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可防可控的城市治理格局,大竹县公安局紧紧围绕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强化社会源头治理,推进县域城市标准化建设,以警务融合重塑、智慧网络密织、矛盾源头化解、服务优化升级为目标,在深化违法犯罪打击、治安秩序防控和民生民意服务上下功夫,打造集“融合、智慧、平安、服务”于一体的四型警务,构筑起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
一、以体系重塑为抓手,打造“融合型”网格。一是构筑实战需求的警务体系。以落实指挥长机制为先手,探索建立情指行一体、多警联动、所队联动的工作模式,打造联合指挥、合成作战的一体化现代警务实战体系,全面提升风险隐患感知、治安动态分析、突发事件快速处置能力。二是构筑内外联勤的维稳体系。内部以“三找”活动为契机,学习沿海地区维稳先进经验,依托公安大数据、人脸识别系统、火车票购票平台等科技手段,推动“警格+网格”双网融合,实现资源共享、社区共治。外部以“ 公安”为抓手,与维稳办、信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教科局等单位情报共享,确保各类群体和重点人员100%列控到位。我县连续多年无重大群体性事件和“非访”。三是构筑警民联动的防控体系。探索建立民警与学校保安、网格员、志愿者、综治队员等一体联防的“1 N”模式,织密警民一体联动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
二、以科技赋能为支撑,打造“智慧型”网格。一是打造“智慧型”指挥网。县公安局响应县委建设规划,依托华为有限公司高新科技赋能,在县局建立华为大竹云计算数据中心,采取无线对讲、“天网”监控、“地网”定位等科技手段,建立指挥中心发令、巡逻防控组响应的“点对点”调度、“扁平化”指挥和“可视化”处置机制,成功处置精神病人扬言肇事肇祸事件2起、化解处置群体性事件苗头隐患30余起。二是打造“智慧型”巡逻网。以“天网”视频智能巡防为中心,以社区民警入社区为关键,以巡警重点地段巡逻为补充,进一步增加与村委(社区)、学校、企业联动防控点位,采取步巡与车巡、定点与流动、着装与便衣的“三结合”模式,打造高密度、多层次的巡逻防控网络。三是打造“智慧型”社区网。在治安复杂社区安装车辆识别、人脸识别系统,增加监控100余个,通过智慧小区系统和宾旅馆正脸识别系统自动采集,实时研判疑似人员和车辆。先后8次协助进行感知源测试。期间,成功预警重点人员14次,协助外地警方查找肇事肇祸精神病人5人次。
三、以除患保安为重点,打造“平安型”网格。一是抓紧风险防范源头。落实县级各部门信息共享、局属各所队排危查患、民警全员参与的安全隐患消除责任,严格落实涉及公安管理的安全责任,通过前期开展“七排查七清零”,排查重点单位、企业、行业场所等地安全隐患300余处,现场整改260余处,下发整改通知书40余处,现均已整改完毕。二是抓牢矛盾化解关键。立足我县辖区实际,充分发掘联动、联勤优势,联合县司法局,健全多元融合调处模式,形成了“预防为主、调解为先、促进和谐”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融合调解”工作格局,全县的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群众满意率和党委政府公信力明显提升,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数量、群体性事件发生数量明显下降,提高了调解、分析、预警等基础工作水平。自实施“四型警务”模式以来,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15起,其中分流到“两所联调”调解室320起,成功调处320起,预防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2起,先进经验多次被驻京办、省厅信访处采纳,取得了良好效果。三是抓实侦查打击主业。建立“以小案查大案、以一案带串案、以本地带外地”模式,整合警种优质力量,强化专业队伍,优化勤务模式,以打开路、打防结合,推进人像卡口、车辆卡口、高清探头等前端感知设备建设,全面提升侦查打击一体化实战效能。2021年以来,共立治安类行政案件840件,大竹治安秩序持续好转。
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造“服务型”网格。一是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窗口建设。根据公安户籍业务服务窗口点位,建设党员先锋岗补齐服务“缺口”,全面升级“微户政”平台,以“川渝迁移一站式办理”为抓手,实现7大类51种高频户政业务“一次办成”,真正实现民警减负、人民满意的最佳效果。二是深入开展“订单式”服务企业行动。结合持续推进“百万警进千万家”行动,深入辖区家企业开展“订单式”服务,有效化解涉企环境污染矛盾纠纷及存在风险点288个,企业及群众满意率达99.5%。在海螺水泥等重点工程配备警务联络员,随时搜集企业诉求、跟进指导安全保卫,营造起安商护商惠商的法治营商环境,以服务“高效率”实现发展“加速度”。三是全面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入贯彻落实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典型带动、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局全体警务人员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增强为民本领、切实解忧帮困,大竹公安开展了一系列为民爱民行动,真心实意帮助群众约5000余名,解决系列问题20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