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竹县竹阳街道办事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共同团结奋斗 f 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按照“三三制”工作思路,推动街道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强组织、建制度、创体系”三方并重,构建民族工作新格局街道办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将民族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在辖区内形成了党工委统一领导、办事处全面负责、分管领导指导协调、各村(社区)配合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是着力强化组织保障。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持将民族工作纳入街道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和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专题会议,定期分析研判、安排部署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强化责任分工,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专班,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开展民族事务相关工作,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建立街道办与村(社区)“民族政策共学、信息沟通共享、教育引导共抓、服务管理共担、矛盾纠纷共处”五项工作对接联系机制,细化并完善“民族政策公开制度、民族纠纷排查、民族矛盾纠纷调处”三项涉民族风险调处制度,每季度组织街道办便民服务中心、综治办、民政办、村(社区)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并根据所需协调解决的相关事项邀请县级相关部门派员参加,有效推动涉民族相关事项积极稳妥解决。
三是探索创新考核体系。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街道及社区干部职工年度工作考核,并探索专项赋分考核体系,强力推动干部职工争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施者。
二“强宣传、建阵地、重活动”三项发力,丰富创建工作形式街道办为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以街道办为核心,同时将村(社区)作为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载体,与少数民族群众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以村为细胞,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强化民族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各类资源,通过会议组织原文学习、悬挂标语标牌、制作宣传展板、设置宣传栏、打造民族文化主题广场、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形式,将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深入人心。年内,召开涉民族政策学习会议20余次,开展5次民族知识专题讲座,3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会,开办宣传展板专栏,向辖区居民发放民族政策宣传资料7000余份。
二是强化创建阵地建设。以竹阳街道办事处为中心,依托荷花池(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竹海社区、南城社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主题文化广场和少数民族服务阵地,形成“1 3”三足鼎立态势,在辖区内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
三是强化活动开展形式。利用各民族传统节日,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吸引各族群众踊跃参与社区活动,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比如,在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庆祝活动中,有意识性地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其中。在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汉族与少数民族群众代表共同参与的各类活动10余次。引导成立民族广场舞队、太极拳健身队、民族服饰表演队等特色团队,把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政策融入到具体活动之中,达到寓教于乐目的,让各族群众喜闻乐见,心更近情更浓。
三“惠民生、保平安、促发展”三面合围,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街道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平安为底线,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辖区内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是化解矛盾保平安。街道办坚持将化解矛盾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抓细抓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通过微信、QQ工作群派发疫情防控指南,广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组织各村(社区)深入少数民族群众经营的拉面馆、烧烤档等店铺开展排查,并为防疫物资紧缺的少数民族家庭送上防护口罩2000余个,有效消除了少数民族群众恐慌心理,织密了疫情“防控网”。年内,先后召开5次专题会议,协调解决了蓝润集团与清真寺房产置换事宜,有效化解了回族事务管委会与蓝润集团的矛盾纠纷。
二是扶贫济困惠民生。街道办始终坚持“群众无小事”工作理念,尽最大努力为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好居住环境、困难救助等民计民生问题。先后向省、市、县争取各类资金100余万元,对辖区内“回民一条街”、“清真寺”进行了排危治理,很大程度美化了辖区群众的生活环境。每年通过节日慰问、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帮扶少数民族困难群众25户,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困难。
三是勠力同心促发展。街道办坚持注重以发展的眼光,为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驾护航,在街道及各村(社区)便民服务大厅设立涉少数民族事项服务窗口,为他们在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矛盾纠纷调解等方面提供服务,及时了解各族群众意愿、呼声和诉求,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有针对性地根据少数民族家庭情况,协调参加不同就业培训,协助做好经商、就业等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家庭收入水平。近年来,先后提供涉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政策咨询120余次,到各村(社区)开展培训活动8次,为少数民族群众调解纠纷12次,先后有意识地安排200余人(次)少数民族群众参加各级就业培训,到县域企业学习管理经验,推动自身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