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 无障碍 | | 网站支持IPv6  
乌木镇:既增“颜值”又添“气质”
发布时间:2022-01-11 浏览次数: 来源:大竹观察APP 字体:[ 放大 缩小 ] [我要打印] [关闭本页]

近年来,乌木镇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一号工程”,动员广大干群,聚焦精细化管理和长效治理,动真碰硬、攻坚克难,纵深推进环境整治,让乌木镇既增“颜值”又添“气质”。

实施“一号工程”,提高站位,示范带头

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列为全镇提升群众满意度的“一号工程”,党委政府主导发力,层层分级落实,细化工作任务,层层传导责任压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亲自抓、包村(社区)干部协同抓、各村(社区)书记具体抓,形成了以上率下、凝聚合力的工作态势。在人力、物力、财力给予重点倾斜,一年来该项工作投入100余万元。

聚焦“五大难题”,精准施策,系统推进

在“治脏”上,按照各村(居)民小组至少有一名保洁员要求,通过公益性岗位聘请47名保洁员,强化保洁队伍建设;完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全年共清运1500余吨;逗硬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张贴“门前三包”公示牌700余张,签订责任书1000余份。在“治乱”上,实行保洁员分片包区,常态巡查整治区域内的乱贴乱堆乱放现象,累计清理“牛皮癣”小广告1800余处、破旧广告牌50余处、破旧横幅标语100余幅、乱堆乱放300余处;聘请原各村(社区)书记成立场管办,疏堵结合设置两处临时摊位,推动场镇经营管理规范化。在“治尘”上,强化源头和过程管控,严控工地尘源污染,督促整改建筑工地20余处、物料堆码40余处;加大运渣车不覆盖、漏洒等违规行为整治力度,整治垃圾渣土运输2000余车次;全面加强网格化巡查管控,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在“治水”上,严格落实河(库)长制,加强库区周边常态化保洁,严查河(库)周边(沿线)乱排乱放行为,全年巡河(库)达50余人次;改善提升污水收处能力,建成污水处理厂1个、污水处理站4个、雨污管网6.5公里。在“治噪”上,加强源头引导,做好企业宣传、引导工作,落实各类降噪措施,全年共整治施工噪声污染3次。

坚持“两端发力”,建章立制,标本兼治

强化宣传引导,推动共治共享。广泛宣传发动,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方位、多维度的宣传引导工作,通过发放宣传单、悬挂横幅标语、微信群、QQ群、LED显示屏等多种方式,提高群众对环境整治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群众养成参与环境治理、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营造全民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良好氛围。2021年以来,共悬挂标语40余条,开展宣传活动20余次,发放宣传单5000余张。严格目标管理,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建立正向激励、反向约束考核体系,制定出台乌木镇村(社区)城乡环境治理工作考核细则,明确各项整治任务、时间节点、考核标准。强化调度督查,确保责任落实。采取镇专项督查小组定期督查、不定期暗访和各村(社区)交叉检查结合的形式,切实加强监督指导,对行动迟缓、举措不力、效果不佳的村(社区)予以通报批评,确保工作落实落地。全年共印发督查通报8期,对发现问题的整改达到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管、项项有回音、条条有落实,从而推动实现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由“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由重点整治向常态化治理转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