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强产业“聚合力”。推行“公司(专合社) 基地 农户(脱贫户) 村集体”模式,打造以农民专合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骨干、龙头企业为带动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截至目前,已建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体系15个,培育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7个。(2)扩大经济“增长力”。探索农旅文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高硐村、大堰村山区万亩油樟林区经济,高松村丘陵千亩果园经济,新四村、高家村千亩平坝牧草经济。截至目前,截至目前,已建成油樟树培育种植、一片红生态农业、狼尾草种植加工等基地3个,实现盛产期年产值3000万元。(3)提升产业“带动力”,按照“强特色、促增收”思路,鼓励村民通过流转的方式整合土地,种植狼尾草、油樟树等高附加值农作物,推广青脆李、露天西瓜等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每年可为周边群众提供务工岗位2000余个,人均增收12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