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坝镇党委、政府聚焦2018年全镇151户贫困户427名贫困群众脱贫、省定贫困村农华村退出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实现高质量脱贫这一核心,立足“产业造血”根本,培育特色产业,发挥辐射效应,促进创业就业,确保村集体经济和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做强特色产业“里子”,利益链接保障“三资”收益。通过引进业主和大户带动发展特色产业,集聚资源要素,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品牌。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等利益链接模式,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全镇共培育专业合作社16家,农业公司4个,特色产业1.3万余亩。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方式获得资本、资产和工资“三资”收益。一是提升白茶产业链,助农分享股份收益。在镇党委、政府的引领和白茶产业党支部的指导下,通过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党员+贫困户”模式,建立了“三免三保”创业机制,即:免费发放种苗、免费技术指导、免费加工白茶,从而保证产业收益、年底分红、务工增收。截至目前,全镇共发展白茶合作社5个、白茶深加工厂3个、白茶品牌3个。白茶产业专业化、规范化生产管理已初具规模,逐渐形成了从采摘、烘摊、炒制到加工、包装、销售的特色产业链。全镇共种植白茶7500亩,遍布白坝、赵家、农华、新生4个村。2018年,全镇白茶产量达1.5万公斤,产值达6500万元,年销售收入达5500万元,年实现利税1000万元。2018年3月,成功举办第二届“喊山开茶文化节”活动,巴蜀玉叶牌白茶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同时,镇党委、政府引导贫困群众与各白茶公司、合作社、大户构建惠及多方的利益链接机制,帮助贫困户实现入股分红6.9万元,解决务工2966人次,为周边农民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实现务工收入达253万元,其中贫困户务工收入147.2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二是打造18里吊瓜长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16年3月,该镇从陕西引进吊瓜产业,依托大竹县光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资金+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项目”,重点在农华村、五星村、新生村、中元村规划建设1850亩的18里吊瓜长廊,并将吊瓜产业规划建设成农建综合示范区产业项目之一。第一年每亩投资2200元至2500元,亩产量可达50至75公斤,亩产值预计1400元至2100元;第二年每亩投资仅需700元,亩产量可达125至175公斤,亩产值预计3500元至4900元;最高亩产量可达200余公斤,亩产值可达5600元。2017年至今,吊瓜产业为周边群众及贫困户提供4000余个务工岗位,村民仅务工收入就达120余万元。同时,带动当地150户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5年按入股资金的2倍返还给贫困户,每年按照总返还金额的20%分红给贫困户,今年预计分红资金达10余万元,有效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生态农业产业。该镇发展特色产业不搞“一刀切”,要求各村依托自然资源条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迄今,全镇发展白茶7500亩、吊瓜1850亩、香椿1360亩、青花椒870亩、红心蜜柚230亩、百香果500亩、花生500亩、小龙虾200亩、清脆李200亩、银杏400亩,以及红豆杉150亩、猕猴桃100亩、大樱桃50亩等。如今,全镇形成了“一枝独秀、百花齐放”产业发展态势,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四是借力产业发展契机,抢抓村集体经济。牢固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理念,坚持把带领群众致富奔康与强化集体筋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变废为宝”“借鸡生蛋”“保姆服务”三驾马车,拉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将废弃的村小学出租给村民养殖大户用于发展养殖业,将镇域河道分段出租,用于生态养殖将闲置的原村办公室入股到大竹县厚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而实现盘活资产存量,闲置集体资产变废为宝,带动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7360元;通过引进白茶、吊瓜等产业,搭建产业平台,利用村集体资产,提供服务等“借鸡生蛋”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5.42万元。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发人力资源,“保姆服务”增收,顺应合作社、农业公司发展需求,带领村“两委”与各业主会商洽谈,协调解决业主“用工难”问题,协助企业与周边农户签订各项协议、调解各种纠纷。
铺好创业就业“路子”,增强持续稳定增收后劲。一是易地搬迁破解就业难题。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原则,把易地扶贫搬迁与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相结合,采取鼓励适度集中安置、因地制宜分散安置、控制投亲靠友安置和购买住房等多种安置方式,确保计划退出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全镇投资约2851万元,对199户55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其中,集中安置154户419人,分散安置45户135人。2017年启动中元大坟坝、柑子园,大河后坝一,大河后坝二,农华大沙坪、土地梁子,五星书房坪集中安置点7个,目前“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已基本建成,贫困户可实现拎包入住。通过实施易地搬迁“点”业融合,安置点靠近吊瓜产业,依托大竹县光胜种植专业合作社,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务农65人,就近就地就业62人,引导有就业能力外出务工123人。享受低保、教育解困、医疗救助、特困供养等政策扶持294人。二是搭建就业平台“送岗到家”。完善职业培训、自主创业、转移就业、企业吸纳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五个名单”,通过送技术、送岗位、送信息到村到户活动,让贫困群众“放下锄头、穿上制服”,最大限度调动企业、专合组织、种植大户等积极性,提升群众技能水平,持续推动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培育种茶大户17户,吸纳基地周边2100名群众增收752元。三是实施创业就业政策鼓励。为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确保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制定出台《团坝镇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的实施办法》,对提供务工岗位、吸纳贫困户就业的专合组织(农业公司)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和政策倾斜,对贫困户主动就业、勤劳致富的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为贫困户就业增收提供良好平台。目前,共为专合组织奖补资金4万元,奖励贫困户5.2万元。
提升乡村振兴“核子”,党建引领促进全域发展。树立党群相连、党建促发展理念,切实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一是率先成立白茶产业党委助力脱贫攻坚。通过党支部积极领办、创办、支持发展白茶龙头企业、吊瓜专业合作社等,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发展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增收的核心作用,确保党建工作凝心聚力、把关导向、抓实治理,助推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坚持党员带头发展、群众跟随发展。坚持“一乡一产一强项”“一村一品一风景”,充分挖掘特色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资源禀赋,大力开发团坝二三产业增收空间。三是有效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运用党支部标准工作法,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水平和治理能力。四是绘制三镇建设蓝图。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优势,紧紧围绕“建成巴蜀白茶重镇、绿色生态名镇、休闲旅游小镇”镇域建设发展定位和“建设宜居宜游山水田园团坝”奋斗目标,全镇干群上下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筑坝兴业、共建和谐。巴蜀白茶重镇:以白茶为龙头产业,引进四川竹海玉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巴蜀玉叶白茶”,大竹白茶已成为我县继醪糟、糯米、苎麻、香椿四大特色农产品之后的又一张亮丽名片,团坝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茶重镇。绿色生态名镇:规划以赵家村、白坝村辖区内的山上和大河沟水域为主要场地,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路畅村美、宜居宜游的山水田园绿色生态名镇。休闲旅游小镇:在白坝村建设云峰滑翔基地,提供乘坐滑翔伞俯瞰群山风景、攀岩健身运动、玻璃栈道游览观光等服务项目。在中元村规划建设响龙潭漂流基地,发展漂流户外运动,带动农家乐、水产养殖、索道等产业发展。在赵家、白坝山上建康养山庄和文化景观亭、实现“春季赏梨花、摘樱桃,夏季避暑纳凉吃西瓜喝白茶,秋品鸭梨、大枣、猕猴桃,冬看雪景逮野兔捉麂子”四季景观,以“千年楠木”为基点建楠木母本源等打造休闲旅游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