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府办〔2019〕3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
《大竹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三年攻坚计划(2018—2020年)》,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大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7月29日
大竹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三年攻坚计划(2018—2020年)
为推动大竹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成链发展、有序发展和协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建设中医药健康产业强县,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成果,特制定本攻坚计划。
一、基本原则
(一)立足优势、突出特色。立足区位、生态、环境、资源、文化等优势,突出道地药材、名医名方、养生保健等特色,强化产品质量和标准,加速产业发展。
(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协调政府资源,突破政策瓶颈、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释放企业活力,构建完善的市场和政策体系。
(三)创新驱动、集聚发展。坚持以科技为核心,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部署资金链,构建高水平的专业化的研发平台,提升中医药创新创造和集聚发展能力。
(四)开放合作、合力推进。改善软硬环境,拓展市场,创造发展机会;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存量;引进知名企业,扩大增量;加强与知名院校合作,合力助推产业发展。
二、总体目标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突出“构建大基地、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品牌”,大力实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2基地+1中心”发展战略(即通过3年努力,力争将大竹建设成为秦巴地区“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医药生态康养基地”和“中医医养服务中心”)。力争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万亩,产值达1.5亿元;中药工业及健康衍生品生产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0.5亿元;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实现收入5亿元,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总产值达7亿元,全县初步实现“建设秦巴药库、打造康养天堂”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建设“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中药博览园”。
1.合理规划优化调整中药材种植区划。鼓励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国家“精准扶贫”工程,建设可持续、多元化、特色化的中药材产区经济。文星镇、天城镇重点发展大通草;川主乡重点发展金槐、丹参、砂仁等;妈妈镇重点发展黄蜀葵、钩藤等;黄滩乡重点发展油牡丹等;黄家乡重点发展百部、茯苓、重楼等;蒲包乡重点发展山楂、板兰根等;团坝镇、周家镇、童家镇重点发展瓜蒌等中药材。严格管理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积极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提高中药材质量。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绿色”中药材产品年产量逐年增长,带动基地乡镇农户年人均增收1300元以上。
2.建立健全中药材保护体系。认真开展中药资源普查,促进普查成果转化,结合资源保护建设“道地大宗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和“秦巴山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重点对稀缺、名贵野生原料资源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鉴定、保存及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保护种质和遗传资源,以大竹特色药材及市场紧缺药材品种为重点,建立我县中药材良种研究培育体系,扶持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企业,重点培育有规模和影响力的优质种子种苗专业化经营公司,配套建设大宗中药材良种培育繁育基地。
3.积极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鼓励利用山地、林地、荒地建设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支持和推广森林康养、林下种植(养殖)等多层次立体复合生态模式。科学建设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基地,整合重要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实现大宗中药材产品有序生产,有计划种植(养殖),解决品种短缺与过剩,重点推进大通草、金槐、油牡丹、茯苓、砂仁等大宗品种基地建设。鼓励省内外大型中药企业来竹建设一批跨地区经营、以中药材规模化基地共建共享为依托的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和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网络。到2020年,新增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基地2个,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达80%以上。
4.配套完善中药材初加工。积极与中药材加工企业对接,力争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对种植的中药材进行加工,再进入市场流通,既能保证药材质量,同时可防止霉烂腐败,便于储藏和运输。在初加工时必须按照药材和用药的需要,进行分级和其他技术处理,有利于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和充分发挥其药用功效。研究开发大通草、钩藤、茯苓、山楂、板兰根等系列健康养生茶饮品。到2020年,主要中药材种植基地均能达到初加工水平。
(二)建设中医药生态康养基地,打造“康养天堂”。
1.做优中医药康养空间布局。依托海明湖温泉、净土寺、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特色资源,构建中医药特色康养发展中心,重点发展温泉养生保健、禅道养生、中医医疗、健康养老、中医药观光旅游等业态,建成大竹县温泉康养旅游基地。到2020年,力争将大竹打造成中医药特色鲜明、康养基地布局合理、康养服务完善健全的康养天堂。
2.做实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带。加快中药材种植观光、中药材药膳食疗、中医药文化展览等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森林康养、温泉养生、禅道养生等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项目,开发以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和特色菌类药材为原料的保健食品,促进中医药系列旅游商品的创新开发,在景区、景点内开设中医药康养产品展销厅,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深入发展。到2020年,全县打造中医药康养精品旅游线路1条。
(三)建设中医医养服务中心,大力提升中医服务能力。
1.健全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中医院“治未病大楼”建设,建立以公立医疗服务为主体,社会办中医服务为补充的覆盖县、乡、村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加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发挥基层指导作用。加强中医医联体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性质的中医医院,加快发展个体中医诊所并规范中医诊所建设。
2.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加强县中医院康复科建设,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设置,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设置或明确“治未病”科。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康养机构。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县中医院康复科与基层医疗机构康复科室建立帮扶和双向转诊机制。
3.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康养协作机制,支持县中医院设置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支持企业发展中医康复养老机构,加快推进大竹县上善老人公寓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开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拓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内容,提高社区照料服务的中医药参与率。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特色的护理院、疗养院,积极培育中医医养融合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打造中医药特色健康养老服务示范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密切协作,将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的有效运行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县级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履行相关职责,积极推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
(二)强化政策推动。切实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统筹协调教科、经信、农业农村、卫生健康、扶贫开发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相关专项资金。县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大竹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支持。推动金融机构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医药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在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全县本土医疗机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采购和使用本地生产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及其他中医药产品。
(三)强化人才支撑。以名中医、名中药师、学科技术带头人、企业高管、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管理人员等人才为基础,组建大竹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专家库,科学指导产业发展。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名家的传帮带作用,健全我县中医药师承制度,完善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开展在职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流通使用整个产业链的人才体系。
(四)强化科技研发。加强对中医名方、验方和医院制剂方的收集、筛选,加快中药新品种开发和名优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围绕大宗食药同源药材,进行资源、物质基础、药理毒理及饮片、中成药、提取物、保健用品等全方位系统研究开发。积极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衔接,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带动激发我县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加快中医药科研和成果转化。
(五)强化要素保障。用好用活现有土地政策,对审核后入驻园区的中医药企业或机构,按现行土地政策依法依规保障供地,重大项目的用地可根据投资强度、技术含量、税收贡献等不同,按大竹县招商引资政策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予以优惠。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帮助争取更多商业融资,支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中医药产业项目建设。扩大直购电、天然气直供政策,鼓励利用富余电量和留存电量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对不能保障集中供热的园区,积极争取充足的用气指标满足中医药企业生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