士一起,把这里发展成了“小延安”。
“像昨天这样的党员活动日,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来红色教育基地上党课、宣誓的人络绎不绝。”梁小琴介绍道。占地30余亩的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2014年开工建设,2016年底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目前,已经接待参观学习的游客100多批次、1万多人。“以前逢场天都冷清的场镇,如今渐渐有了人气。”
“第二期拟对徐相应烈士故居等进行修复,并围绕纪念园打造农耕文化体验点,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条‘农旅文’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让全乡群众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杨通乡党委书记张江洪谈及今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