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邻水暴发疫情,欧家镇顿时紧张起来。作为达州市大竹县的“南大门”,欧家镇党员干部和医护人员全员“披挂上阵”,全力冲锋。56岁的高硐村干部邓觉富还是一名乡村医生,是众多“守护者”“逆行者”的一员。
每天骑行50公里山路,期待着那一页页欣喜的“阴性”报告
为早发现、彻底阻断病毒传播链条,全员核酸检测是唯一科学的手段。高硐村地处华蓥山深处,山路崎岖,村民居住较为分散。那段时间,邓觉富每天都骑着一辆老旧的摩托车,穿梭在大山的各个角落,沿路为居家管控人员和行动不便人员上门核酸采样。
凌晨5点,天还没亮,伴随着一阵摩托车启动声,身着防护服的邓医生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他必须赶在上午10点半前完成70多人的核酸采集任务,并送至镇卫生院。到达第一个采集目标高硐村1组文相明家门前时,文相明都还没起床。完成采集后,他叮嘱了几句居家管控要求后,又迅速骑上了摩托车,赶往下一户。
上午9点50分,骑行30余公里的邓医生终于完成了一天的核酸采集任务。脱下防护服,浑身是汗,感受着这微凉的山风,沁人心脾,他终于喝到了当天第一口水。稍作休整,换上一件干净的上衣,他又踏上了10公里的下山路,将一箱样本送至镇卫生院。
回村的路上,他的摩托车又挂满了采样的医疗物资和群众的生活物资。
将邻村重担揽在肩上,践行着那一句句共产党人“铮铮”誓言
大堰村和高硐村相邻,也是一个高山村。大堰村的村医付光兴今年已经75岁了,肢体又有一定残疾,平日里大多都是坐诊,近期的上门核酸采集任务让他一筹莫展。镇党委政府、镇卫生院也在加紧会商,物色合适人选。
邓觉富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请缨:“我们这个地方地域广,道路复杂,要做到核酸采样‘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我是最合适的,我是共产党员,这关键时刻就该挺身在前。”
就这样,一身白衣,一辆摩托,穿梭在两个山村之间。他不仅要克服汗水、勒压、闷热等不适,还要准确核对信息,完成采样。这对于56岁的邓觉富来说,脑力、体力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他。
22年如一日坚守大山,回应着那一张张朴实的“幸福”笑脸
“邓医生最近太累了,每天天不亮就上门来采样了,我们喊他喝口水,他穿着防护服也不方便喝。”
“在静态管理期间,邓主任还特别关心我们的生活,每天下山回来都要顺便给我们带一些医药物资和生活物资,太辛苦。”
“平日里,邓医生人也特别好、工作也特别负责,除了给大家看病,还经常给生活困难的人免费看诊、送药。”
……
这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张张朴实的笑脸,都是群众对他的夸奖。
“随着年龄增大,我们都劝他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又当村干部,又当村医,干好一样就行了,不然太辛苦了。”邓觉富的家人担忧地说到。但邓觉富笑着说:“工作22年了,和群众都有感情了,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我的村民、我的患者,我离不开他们,他们也离不开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农村干部、一名乡村医生,为群众服好务,就是我的承诺,也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责任。”
邓觉富是这波疫情中,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医务人员的一个缩影。正是有他们扎根基层,冲锋陷阵,才有了一方百姓的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