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府办〔2015〕29号
大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大竹县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
教育公平专项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
《大竹县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专项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大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3月24日
大竹县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专项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提高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根据《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市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专项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达市府办〔2014〕68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及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名教师、培育好每一名学生”为根本任务,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2015年,全县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形成,人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二)具体目标
1.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改善。采取向上争、社会引、政府投等资金筹集途径,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配套设施建设工程,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生活设施基本达标,村小和教学点运转正常,基本消除“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现象。2015年,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现基本均衡。
2.城乡校长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探索县管校用管理模式,促进校长、教师县域内合理流动,2015年,全县校长、教师交流比例达到10%左右。
3.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2015年,“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通达率达到90%,“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好,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4.“择校热”和特殊群体受教育问题基本解决。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进一步扩大,资助标准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创新机制
(一)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机制。落实《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坚持“保基本、兜网底、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从困难地方做起,从薄弱环节入手,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满足教育教学和生活的基本需要。
(二)健全“扶弱保底”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坚持“补短板、保基本”政策,教育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保障农村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需要,并向必须保留的村小、教学点倾斜。建立生均公用经费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学校办学基本需要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学校按100人拨付生均公用经费。
(三)健全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校舍安全年检、预警、信息通报公告、隐患排查、项目管理、责任追究等制度体系,通过维修、加固、重建、改扩建等多种形式,逐步使所有校舍符合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全面消除D级危房,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建立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激励机制。通过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培养培训、住房保障、表彰奖励等政策倾斜,促进教师合理交流,引导鼓励城镇学校优秀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城区薄弱学校任职任教。
(五)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均衡配置机制。采取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薄弱学校支援。通过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
(六)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通过合理划分招生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全面实行阳光招生、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试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加强监测评估等措施,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保障义务教育学生免试就近入学。
(七)建立特殊群体教育扶贫助弱机制。完善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健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受教育的统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益。
三、明确措施
(一)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设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统筹各项建设项目和资金等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边远地区农村薄弱学校推进标准化建设,保障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地等基本教学条件,改善宿舍、床位、食堂等生活设施,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按照省、市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用好中央和省筹集的项目资金1.9亿元,确保各年度建设任务按时完成。(责任单位:县教科局、发改局、财政局。第一个单位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促进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任教。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制定全县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办法,明确校长教师交流的范围、重点、比例等具体要求。按照教育需求,采取直接向大学招免费师范生和公开考聘等形式,解决教师缺编特别是音体美和信息技术教师不足的问题。加强编制实名管理,严禁教职工在编不在岗。提高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从2014年1月起,对农村教师每人每月发放不低于200元的生活补助。加大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为实现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创造必要条件。到2018年,教师轮岗交流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到2020年,全面实现改革目标,全县县域内教师资源基本实现均衡配置。(责任单位:县教科局、编办、发改局、财政局、人社局)
(三)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到2017年教育网覆盖全县各级教育直属单位和各级各类学校。中小学全部建设有满足学校常规教育教学管理的校园网;全县乡镇以上中小学校全部配备计算机网络教室,每个班都有一套完整的满足课堂教学需要的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建成满足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的县级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人人拥有一个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薄弱学校同步推送。(责任单位:县教科局、发改局、财政局、人社局)
(四)多措并举破解择校难题。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完善小学升初中办法,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的比例并达到50%以上。打破校际间管理界限,实行区域内课程、师资、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共享,实行联合办学。(责任单位:县教科局、发改局、财政局、人社局)
(五)全面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扩大为“三免一补”政策(即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学生字典,发放生活补助的基础上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初中、高中毕业升学考试政策,确保他们不因户籍或异地生活而影响升学、失去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通过多种形式扩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规模,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将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全部纳入免费教育范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责任单位:县教科局、发改局、财政局、人社局)
(六)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推行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大竹县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改进评价方式方法,科学运用评价结果,不允许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校教育质量水平和工作优劣。建立教育督学责任区,充分发挥责任区督学作用。定期开展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督导评估,对实施不力的学校校长进行问责。(责任单位:县教科局、发改局、财政局、人社局)