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竹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立足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为全县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建立组织抓保障,强推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建设高标准农田、稳定和提升粮食产能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一是成立了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大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完善队伍建设。统筹协调财政、自然资源、水务等相关部门,凝聚力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强化项目建设督导。县委督查室和驻局纪检组不定期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开展专题督导,监督管理组每周到项目区不少于三次,重点督查责任落实情况、项目资金到位情况、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等。
二、结合实际抓规划,强统领。根据大竹地形地貌特征,统筹考虑农业产业发展、老百姓需求等因素,引领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精”设计。坚持尊重科学、尊重科技、尊重规范,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二是群众参与。从项目选址、建议书编制到规划设计,深入群众,倾听群众意见,使项目规划设计成果更能满足群众需求。三是内容“实”。细致安排各项工程,合理布局,确保规划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全力以赴抓质量,强实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一是要统一建设标准。对照国家、省厅提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和标准,因地制宜确定田型调整、田间生产路、节水灌溉等建设标准,实现高标准农田能排能灌、能水能旱、“宜机化”作业,使良田、良法、良机完美融合。二是统一技术要求。坚持把讲学习、提技能、强本领放在做好项目的前面,努力建立一支能力过硬、精干高效的农田建设干部队伍。三是统一把控质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施现场监理,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单元工程都进行质量评定,出具质量评定报告,确保项目工程建设质量。
四、机制创新抓长效,强管理。树立建管并重理念,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原则,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一是实行派驻制度。对已经落实和在建的高标准农田,实行技术总负责、工作组现场指导和效能督查,明确建设工期,并将项目建设情况进行通报,确保每一个重点项目在每一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二是把关建设内容。对上级批复的项目计划,按图施工,加强管理,合同内工程原则不得变更调整,确需变更调整的,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四川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达州市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等规定。变更调整审批程序按照项目村委会提出申请,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签署意见,报县农业农村局审核,县农业农村局报市农业农村局批准。三是统一运行管护。项目竣工验收后,按规定办理资产交付手续。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管护经费和管护措施,保证工程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正常运行。按照其工程类别,登记造册、建立档案之后,将其使用权、管护责任一次性整体移交给使用者,并签订移交协议。确保项目建成的资产使用好,管护好,发挥其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