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竹县公安局按照“阵地联建、队伍联育、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原则,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探索构建“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部门联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矛盾联调,“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证通办”政务联办的联动融合、多元共治模式,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大竹”,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让社会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群众“三感一度”持续提升。
一、坚持党建统领,强力推行“两所一中心”模式。一是组织推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政法委、公安局、司法局主导,石河镇党委牵头,召开“两所一中心”动员会、推进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成立“两所一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定期调度工作进度,通报工作进展,制定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二是党建同创。将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党员组织关系整体划转至辖区党委政府,成立联合党支部,建立联合支部活动阵地,从理论学习、主题活动、组织共建、品牌共筑、成效共享等方面,深入开展共建共创共融,以党建为引领,落地实施“纠纷联调”“平安联创”“服务联动”,实现党建、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共同提升。三是以民为本。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流程、亮承诺、亮目标“五亮”活动,自觉接受监督,以优良的作风、优质的服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换位思考,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对来访或办事群众,无论是否属于自身职责范围,必须热情接待。充分尊重群众合理诉求,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群众尽可能的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二、坚持依法治理,全面提升“三调融合”效能。一是创新机制。设立由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集中进驻的综合调解中心,出台《“两所一中心”联调机制建设实施意见》,健全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两所一中心”牵头协调、职能部门整体联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 “三调融合”模式,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跟踪督查评估,协调解决机制性问题。二是配强队伍。坚持效果导向,在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选拔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工作能力强的人员,遴聘12名调解经验丰富、法律功底扎实的人民调解员,进驻“综合调解中心”,常态化驻所办公,及时受理各类矛盾纠纷。同时,开展定期培训、轮训、交流等活动,确保调解员熟练掌握应知应会法律知识,提高调解能力。三是优化流程。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民间纠纷,由“综合调解中心”统一登记、受理、组织调解,让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调处、早解决。落实“ 公安”机制,拓展“三调融合”外延机制,在市场监管所、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海螺水泥厂等企事业单位建立“综合调解分中心”,借助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前置性化解矛盾纠纷。通过落实“三调融合”机制,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起,调解成功率100%,“民转刑”案件零发案。
三、坚持群防群治,助推推动“平安大竹”建设。一是力量联合,让平安队伍“强”起来。以共建共享共治理念引领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当好基层平安治理主力军,全面落实“一村一治保会”“一村一辅警”“一村一网格员”“一村一法律顾问”,深入实施城乡基层治理“231”工作机制,着力建设由党政干部、民(辅)警、司法干警、网格员、村(社)干部、退役军人、志愿者组成的义务性治安巡防队伍,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等“平安守护”行动,以小平安累积大平安,真正做到“守底线、防风险、不出事”,有效破解警力不足难题。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各类平安志愿者队伍17个,219人,基层平安建设触角进一步延伸。二是数据联接,让平安巡防“智”起来。坚持科技赋能与夯基垒台齐头并进,打造大数据良性循环生态模式,汇聚“天网”监控、“慧眼”监控、“雪亮工程”等数据资源,融合“图综”平台、交通卡口、“违停抓拍”“缉查布控”、娱乐场所“人脸抓拍”等智能系统,高标准打造出“社会治理联动指挥中心”。推进警力前置、服务前置,建成“欢喜坪警务室,商圈警务室、五峰山景区警务室,校园警务室”26个,成功构建广覆盖、精管控、勤服务的全方位立体化治安防控格局。三是重点联管,让平安守护“实”起来。建立特殊人员管理教育协作机制,共同商讨重大警情、重大矛盾纠纷等工作;对矫正期内被予以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强制隔离戒毒、行政拘留及立案侦查、执行刑事拘留的社区矫正对象等相关情况录入警综平台“一标三实”系统,重点对象实行“标签化”,司法所、派出所、综治中心可精准调用,实现无缝衔接、时时共享、智能联管联控目标。四是法治联宣,让平安氛围“浓”起来。建立法治宣传协作机制,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两所一中心”定期对举办法律课堂,利用法治流动宣传车、发放法治宣传册、推送法治短信等“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将“法律七进”“六进六边”“一标三实”等工作有机融合,全力推进法律宣传。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治保会定期研判分析辖区治安特点、发案规律,实时调整治安巡防路线和普法内容,做到法治宣传精准推送。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参与法治宣传队伍,切实形成法治联宣、平安联建浓厚氛围。
四、坚持民意引领,持续深化“一门通办”改革。一是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高标准建设“两所一中心”综合服务大厅,规范设置综合接待室,推动户政、交通、法律咨询、受立案等业务,全部进驻“两所一中心”综合服务大厅,为企业群众办事减环节、省时间、降成本,由“办事多处跑”变为“办事只进一扇门”。配套免费复印以及各项暖心便民服务举措,从着装、仪容、用语、举止、礼节等细节,全面规范窗口服务,设置党员先锋岗,在方便群众办理业务的同时,将政务服务的温度贯穿工作始终,着力打造“面对面、键对键、心连心”的综合服务体系。二是服务群众“不打烊”。实行“全日制”服务模式,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全天候接待办事群众。依托派出所24小时有警力值班的优势,将司法行政业务窗口前移,在派出所设置司法所业务接待点,承接司法所“8小时外”和周末节假日的司法所业务,派出所能当场办理的及时办理,不能办理的,予以登记后转交司法所工作人员办理,不让群众跑第二趟,真正做到服务群众“不打烊”。三是服务群众“零距离”。以“景区”“园区”“片区”“校园”警务室为依托,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窗口服务向基层延伸,对行动不便的群众,由警务室民警联系,直接上门办理,着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综合服务站”。设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点,邀请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进驻“两所一中心”开展座谈,监督工作,广泛地集纳社情民意,畅通表达渠道,真正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