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种业先行。四川省大竹县有40年的水稻制种历史,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热同步,自然隔离条件好,是杂交水稻制种黄金区,且区位优势显著、通达格局尽显,可谓占尽“天时地利”。
资源禀赋虽优越,大竹县并没有“养尊处优”,而是坚持想办法、出实招推动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政策层面上,县委书记、县长定期调度考核、跟踪问效,出台稳定发展基地的“十条措施”等优惠政策,坚持把种业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财政投入长效且有力。
政策保障牵头,监管服务护航。大竹县是全国第一个实施国家种子检测区域分中心项目的基层县,建成的持证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近三年能检测种子样品2000多份,检测能力优秀。并且与四川省农科院、绵阳市农科院密切合作,培养了高素质种子管理队伍。同时,备案管理制、抽检制、部门联动制等制度落地见效,连续十年未出现重大质量事故。
得益于大竹县优秀的自然资源和服务环境,吸引了仲衍种业、四川绿丹、四川宜字头等优势企业入驻,其中“育繁推”企业4家,国家种业龙头企业一家。大竹县与优势企业签订合作备忘录,大力开展新品种试制、新组合测优、新品种示范,促进基地高质量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合作机制,培育了大竹县水稻制种的标志产品:宜香优2115,宜香优、川优系列等20个品种畅销全国及东南亚国家。
如今,大竹县拥有在全省名列前茅的生产基地规模,全县水稻制种面积达到3.1万亩,覆盖11个乡镇68个村。累计培育3个制种专合社、125个制种大户,带动基地2100户5000余人从事制种,通过订单生产、基地就业、土地流转等方式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链条,带动基地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水稻制种产业已成为大竹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面旗帜,支撑了3个贫困村、321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奔康。
“鉴定结果表明,大竹县种子质量认证田符合认证方案、田间管理规范,纯度检验结果明显高于国家质量标准。”近日,四川省首次种子质量认证试点示范现场观摩会在大竹县举行,专家组一行认为大竹县种子质量认证强化技术指导、注重全程监管、严控种子质量,为全省种子质量认证做好了样板、树好了标杆。
“‘十四五’期间,大竹县将以推进制种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全程机械化和信息化为重点,实现水稻制种全产业链发展。到2025年,力争制种面积达5万亩,年产种子1000万公斤,全程机械化率达80%以上。”县委副书记、县长何长华说到。(邱椿博 韩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