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竹县卫生健康局不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以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安全感、满意度为目标,“三力”并发,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保持健康大竹建设“定力”,不断夯实卫生健康事业根基。一是持续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以党建“六大融合”“五好医院”(政治素质好、医疗技术好、运行机制好、服务质量好、群众评价好)、清廉医院建设为载体,持续深化行业治理成果,加强制度建设,树立先进典型,引领全系统党员干部思想上跟党走,业务上当能手。全县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现党政分设,6个规模较大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实现了党政分设,已形成党建赋能业务发展模式。二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为大力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先后囊括了6个医疗资源扩容项目:县人民医院医技支持保障大楼项目、县中医院治未病大楼建设项目、县保健院妇幼保健保障用房建设项目、北城医养基地建设项目、大竹县妇计中心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中心项目、大竹县方舱隔离点改造工程。目前已累计投资近16亿元,储备了21个项目,向上争取国债1.44亿元,这些项目正有序推进中,交付使用和落地后,将极大改善全县医疗卫生条件,助力全县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台阶。三是公共卫生网络基础扎实。县疾控局挂牌成立,县疾控中心已通过三级乙等疾控中心复评,是川东片区唯一的三级乙等县级疾控中心,全县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科室和三级公立医院公卫专员设置率为100%,100%公立医疗机构实现了法定传染病信息自动交换。“一老一小”基本医疗保障到位,成功创建全省敬老模范县。连续7年荣获国家孕前优生质量管理先进县。成功创建为全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大竹县“老年人宣传干预及关怀救治全链条管理模式探索”“艾滋病 新冠肺炎双防控创新模式探索”荣获国务院防艾办通报表扬。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能力”,打造县域医疗卫生品牌标杆。一是增强县级医疗龙头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县人民医院首批入选“千县工程”,推动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和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提升县级综合医院临床服务和急诊急救能力;县中医院“治未病”综合大楼建设项目正在装饰装修中,投用后将助推县中医院创建为全市县级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建有“全国名中医黄煌经方工作室”“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立“西学中用”培训基地,现有省、市、县名中医31名,基本形成了集产、学、研一体推进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同时不断延伸现代中药产业链,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衍生产业,着力打造具有大竹特色的中医药品牌;县妇计中心“妇幼保健保障用房”建设项目即将投用,将为创建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提供坚强保障。二是织密基层健康网底。全县共规划6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力争3年内完成大竹县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第四人民医院的建设规划,建成后的次中心将成为连接县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纽带;文星方舱隔离点正在改造为平战结合医院,改造后将有效提升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能力;积极探索人口较少、医疗业务收入不多的乡镇卫生院,走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养老、保健、康复为主的发展模式。三是科研和专科联盟效果凸显。县级医院已与西部战区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庆肿瘤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省内外知名医院结成专科联盟。县人民医院入选为国家级“甲状腺微创介入建设中心”和“第三批脑出血外科诊疗能力提升项目基地单位”,成功创建省级防治卒中中心。全县5个临床科室纳入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揭榜,8个临床科室纳入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遴选出12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推广应用45个新技术新项目,5项省级科研课题审查立项、3项市级科研课题审查立项、4项县级科研课题审查立项,多项科研成果荣获省市奖项,2021—2023年连续三年科技创新成果位列全市县级层面第一
坚持服务为民倾心“活力”,全面推动卫健事业发展新茂。一是持续擦亮四项建设(复审)招牌。我县是全市首家创成的国家卫生县城,今年将迎来新一轮复审(全县有国家卫生乡镇3个,省级卫生乡镇(街道)28个,省级卫生乡村163个,国家卫生乡镇覆盖率为9.68%、省级卫生乡镇、村覆盖率分别为100%,70.26%,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健康四川示范县和健康县建设已启动,正在稳步推进。二是抢抓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机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已于2023年11月接受省级专家组现场评审验收。全县中药材共499种,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近4万亩,其中规模种植近30种,全产业链产值近6亿元,进一步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三是以点赞口碑检验高质量发展成果。2023年,全县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1561.59万(其中门急诊人次1539.25万,住院人次22.34万),县域内就诊率达94.89%,县级医疗机构患者就医满意度(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均达到95%以上,走在达州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