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民政局始终坚持以“暖心”为主线,探索创新“133”党建工作法,着力实施“机关 基层”“岗位 奉献”“服务 创新”“民政党员 ”策略,倾力推动清廉、阳光、大爱、文化、悉心“五个民政”建设,全力构建“1 5”党建模式,不断拓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路径,提升百万竹乡人民幸福指数。
品牌名称
暖心民政
品牌内涵
“暖心”是民政工作的底色,“爱民”是民政工作的初衷,“为民”是民政党员的宗旨。将新时代对民政工作者的新定位和新要求融入“暖心民政”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聚焦乡村振兴,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用心用情用力,多做好事实事,努力打造一支讲政治、爱奉献、业务精、争先锋的党员干部队伍。
工作成效
突出一个引领,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坚持把政治引领放在党员教育管理的首位,讲党员愿意听的,学党员愿意学的,做党员愿意做的,把党员整体素质打造成为驱动民政爱民、为民、暖心的最大功率“引擎”,推动爱民初衷入脑入心。
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中,始终坚持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坚持每周一次理论学习、每月一次中心组学习、季度一次专题研学、年度一次述职论学。着重开展“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三场专题讨论,引导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树牢民政爱民初心。
充分利用烈士陵园、县档案馆、杨通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坚持每年清明节、七一建党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干部职工瞻仰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观看革命影片、聆听革命故事等形式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洗刷思想,净化心灵,激发为民服务的工作热情。结合民政“走基层”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干部职工走访困难家庭,了解群众疾苦,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在为民服务上做到贴近群众生产、贴近群众生活、贴近群众情感,每1名干部职工每年至少走访20户低保边缘家庭,联系帮扶5户困难家庭、2名困境儿童,“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深入人心。
顺应三个期盼,补足工作短板缺陷
坚持以民意为根据,以民心为根基,以民生为根本,定期开展民政政策下乡、调研下乡、信访下乡、核查下乡、解难下乡“五下乡”活动,从困难群众的柴米油盐中找问题,从民政对象的衣食住行中查短板。依托未保APP、智慧校园平台搜集百姓需求,形成云端“点单本”。
积极顺应群众对养老、儿童、救助三个方面的期盼,将养老、儿童、救助领域的共性问题转化为政策宣讲、教育培训、文化活动、科技科普、健康体育、志愿服务等6个具体内容,落实到各个党支部,促使机关党建活动沉下基层、落到工作一线。
针对老人、儿童、残障人的特殊需求,开展走访慰问、助学圆梦、夏季送凉、寒冬送暖等专项救助活动,使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着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救助审批时间长、养老服务质量不高、未成年人保护缺位问题。局机关党员分组深入到民政对象家中,与他们同坐一根板凳,话家常、听意见。将低保、特困供养、500元以下临时救助审批权限全部下放乡镇,减少审批流程评议环节、审批时限由30天缩短为15天。将全县31所农村敬老院收归县民政局直管,新建、改(扩)建敬老院5个,适老化改造床位630张,护理能力提升床位370张。以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救助困境儿童廖悠悠、家暴儿童明霞姐弟为契机,建立困境儿童快速救助保护机制,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参与“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推动困难群众救助领域进一步扩大、受益人群更加广泛,社会环境越发温暖。
着力三问调研,助推民政事业发展
局党组和机关党委不断刷新“暖心”内涵,创新实施“机关 基层”“岗位 奉献”“服务 创新”的“党建 ”策略,深入推进清廉、阳光、大爱、文化、悉心5个民政建设,不断拓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路径,提升民政对象和民政党员的幸福指数。
以“民政为民、民政问民、民政闻名”为导向,组织机关党员开展“农户问情、社区问需、乡镇问计”三问专题调研活动,将调研成果纳入县上决策参考,修订完善了《民政十条》。设立民政工作“孺子牛奖”,配足83名低保协理员、31名童伴妈妈,配备443名低保信息员、儿童主任324名,开发养老儿童公益性岗位347个,县本级每年匹配民政专项经费超过2000万元,建立完善民政事业改革转型长效机制。
深入开展“未保创建我行动、服务老人我领先、扶优扶贫我给力、助残助孤我作为、解困解难我奉献”等“我是党员我率先”五大示范行动,催生了未保工作“四全八有六优”品牌、养老服务“三个三”特色、社会组织“四支联动”助推乡村振兴亮点。实施党建助力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紧扣公办养老机构难题,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用活资源上发力,深化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微改革”,推动“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转变,保障特困供养人员6万余人次,低保救助困难老人17.3万余人次,养老服务工作被评为达州市“群众满意的十佳改革创新实事”、大竹县中心敬老院被评为全县养老服务先进单位,“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成效受《朝闻天下》《第一时间》《今日环球》等多栏目关注。
引领党员干部倾力破解民政工作“加法、减法、微分”三大难题,当好民政为民的“孺子牛”。主动顺应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稳步提升城乡低保标准,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残人员纳入救助范围,做好落实政策、保障民生“加法”。坚持办事零梗阻、工作零违规、操作零暗箱、服务零收费“四个零”,做好简化程序、优化政务的“减法”,人大、政协评议民政工作满意度均为100%。逐项微分细化解难和服务措施,做好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微分”。民政入户十问,把民政对象心中的一个个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民政干部十查,“望闻问切”直击“病灶”,查出一身冷汗,查得满腔热血;民政惠民十事,让党的阳光360度普照,让政府的温暖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