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
在大竹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大竹县财政局局长 刘云跃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2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3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注重提升收入质量,保持适度支出强度,认真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等工作,较好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切实服务保障好了全县高质量发展大局。
(一)一般公共预算
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完成244406万元,同比增长23%。其中:税收收入82296万元,同比增长23.3%;非税收入162110万元,同比增长22.9%。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4406万元、一般转移支付〔2〕394149万元、专项转移支付〔3〕42709万元、税收返还性收入9082万元,新增一般债券〔4〕11400万元、再融资债券〔5〕69730万元,上年结转收入91248万元,调入资金〔6〕34500万元,全年总收入897224万元。减去再融资债券69730万元,减去上解支出〔7〕34064万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8〕29733万元,可用财力〔9〕为763697万元。当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683331万元,同比增长13.9%,结转下年支出80366万元。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年初安排预备费〔11〕10000万元,主要用于突发事件处置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并已列入相关支出科目决算数。
重点支出执行方面:2023年,县级部门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压减一般性支出〔12〕,集中财力办大事要事。其中重点支出:(1)教育支出134898万元,同比增长7.8%。(2)农林水支出132653万元,同比增长12.6%。(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3345万元,同比增长7.5%。(4)卫生健康支出58573万元,同比增长18.4%。(5)住房保障支出26232万元,同比增长10.3%。
(二)政府性基金
县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214739万元,同比增长8.1%。上级补助收入10367万元、新增专项债券131100万元、再融资债券2800万元,上年结转结余47669万元,全年政府性基金收入为406675万元。减去再融资债券2800万元,减去调出资金33300万元,可用财力为370575万元。政府性基金当年支出304842万元,较上年下降3.5%,专项债务还本支出21700万元,结转下年支出44033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县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251万元。上级补助76万元,上年结余325万元,减去调出资金1200万元,可用财力为452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75万元,结转下年支出177万元。
综上,全县“三本预算”可用财力1134724万元,安排支出1010148万元,结转下年支出124576万元。
(四)存量资金使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13〕工作的通知》《财政部关于推进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做好“六稳”“六保”〔14〕,2023年安排使用存量资金69915万元。其中:安排消化暂付款〔15〕5000万元,用于“三保”〔16〕等支出64915万元。2023年底,清理收回存量资金36084万元,结转下年使用。
(五)地方政府债务
经省政府批准,财政厅核定我县2023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007220万元,其中:一般债务396834万元,专项债务610386万元。2023年新增债务215030万元(含再融资债券72530万元),化解债务94230万元,2023年末债务余额为983326万元,距省财政厅批准我县2023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尚有一定空间,债务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2023年,新增一般债券11400万元,主要用于:大竹县教育园区(高中部)建设项目7881万元、大竹县中华镇至月华镇幸福美丽乡村路建设项目(中华镇至杨家镇段)1083万元等。
2023年,新增专项债券131100万元,主要用于:新建西安至重庆高速铁路安康至重庆段(达州段)项目37500万元、大竹县引水入竹工程项目24000万元、新建铁路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铁路(达州段)项目14000万元等。
(六)预算绩效管理
着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
绩效目标前置:预算编制和绩效目标编制同时启动,绩效目标编制覆盖率达到100%。
事前绩效评估:各单位根据项目实际填写事前绩效评估报告(≥100万的项目),财政部门选择6个新增重大项目进行事前绩效评估,涉及资金3000万元。
事中绩效监控:各预算单位对本单位预算资金进行自我绩效监控,财政部门将中期监控纳入预算一体化系统,监控覆盖率达100%,并选取10个部门、14个项目开展重点监控,涉及资金8000万元。
事后绩效评价:财政部门根据“资金量大、代表性强、社会关注高”的原则,选取15个重点项目(政策)进行重点绩效评价,涉及资金21000万元。
二、2023年县人大预算决议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一)聚焦中心工作,加快扩充“财政实力”
加强财税互通,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培植壮大财源,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综合运用招商引资、以奖代补等方式,巩固优势财源,培植新兴财源,挖掘潜在财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去年增加4.6亿元,同比增长23%。强化税源管控,加强对重要领域、重点税种的分析研判,精准摸排小微企业、流动企业等分散税源,提高税费征管力度,确保应收尽收。税收收入增加1.6亿元,同比增长23.3%。严格非税征管,深入推进非税收入电子化缴款和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提高收缴效率,促进非税收入及时、规范入库。非税收入增加3亿元,同比增长22.9%。
优化支出结构,重要领域保障有力。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建立健全绩效目标管理、预算绩效评估、预算绩效评价等制度机制,对低效无效资金一律削减或取消,对沉淀资金〔17〕一律按规定收回并统筹安排到重要领域。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8.3亿元,同比增长13.9%。坚持系统观念和“三保一优一防”〔18〕总体要求,加快直达资金〔19〕拨付力度,兜牢“三保”底线。“三保”支出41.1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0.1%,有力保障全县职工工资、政府机构运转和民生打卡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保持适度支出强度,交通运输、城乡社区、公共安全等重要领域支出分别增长212%、95%、31%,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定社会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争资立项,向上争取成效显著。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万达开川渝统筹示范区等重大机遇,凝聚争取共识,加大统筹督促,积极汇报争取,筹资额度实现新突破。2023年,共争取上级资金64.3亿元(含国债),超年度奋斗目标5个百分点,在全市前三季度筹资工作情况通报中,居第二顺位。其中:转移支付〔20〕资金50亿元,超年度奋斗目标6个百分点(争取万亿国债资金3.7亿元,位于全市第三;新增均衡性财力补助1.3亿元,增幅排名全市四个百万人口大县第一);债券资金14.3亿元,超过市下达任务19个百分点。
(二)紧跟发展趋势,极大提振“经济信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稳住“基本盘”。着力恢复和扩大消费,打出促消费、稳增长政策“组合拳”,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和消费领域,配合发放消费券856万元,有效刺激市场活力。不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深入开展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转型,坚持推广和应用省政府采购一体化平台,实现政府采购预算、执行、交易、支付全流程电子化。2023年,政府采购合同备案273个,采购金额3.9亿元。其中: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项目260个,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金额3.8亿元,占比达97.4%。在市级2022年度政府采购集中采购机构考核中,荣获唯一优秀等次。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巩固“提升面”。全面落实减税降费〔21〕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9亿元,有效为企业纾困解难。统筹做好“外引内培”,安排民营经济奖补资金1.7亿元,持续提升企业活力。坚持“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安排4289万元支持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促进电子信息、轻纺鞋服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加力构建“5 6”现代服务业体系〔22〕,安排资金1274万元,助力服务业提档升级。连续两年承担四川省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任务,每年安排资金1400万元,用于降低民营经济体交易、要素、人力、物流等成本,助力民营经济“轻装上阵”、快速发展。
坚持项目引领发展,强化“增长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9.8亿元,支持G318大竹县城过境段改建工程(绕城快速通道北连接线)、S507庙坝至妈妈段等6个新建项目和大垫高速、G210大竹县石河(达川界)至月华段改造工程(达竹快速通道)等7个在建项目建设。围绕“7 5”重大部署〔23〕和数字赋能、科技创新等领域,包装并通过专家评审,目前进入专项债项目发行备选库58个,发行专项债券13.1亿元。其中:西渝高铁配套设施项目被确定为省、市重点项目,站前广场项目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省财政厅相关审核,成功进入项目储备库。
引导金融支持实体,拓宽“动力源”。深入落实财金互动〔24〕政策,申报支持降低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成本等财金互动奖补资金431万元。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审核批准创业担保贷款360万元。用好国有资本,完成鑫源(兴竹)公司AA信用评级,增加聚财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1500万元,2023年末在担保余额〔25〕达1.5亿元,同比增长148%。积极创先争优,成功跻身全省2023年三个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26〕发展示范区,获得奖补资金3000万元;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位居全省89个GDP200亿元以上的县(市、区)第三、达州市第一,获得奖励资金500万元。
(三)紧扣群众关切,奋力推动“民生提档”
统筹城乡“重民生”。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统筹人民需要和财力可能,坚决做好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实现民生支出48.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民生福祉快速增进。扎实推进民生事业补短板、提质效,农林水和交通运输两项支出达16.9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4.7%,幸福美丽乡村路、河库连通等民生工程加快实施,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精心呵护“小民生”。贯彻就业优先战略,公益性岗位支出1600万元,创业就业支出5138万元,就业形势加快稳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缓缴企业社保1274万元,兑现养老保险2.9亿元,社保覆盖面稳步扩大。兜牢民生底线,兑付社会救助资金6579万元、优抚资金1.9亿元、城乡低保资金2.4亿元,有效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巩固拓展安全住房建设成果,投入C、D级危旧房改造资金146万元、老旧小区改造资金1.6亿元、厕所革命资金3017万元,群众住居条件持续改善。坚守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 “非粮化”,投入资金1070万元恢复耕地6914亩,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亿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896万元,有力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
稳步改善“大民生”。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共投入财政衔接资金及涉农整合资金3.6亿元,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公路建设支出1.5亿元,路网体系更加便捷通畅。一体化推进教科文卫事业,教育支出13.5亿元,科学技术支出7654万元,文化旅游和体育支出7976万元,卫生健康支出5.9亿元,有力提升重要民生领域保障水平。加强社会治理,投入资金7050万元,支持平安大竹、法治大竹、文明大竹等建设,社会大局更加和谐。促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支持建成城区货车停车场1个,车位300余个,破解城区一直无货车集中停车点的难题。
应急避险“保民生”。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三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70%以上,并支持开展小龙虾、柑橘柚子、大豆等特色农产品保险,共补贴保费5352万元,理赔总额达4187万元,农民种养收益得到保障。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9072万元,粮油物资储备支出4659万元,有力提高县乡村应急救援能力。夯实公共安全基础,公共安全总支出2.2亿元,有效保障公检法司等工作需要。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雪亮工程建设支出1563万元,治安防控能力显著加强。做好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安排专项资金1.5亿元,用于防洪度汛、危化品、食药品等领域,安全防线更加牢固。
(四)紧盯风险隐患,严格实施“化债除险”
严格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将债务还本付息资金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通过纳入年初预算的方式偿还债务本息5.3亿元,通过再融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7.3亿元,完成率100%,债务率为111%。遏制新增隐性债务〔27〕,按照化存量、遏增量、控变量、提质量的思路,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5亿元,完成率100%。2023年,全县政府性债务偿还始终保持“零违约”,隐性债务规模持续缩减,政府债务率和综合债务率均保持在全市较好水平。
严格资金管理,提升资金效益。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一般性支出持续得到压减。强化资金统筹调度,动态监控库款信息,库款保障水平〔28〕始终保持在0.3倍以上的合理区间。把牢投资评审关,预算评审项目325个,审减金额1.5亿元,审减率3.5%;决算评审项目94个,审减金额451万元,审减率3.2%。规范政府采购活动,完成采购项目222个,金额3.5亿元,节约财政资金2887万元,节资率8.3%。推进全过程绩效管理,在部门自评覆盖率100%的基础上,选取10个部门、15个项目、3个政策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涉及资金达2.1亿元。
严格财政监督,维护财经秩序。围绕重大决策部署、财经纪律执行、财务会计管理三大要点,开展财会监督11次。聚焦2023年以来九大领域,开展减税降费、基层“三保”等检查16项,全年检(核)查单位286个。规范农村集体“三资”〔29〕管理,村级财务培训31个乡镇1050余人,村级财务检查60个村,“三资”提级监督20个乡镇23个行政村。提高依法理财水平,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等,认真办理人大建议32件、政协提案6件,面商率、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
三、2023年重点支出政策落实情况
加力发展教育事业,优质均衡教育资源。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安排教育经费13.5亿元,同比增长7.8%,投入总量和生均经费逐年提高。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30〕政策,免作业本费288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825万元,拨付膳食补助5186万元。实施“精准资助法”,减免学前保教费488万元、中职学费1176万元、高中学费539万元,补助困难学生生活费1742万元、中职助学金190万元、高中助学金1569万元。助推教育优质发展,投入资金2.6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更多学校实现绿化、亮化和美化。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蓄积创新发展活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投入科技经费1200万元,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国家和省市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发展,统筹揉入资金130万元,保障科技体制改革任务落实。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安排资金560万元,实施21项技术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安排资金510万元,巩固拓展高新技术企业14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95家,带动更多企业专注细分市场,走好“专精特新”之路。
加快文旅融合步伐,擦亮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安排资金1349万元,保障体育馆、群众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免费开放。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安排资金798万元,支持举办竹乡欢歌大型演唱会、迎新春健身跑等活动。抓好“节会促品牌”活动,安排资金150万元,支持举办“喊山开茶”文化旅游节,大力宣传和推介“大竹白茶”,活动盛况受到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关注,“大竹白茶”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加大环卫资金投入力度,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费及专项资金等列入财政预算安排,投入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流域生态修复及治理资金2.2亿元,发放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资金1392万元,安排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资金736万元,安排城乡垃圾处理、垃圾清运及清扫保洁等资金8470万元,绿色发展的生态基础更加稳固。
加速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投入资金15.3亿元,成功创建2023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积极参与四川省“三项试点”〔31〕项目争创,投资资金9200万元,用于特色产业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被确定为2022-2024年全省三个田园综合体试点县之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放农机购置补贴394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5958万元、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奖补3000万元。支持构建“5 5 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32〕,安排资金3.8亿元,用于巩固提升县域29个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园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1.6%。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重点支出政策的财政投入统计,部分项目存在归类口径交叉。
各位代表,2023年财政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县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监督指导、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各级各部门和全县人民通力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财政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财政“紧平衡”态势凸显,收支平衡难度增大;收入基数过大,增长日渐乏力;收入质量不高,财源税源紧缺等问题。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四、2024年财政预算草案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大竹重塑大县荣光、建设美好竹乡的开局起势之年,做好经济财政工作意义重大。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面对新使命、新任务,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好中省市和县委各项决策部署,全力做好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防风险等工作。
(一)2024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和县第十四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精神,以重塑大县荣光、建设美好竹乡为总目标,坚持“工业强县、农业出彩、三产聚能、民生提质”思路,实施“主城引领、两区联动、城乡融合、全域振兴”战略,集中力量抓好“五件关键大事”〔33〕,向新而行、向高而攀,加快构筑新优势、奋力铸就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竹。具体到财政工作:就是要坚持过“紧日子”不动摇,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切实做好抓收入、优支出、防风险等工作,为冲刺全国百强县,重塑“全国争先进、全省当标杆、全市扛旗帜”的大县荣光,建设“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好竹乡提供坚强的财政保障。
2024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遵循以下原则:全面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结合县本级预算管理实际,按照“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的原则,加大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提高年度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促进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一是保重点。要结合实际确定年度预算安排,对需跨年实施的,要统筹做好资金安排计划,分年安排预算。二是强统筹。要坚持量入为出,加大非财政拨款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强化结转结余资金与当年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加大资产和资金统筹。三是优支出。各部门要对各项支出认真梳理,区分轻重缓急,按照支出序列做好保障。四是明责任。要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横向部门、纵深内部的职责链条,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五是讲绩效。要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六是利长远。要紧紧围绕中省市政策动向和我县“五件关键大事”,谋划包装一批夯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优质项目,助力县域经济实现量质同升。
(二)2024年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1.一般公共预算
2024年,根据收入预算编制原则,综合考虑宏观经济运行、政策因素,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8800万元,同比增长10%,其中:税收收入101000万元。加上提前下达的上级转移支付收入302265万元,调入资金40000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0000万元,上年结转收入80366万元,预计筹集711431万元供安排使用。其中:拟安排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88931万元,增长15.3%;拟安排上解支出22500万元。
本次按规定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后,县本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为21659万元。重点支出安排:教育支出129929万元,增长9.7%。农林水支出119070万元,增长12.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4128万元,增长8.5%。卫生健康支出48964万元,增长13.7%。科学技术支出7602万元,增长11.3%。住房保障支出40770万元,增长44.6%。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03000万元,加上未使用的结转资金44033万元后,预计筹集347033万元供安排使用。其中:拟安排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03135万元,拟安排偿还专项债务4898万元,拟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39000万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县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800万元,加上上年结转收入177万元,预计筹集1977万元供安排使用。其中:拟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977万元,拟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1000万元。
4.地方政府债务
经省政府批准,财政厅核定我县2024年提前批地方政府债务限额88800万元。其中:一般债务10100万元,专项债务78700万元。计划争取专项债券资金100000万元,偿还到期利息32043万元,偿还专项债务本金4898万元,化解隐性债务40263万元,债务风险继续保持在安全可控范围。
5.预算绩效管理
2024年,将持续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同时启动编制和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编制覆盖率达到100%。并根据“资金量大、代表性强、社会关注高”的原则,计划选取16个重点项目(政策)进行重点绩效评价,涉及资金23000万元。
(三)2024年财政工作
2024年,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本次会议关于预算的审查意见和决议决定,扎实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锲而不舍抓收入,壮大财政实力。紧盯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的目标,积极协调收入征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牢牢把握财政增收核心要务,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各类税费优惠、财政奖补、财政补助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时效性,全力培植壮大财源,实现收入持续增长。紧抓税源监控、征管力度、税收分析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综合治税平台效益,积极挖掘税收增长空间,力争实现税收超10亿元,切实提高税收占比。全面规范非税收入征管行为,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提高征收效率,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抢抓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中央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转移支付资金和新增政府债券额度,力争全年向上争取资金规模总量达到54亿元。认真践行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好国企改革经费保障,盘活利用国有资产资源,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工业财政”转型进程,不断扩大财政收入规模。
尽心尽力优支出,充分保障重点。牢固树立“紧日子”思想,加强预算源头管理,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将更多的财政资金预算到“三保”等重要领域,织密扎牢“三保”安全网。严格直达资金监管,加强库款运行监测分析,坚持单独调拨直达资金,动态跟踪直达资金的分配、拨付和使用情况,加强绩效管理,确保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硬化预算执行约束,强化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严控预算增加,规范预算调剂,按程序按规定调整或取消低效、无效的预算项目,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该花的钱坚决花在“刀刃上”。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原则,紧紧围绕“五件关键大事”,加强政策集成、资金统筹,集中财力支持引水入竹、西达渝高铁、“一环两轴多干线”等重大部署、重点领域、重要项目建设。
坚持不懈谋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以“工业强县、农业出彩、三产聚能、民生提质”为引领,加力提效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释放稳增长政策效应,助推县域经济回升向好,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走在全市前列。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组合用好财政奖补、贷款贴息、信贷担保等政策,支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延链集群,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2 3 N”产业集群〔34〕。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利用好电子采购平台,及时公开采购需求、招标过程、中标结果等内容,提高采购的便捷性和透明度,带动营商环境整体持续向好发展。用好用活民营企业应急转贷和制造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两项资金,支持重大工业项目攻坚和服务业突破性崛起,做好民营经济改革试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3 2”经济工作统筹法〔35〕,提升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保障能力,为“五件关键大事”重大项目建设广集资金,确保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尽早拉动县域经济跃升。
全心全意惠民生,增进百姓福祉。以建设“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好竹乡为目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继续保持在70%以上。围绕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目标,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财政保障政策体系,积极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点支持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促进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配置。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低保、养老、临困救助等资金兑付,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教科文卫、路水电网、文旅康养等民生领域补短板锻长板,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就业优先,综合运用公益岗位、创业扶持等政策,稳定就业形势。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等多种形式扶持,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扎实开展城乡融合环境治理提升行动,支持开展污染防治、垃圾清运等环保工作,助推绿色生态发展。
持之以恒提效率,强化运行管理。积极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加快资产、债务等业务整合融入财政预算一体化系统,推动财政管理信息化、高效化。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执行《大竹县县级财政预算管理办法》,抓好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和监督等工作,提升预算管理质效。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抬高财政资金政策使用绩效的上限,提升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国有资本管理,认真履行国有出资人职责,将国有资产资源合理注入集团公司,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纵深推进效率革命,实现项目预算评审、现场签证、进度款审核等环节效率再提升,速度再加快。
矢志不移守底线,防范化解风险。坚决防住“三保”风险,落实“三保”优先支出顺序,实施“三保”预算闭环编制、资金精准调拨、执行穿透监控。严防债务风险,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坚持“遏增量、化存量”,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将政府债务还本付息资金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并谋划多样的化债排险路径,稳妥有序化解政府债务。严格财会监督,围绕重大决策部署、财经纪律执行和财务会计管理“三大领域”开展重点检查和专项行动,坚决维护好财经秩序。积极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广泛听取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及时回应代表关切,主动服务代表依法履职。
各位代表,逆境方见艰难,风浪方显坚毅。新的一年,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以更加昂扬的奋斗热情、更加强烈的责任担当、更加务实的工作举措,向新而行、向高而攀,加快构筑新优势,奋力铸就新辉煌,切实为重塑大县荣光建设美好竹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竹而努力奋斗!
主要名词解释和说明
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指当年依据财政体制和税收、非税收入征收法规征收缴入地方国库的各项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捐赠收入等。
2.一般转移支付:指上级政府将其财政资金转作下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补助形式,此类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
3.专项转移支付:指上级政府将其财政资金转作下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补助形式,此类转移支付规定具体用途。
4.一般债券:指地方政府为公益性项目建设融资而发行的政府债券,其本息由地方政府通过安排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
5.再融资债券:指地方政府为偿还到期的政府债券本金而发行的债券。
6.调入资金:指各级财政因平衡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而从基金结余和其他渠道调入的资金。
7.上解支出:指下级财政部门将其获得的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上解至上一级财政部门的行为。
8.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指各级财政通过超收安排的具有储备性质的基金,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
9.可用财力:指可统筹用于一般预算支出的本级收入和上级补助。
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指政府在预算年度内用于实现政策目标和任务的资金支出。
11.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
12.一般性支出: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经费支出。
13.存量资金:指没有按照预算进度执行、趴在账上的沉淀结余资金。
14.“六稳”“六保”:“六稳”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15.暂付款:指财政部门借给预算单位或其他单位临时急需的款项。
16.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17.沉淀资金:指闲散放置,未被聚积起来加以利用的资金。
18.三保一优一防: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优结构、防风险。
19.直达资金:指中央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直接拨款到地方,避免了资金的层层审批,能够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20.转移支付:指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
21.减税降费:包括“税收减免” “取消或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两部分。
22.“5 6”现代服务业体系:“5”即商业贸易、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和数据服务、金融服务、文体旅游五大支柱型服务业。“6”即人力资源与教育培训、商务会展、竹城美食、医疗康养、家庭社区、绿色交通六大成长型服务业。
23.“7 5”重大部署:“7”即西达渝高铁、引水入竹、北湖酒店、北城医养基地、达州—大竹快速通道、绕城快速通道、东柳河流域治理。“5”即大垫高速、城宣渝高速、土地滩水库、双马互通迁建、河库连通工程。
24.财金互动:指财政支持做优做强金融产业,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25.在担保余额:指担保公司所有正在贷款过程中贷款额度的综合。
26.普惠金融: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27.隐性债务:指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形成的债务。
28.库款保障水平:指月末库款净额/本年度月均库款流出的倍数。
29.农村集体“三资”:指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
30.两免一补:指国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并给寄宿生补助一定生活费的一项政策。
31.四川省“三项试点”: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和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试点。
32.“5 5 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即:竹、苎麻、香椿、糯稻、白茶“五张名片”,粮油、畜禽、蔬菜、水果、水产(小龙虾)“五大产业”,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烘干冷链物流“三大支撑”。
33.五件关键大事:即生命之水高质量配置、制造业突破性崛起、立体综合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中等城市骨架全面建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成功。
34.“2 3 N”产业集群:2个首位产业即电子信息和大数据、智能制造,3个主导产业即轻纺鞋服、竹纤维及苎麻新材料、农产品加工,N个特色优势产业。
35.“3 2”经济工作统筹法:即用好财政资金、专项债券、国有企业融资“三笔资金”,抓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