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审计人员在开展耕地保护政策落实情况审计时发现,撂荒地复垦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底数不清。农业部门没有要求各乡镇开展撂荒地统计,没有对撂荒地进行动态台账管理,没有掌握撂荒地总体情况。二是审核不严。部门、乡镇、村社没有对撂荒地复垦主体的申请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存在修改流转合同时间、同一申请主体前后两年复垦图片一模一样等明显错误却通过审核的情况,甚至存在村社与申请主体联合伪造流转合同资料骗取财政补助行为。三是验收不实。农业部门在对撂荒地复垦进行现场核实时,仅仅对复垦面积标注一个经纬度坐标,甚至有的验收资料上连经纬度坐标都没有,验收面积与撂荒地实际整治面积严重不符。
对此,审计人员建议:一是建立台账,摸清底数。村社、乡镇、农业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依据撂荒地认定办法,分级建立撂荒地台账,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对复垦的撂荒地进行销号,对新增的撂荒地要纳入当年台账统计便于下一步复垦整治,整治一宗销号一宗,不留死角。二是严格审核,把好关口。农业部门、乡镇、村社要对撂荒地复垦主体提交的申请补贴资料进行严格审核。村委会要实地查看,对申请补贴主体复垦前、中、后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乡镇要结合土地流转备案台账审核合同的真实性,每一宗地都要现场查看核实。农业部门要对申请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三是仔细验收,逗硬奖惩。农业部门与乡镇、村社现场验收复垦面积时,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必要时可以邀请相关部门人员予以技术协助,比如自然资源部门使用比较成熟的arcgis或测亩易等技术。测量时,不仅要对复垦地块进行坐标定位,还要实地踏勘勾画出复垦地块平面图,建立撂荒地复垦电子图斑数据库,让复垦地块有位置、有图像,有据可查。各级党委政府要依据台账掌握本地区撂荒地总体情况,制定复垦目标任务和奖惩制度,复垦任务完成好的予以奖励,对工作不落实、审核把关不严、故意伪造资料弄虚作假等行为,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